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崇洋媚外入美籍”的高晓松,已经活成了一个笑话

前言

在娱乐圈,有一位备受关注的“小个子大明星”,他在直播中的言行举止,因其极度离奇而被网友强烈谴责,直播只能提前草草收场。

他利用一些过于崇尚西方的言论吸引了大批观众,但同时也引来了大量的批评声。

他就是那位曾经以音乐才华闻名的高晓松。在寻找音乐灵感的过程中,他不顾一切地滔滔不绝,以文化人的身份歪曲历史。然而,现在,他的相关视频已被一一撤下,他本人也已经退出了娱乐圈。

那么曾自诩“文化人”的高晓松,到底是怎么原形毕露酿成笑话的呢?

资质卓绝的清华才子

1988年,高晓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对一个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

高晓松生长在一个极具书香气息的环境中,他的祖父是著名教育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其他亲人也都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在这样的家族熏陶下,高晓松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知识面。

然而,这位天之骄子并不喜欢朝九晚五的校园生活。他渴望自由,思想活跃,对音乐和文学尤其着迷。

在清华求学的日子里,高晓松经常翘课去参加校园的音乐活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组建乐队,追求音乐理想。这与他的家人期待他成为一名传统知识分子的想法背道而驰。

就这样,在清华大学就读没多久,高晓松决定退学,踏上从事音乐创作的道路。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高晓松有决心追逐心中的梦想。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在音乐界闯出一片天地。

一曲《同桌的你》横空出世

1994年是高晓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为CCTV春晚创作的歌曲《同桌的你》登上了春晚舞台,并在春晚演出后迅速走红全国,销量高达200多万,堪称流行音乐经典。

26岁的高晓松借此一炮而红,成功转型为流行音乐创作人。多年后,他回忆起《同桌的你》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时写道:“我成名的这首歌,直接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同桌的你》为高晓松打开了通往娱乐圈的大门。在此后数年间,他先后为张也、朱哲琴等歌手创作了多首畅销歌曲,成为当时最火的音乐人之一。这段时间,高晓松过得飞黄腾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捧场。

《晓说》风靡全国

踏入21世纪,高晓松又在电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自编、自导、自主持的文化谈话类节目《晓说》于2000年在湖南卫视开播,立即受到观众欢迎。

该节目与其它娱乐八卦类节目不同,高晓松不追星逐热,而是与观众就文学、历史等高雅话题畅聊。他在节目中频频串联古今中外,每期都会说出许多精彩绝伦的话,让观众耳目一新。

《晓说》风靡全国后,“谈古论今,高晓松”几乎成了当时的流行语。观众无不被高晓松博学多识的形象所吸引。在他们心中,高晓松是难得的“文化人”。节目效果出众,高晓松也成为电视圈的一颗新星。

然而好景不长,在《晓说》风头正劲之时,高晓松的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成为日后他跌落的开端。

引发争议的荒诞历史观点

高晓松在《晓说》节目中谈历史的片段受到许多真正的历史学者质疑。他们发现,高晓松所谓的“历史知识”大多是不准确的,有些甚至完全是捏造的。

比如高晓松否定了“西安事变”的正义性,称张学良对蒋介石发动兵谏是错误的。又比如他断言中国的四大发明其实都不是中国发明的,这些观点在学界无法站得住脚。

当时,高晓松之所以敢以偏颇的观点妄论历史,是因为他自负自己来自一个书香门第,认为自己的文化修养足以评论历史。但很快,他的这些荒诞观点就遭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批评

尽管如此,高晓松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我行我素。这最终导致《晓说》节目被下架,成为日后他从巅峰跌落的序曲。

三心二意的感情世界

除了在历史评论上的失言,高晓松在感情方面的表现也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先后与多名女子谈过恋爱,但每段感情都以分手告终。

20世纪90年代,高晓松曾追求一名叫筠子的女孩,甚至为她写过歌曲表达爱意。筠子起初也被高晓松的才华和魅力深深吸引。

但就在筠子幻想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之时,高晓松却与另一名女子沈欢闪电结婚了。沈欢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高晓松的。

高晓松一见钟情,迅速向沈欢表白求婚。鲁莽的婚姻并未让高晓松获得幸福,他仍我行我素,婚后不久两人便离婚收场。

之后,高晓松又将目标对准了一名叫阿朵的女歌手。他为阿朵制作了个人专辑,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就在高晓松准备向阿朵求婚之时,阿朵以“两人不合适”为由拒绝了他。高晓松因此大为光火,甚至写歌痛骂阿朵。

最后,高晓松与比自己小20岁的女星徐粲金走到了一起。当时外界对高晓松的感情观早已看清,谁也不相信他会和徐粲金白头偕老。果然,这段姻缘也只持续了两年便无疾而终。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高晓松在感情方面极不负责任,三心二意,难以令人信服。

墨镜与酒后不知火

2009年的一个冬夜,北京东直门一辆帕萨特在酒后失控,引发多车相撞事故。经警方调查,该车主人正是当红音乐人高晓松。

这场严重事故造成3人受伤,高晓松也因饮酒驾驶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高晓松酒后驾车撞车的丑闻立刻成为当时的热点。人们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认为以高晓松的社会影响力,居然还会酒后驾车,实在缺乏社会责任感。

看到这时的高晓松,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晓说》时期那个正能量的文化学者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墨镜酒瓶不离身、夜夜笙歌的腐化生活状态。

这位在舞台上口若悬河的文化名人,一旦下了舞台就如此不堪。高晓松从一个清华才子蜕变为夜店派对常客的轨迹,也预示着他正步步滑向人生的万丈深渊。

崇洋媚外的负面言论

除了在历史评论和个人品行上暴露问题,高晓松在《晓说》走红后的许多言论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崇洋媚外的倾向。

比如,高晓松多次在节目中赞扬美国的民主制度,语气对美国充满了无条件的好感。还将美国描绘成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度。

可是,他似乎完全忽视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参与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掠夺者而非文明使者。

再如,高晓松曾在节目中大力称赞日本人的素质很高,还说去过日本之后,自己觉得也变优雅了。这种言论无疑含有贬低中国人的意思。

甚至,高晓松还对印度社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美化。他说印度是一个“非常平和的国家”,犯罪率还特别低。与印度真实的混乱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

种种言论充分暴露出,高晓松的世界观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不分好坏,一味崇洋媚外,然而外国也非完美乌托邦。这让许多天真的观众产生了错误认识,也为高晓松日后被封杀埋下了伏笔。

从巅峰到封杀,高晓松何去何从

高晓松的错误的历史观和道德观,都逐步导致了他从巅峰跌落的悲剧。如今,他已经完全退出舞台,《晓说》等节目早已销声匿迹。

回望高晓松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他本可以顺遂地走完一段传奇人生,成为令后人景仰的文化符号。

但他在历史评论上的自负与傲慢,在感情上的薄幸与轻浮,加上晚年沉迷烟酒与享乐,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成功有时候会让一个人产生怪异的优越感。”这句话放在高晓松身上再合适不过。当年那个谈吐出众的清华才子,最终堕落为人人唾弃的过街老鼠,实在令人唏嘘。

我们不应该对高晓松个人增添过多抨击,而应该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当一个人站在人生的高峰时,更需要保持谦逊、审慎与自省的品格。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抵御外在成功带来的晕眩与怪异优越感。这是每个成功者都应自问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崇洋媚外   美籍   文化人   清华   印度   美国   才子   知识分子   同桌   观众   事实   言论   观点   感情   节目   笑话   历史   音乐   高晓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