百万大裁军,昆明军区司令政委退二线,心胸开阔力荐后辈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85年6月3日下午,百万大裁军最终方案尘埃落定。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酝酿了近一年的裁军和精简方案,各大军区的军政主官早有思想准备。而且,从十一大军区整合为七大军区的风声,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在此之前,十二大军区、十三大军区和十一大军区的格局,已经存在了30年之久。撤并一些大军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那些成立时间短的、管辖范围小的、战略地位低的。

按照邓公的意图,我军要裁军百万,同时裁撤一部分大军区。

最终方案公布前,流传最广的是四大军区会被合并。

乌鲁木齐军区的成立,是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随着兰州军区的强化,失去单独存在的意义;福州军区本来就是从南京军区独立出来的,重新回归合并也是大势所趋;全军的战略预备队济南军区成立后,地处华中的武汉军区,也就弱化了存在的必要。

以上三个大军区的撤销,从上到下基本没有太大的争议。

在调整过程中,最大的悬念的就是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之争。尽管成都军区的辐射更为广阔,但由于云南边疆的轮战一直在进行,所以昆明军区很有理由保留。

正因如此,昆明军区张铚秀、谢振华对于留昆明、撤成都是有信心的。

在十一大军区时代,昆明军区只有两个省军区,即云南和贵州。但由于地处西南,战略位置很重要;其次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持续十年的轮战主要在云南边陲的老山地区;另外,昆明军区辖有战功赫赫的11军、14军。

大军区合并会议前,昆明军区上下,对“昆明合并成都”一直持乐观看法。

老山作战

会前,几个大军区的领导聊天时,轻松地开着玩笑。

有的军区领导对张铚秀打趣:“老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几年的自卫反击和两山轮战,你们昆明军区可真是长脸了,要不然,我看成都军区能合并你们昆明军区。”

还有的调侃政委谢振华:“老谢,听说你们把合并方案都带来了?”

张铚秀和谢振华不置可否,工作中一向精细严谨的两位首长,的确做好了合并成都军区的一些准备。

好几个知道要保留的大军区领导谈笑风生,传闻中将要撤编的四大军区司令员肖全夫、周世忠、江拥辉和王诚汉,则表现得很低调甚至有一些沉寂。这也难怪,作为开国将军,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军区能发扬光大,而不是在自己的手里画上句号。

当杨副主席宣布最终的方案时,几家欢乐几家愁:多数军区合并都在意料之中,福建、江西并入南京军区,新疆并入兰州军区,河南划归济南军区,湖北划归广州军区。

唯一翻转的就是昆明军区:云南、贵州都并入了成都军区。

这一突然变化,让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政委谢振华有些措手不及。

晚年张铚秀

昆明军区成立于1955年3月,成都军区成立晚2个月。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两大军区都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昆明军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个省级军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越自卫还击、“两山”作战和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昆明军区出动了14军、11军和云南省军区等部队,轮战的则有1军、67军、47军、27军、13军37师等部。

成都军区包括四川(含重庆)和西藏两个省级军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西藏军区(1968年划归成都军区)动用了藏字419部队和54军130师、4师等部。

昆明军区成立30年,有5任司令员:开国上将谢富治、开国中将秦基伟和王必成、开国上将杨得志和开国少将张铚秀。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因杨得志生病,张铚秀实际履行西线指挥员的职责。

成都军区有过8任司令员:开国上将贺炳炎,开国中将黄新廷、梁兴初、秦基伟、刘兴元和吴克华,以及开国少将尤太忠、王诚汉。成都军区的逆转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是王诚汉的建议。

在王诚汉看来,成都军区无论是地理位置、后勤保障、还是兼顾西藏、云南两个战略方向,都比昆明军区更有优势。邓公看到这个建议后,最终拍板支持。

王诚汉上将

这样的180度大反转,张铚秀和谢振华都很意外。

但是,无论是成都军区的王诚汉、万海峰,还是昆明军区的张铚秀、谢振华,都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大局观、执行力和个人都是很强的,心胸境界都很宽广。

在会上,张铚秀和谢振华当场表示,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

两位开国少将的表态,让杨副主席松了一口气,也让昆明军区的王诚汉和万海峰非常感动和敬佩。张铚秀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后,退居二线给年轻人让位,而谢振华也婉拒了到军事科学院担任政委的安排,和老搭档张铚秀一样主动提出退居二线。

从军事生涯看,张铚秀、谢振华、王诚汉和万海峰都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出自同一支部队,即出自新四军和华野(三野),都是陈军长和粟司令的麾下战将。

这一年,张铚秀刚好70岁,谢振华69岁,王诚汉68岁,万海峰65岁。

离岗之前,张铚秀和谢振华大力举荐年轻人上位。

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1军军长傅全有,时年55岁;从28军军长直升军区副司令员的张太恒,时年54岁;而从11军军长任上直升军区副司令员的廖锡龙,仅有45岁。

开国少将谢振华

这几位中生代的将领,都是在对越作战中历练出来的。

1988年,我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留在军中的王诚汉、万海峰都授予上将军衔,而傅全有、张太恒也授予中将军衔,廖锡龙则是少将。后来,三位将领先后晋升上将。

退居二线的张铚秀和谢振华,和上将军衔擦肩而过。

和成都军区类似,武汉军区最后一任司令员、开国少将周世忠离任后,也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向上级大力举荐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时年57岁的张万年。

【1985年百万裁军时,昆明军区张铚秀司令员到11军32师视察,与师政治部主任刘智浚合影】

在这些老将军看来,武汉军区的撤并是时代的需要,自己退居二线也无可厚非。但是,像张万年这样的优秀将领,不能因为武汉军区的消失而被埋没。

上级采纳了周世忠的建议,张万年不久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由于在全军合同战术训练改革中的突出表现,2年后,张万年升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授中将军衔,1993年晋升上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昆明   兰州军区   广州军区   南京军区   成都军区   军区   司令员   军长   军衔   作战   政委   少将   后辈   云南   武汉   上将   司令   心胸   中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