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滥可误国

#头条创作挑战赛#

看了两则新闻:

一则是,据说,18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00%,无怪乎媒体调侃:“18年后中国恐将人人可上大学”


一则是温铁军教授“今天的高校不问民疾苦,专门只写洋文章。”视频。

大学教育真巧妙,正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我真担心大学滥可误国,这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上说,中华民族由灿烂的春秋战国,秦汉,倒退到近代落后挨打的地步,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读书人太多,出现了一个病:“士途臃肿症。

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是一件严重的事。

中国皇帝自私,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高尚的迂腐教育,将最有精力、最有造反潜能的英才一网打尽,来扼杀人才。

就像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英雄都进入我李世民可以控制的圈子了,后世歌颂唐太宗,不外乎是半讽半颂的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天下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雕像

我国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国家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程度,培养了人才,缓解了就业压力,拉动了经济增长等优点。

但是,也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增加了就业压力,学历贬值,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弊端。

高校扩招前最后一年的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76%;扩招元年1999年,高校招生159.68万,比上年增加47.4%;

20多年,年年扩招,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暴增至54.4%,比未扩招的98年毛入学率暴增5.5倍;2022年高校招生1100万左右,比98年暴增10倍有余。

我想,现在我们高校量是噌噌上去了,除了部分985、211外,高校质却不敢恭维,都说大学“宽进严出”,宽进是真,严出就只能呵呵了。

大学滥,成为真正象牙塔,不问社会民生,大学只会将人生中最有挑战性、最勇敢的二三十年光阴,送进图书馆去。

见那些本来深有前途的年轻人,图书馆内磨死知识真为他们担心,人类的前途真会被大学这东西吞噬。

读大学是应该的,但大学之后便要踏入社会,将学到的有用知识变成谋生的工具。

读了书而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读书不是冤枉了吗?

可惜的是很多人却老是在书中钻,在研究院内搞些无聊的研究,老是钻牛角尖,将本来简单易懂的东西,钻到一塌糊涂,令世人不解。

读书人因为有高度自卑感,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但社会不需要这些理论,迮人需要的是,如何活得好而已。

知识本身,是人类克服困难而得来的经验。已经吸收之后,让自己变得更高,更强,更勇猛。

可惜得很,很多读书人用知识吓唬人,借大学研究为名,眼高手低,不肯“放手放脚"地搞实际上的生产工作,这很可怕。

成功是不靠大学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某领导人会见美经济学家佛利民,这位领导人主动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学问,只受过中学教育。

佛利民随即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真正有学问的人,要有一定的格局胸襟。这种胸襟是包容万物,能容纳别人长处。懂得将别人的优点配合起来发挥作用。

大学里往往越有学问之人,越易带偏见,越排斥别人,越不能合群;反之,那些从商从政之人,懂得借别人的长处,揉合为己所用,这才是成功需要的“知人善用”的功夫。

有真知识的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权力改善生活。

明白社会在变,世界在进步。真正的知识在于拿捏这种变化和进步的关键,将自己改变,适应社会所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入吾彀中   大学   读书人   胸襟   长处   领导人   学问   前途   天下英雄   可惜   年后   高校   我国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