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女!山东女科学家打破我国导弹困境,美国高薪挖墙脚!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阿文

编辑丨阿文

“瞎猫碰上死耗子,全靠运气”这是以前美国对我们导弹技术的评价。

面对这样的嘲讽,一位山东女科学家说道“你指哪我就能打哪,保证丝毫不差”。

她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帮助我国打破了这个现状,更是让美国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安。

这位山东女科学家是谁?到底研发出了什么,让她说出这么“狂妄”的话?

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

这位山东女子叫作魏诗卉,1978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军人世家,也导致她从小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感。

她的外公是杨云卿,既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那个年代,杨云卿就读于西南联大,曾在青海省建筑设计院工作,可以说是社会中少有的人才,是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

然而,生不逢时的他遇到了抗日战争,打破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于是放弃自己的梦想,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战争中。

虽然杨云卿是一介书生,但是在战场上仿佛一位将军,面对敌寇奋勇杀敌,那提气的嘶吼声,让敌寇听了都想投降为祖国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谓是功绩显赫。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云卿又重操旧业,利用自己在建筑设计上的知识,在建设大西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诗卉的父亲也不简单,通过部队的层层选拔,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在这样的环境下,魏诗卉经常受到外公和父亲的熏陶。在其他孩子还在听儿歌的时候,她就从父亲那里听说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外公的英勇事迹。

每次讲到战争的惨烈时,小小的魏诗卉就十分难受,爱国之心已经刻入她的骨子里了。于是在其他伙伴都在享受欢乐时光的时候,魏诗卉就在心里面为自己立下了参军的志愿。

有着目标推动的魏诗卉,从小就刻苦学习,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

进入高中后,魏诗卉面临着分科的抉择,虽然她的理科成绩一骑绝尘,但是父母希望她能够选文科,以后也不用太累。

但是,选文科就意味着远离军人这个职业,从小受到军人熏陶的魏诗卉,肯定是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

魏诗卉的父母也是比较开明的,再加上她的理科成绩也是非常好的,也成功考上心心念念的“大连舰艇学院”,并且选择了测绘专业。

这所学校是海军部队直属院校,有着“东方西点军校”的称呼。进入这里,相当于一只脚踏入军营。

军校的生活是劳累而充实的,每天不仅要进行体能训练,还要去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难题对于魏诗卉都能忍受,就是学校的军事化管理让魏诗卉有些吃力。

但她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在道路上前行。

四年时间眨眼而过,魏诗卉没有停止前进,成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攻读运筹专业。

成功与导弹结缘

在读研期间,魏诗卉除了学习书本的知识,在空闲时间还喜欢辗转各个实验室,去参观他们的实验项目,看到各种先进武器,扩大自己在学科上的视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魏诗卉被邀请参加一场关于导弹的观摩会,这是她第一次靠近导弹边观察,瞬间被这个庞然大物所吸引,对每个部件都很稀奇。

导弹发射倍增器完全吸引住了魏诗卉,想不通这么小的一个零件,如何在落地的一瞬间,将导弹的威力扩大数倍。

这时候一位讲解员看到魏诗卉这么认真,于是走过来给他进行解释,这个零件不是市面普通的产品,而是人工制作的高精度制品。在未来,这个部件可能是所有高精尖装备的核心。

听着老师的讲解,再跟着自己的想法观看导弹,研究导弹的想法在魏诗卉的心中萌生。从此,在研究生学习之余,想尽办法去查阅和导弹相关的资料,增强自己关于导弹的知识储备。

这一看不要紧,完全将魏诗卉的魂牵扯进来,天天跑到实验室去看导弹部件,有次硬是看到实验室关门才意犹未尽的走了。

但是只有这些是完全不够的,想要研究导弹需要更上一层楼,何况自己学习的专业也不是与导弹相关的专业。

于是在决定自己往后的道路时,了解到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强硬实力,毅然决定博士就要考到这里。在闲暇之余就不断地学习导弹的理论知识。

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魏诗卉每天除了在实验室观察导弹技术外,就是在图书馆翻阅资料来充实自己。

如愿以偿的考入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导弹制导和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

“钻研导弹”

因为魏诗卉是跨专业考入火箭军工程大学的,这也意味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导弹知识,只凭借自学就想有所成就,这是不现实的。

幸好,魏诗卉遇见了她生命中的贵人,中国工程院的肖龙旭院士和导弹专家王明海教授。

肖龙旭院士作为导弹界的前辈,有着多项研究成果的加持,教出来的学生也都成为了导弹界的中流砥柱。王明海教授则是数控加工技术的领先人物,参加过多个研究项目。

二人见到魏诗卉是跨专业报考的,意味着基础本来就比本专业的其他学生要弱,但是她比其他任何学生都要努力,学习的效率还高,便想要重点培养魏诗卉。

于是,肖龙旭院士主动邀请魏诗卉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受到前辈的肯定让魏诗卉欣喜不已,但是分到的第一个课题《导弹精准评定方法》就给魏诗卉难住了。

“半路出身”的她从没深入研究过这种东西,并且没进入相关专业前,这些关于导弹技术的资料都是封锁的。

为了能够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课题,魏书卉将自己的家搬到了实验室,还请教了许多专家。

课题的前期进展还不错,每天都有进步,直到到最后一个问题,她不断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资料,都没有想到解决办法。

再次面对课题时,手足无措的魏诗卉灵光一现,想到自己在本科期间学习的测绘学、研究生期间学习的运筹学知识。

虽然三者之间看起来毫无联系,但是事实跟想的一样吗?

想到这里,魏诗卉立刻行动起来,将这三门学科互相结合起来,经过一次次的推演,不断地进行实验,终于得到了误差极小的分离模型。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帮助解决了导弹火力运用的难题,而且提高了导弹制导的准备时间,把导弹的实战打击效果和精准度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个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魏诗卉在导弹领域显现锋芒。

在博士毕业之后,魏诗卉进入火箭研究所工作,主要是导弹研究方面,多次在领奖台上看到过魏诗卉的身影,也因此被国内外所知。

美国就曾邀请过她,允诺一年500万的工资。但全部被魏书卉严厉的拒绝,我可是中国人,你在这做什么梦呢!

攻破困扰我国五十年的难题

魏书卉本身思维就比较敏捷,想东西往往能举一反三。

因此,进入研究所工作没多长时间后,就发现导弹研究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导弹性能的保质期普遍较短,受到风向、环境、空中阻力等影响比较严重,每次发射前都要人工去检查一下,耗时又耗力。

在平常实验的话,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战时也这样检查的话,是非常延误战机的。

魏诗卉很快将发现的这件事向肖龙旭汇报,了解真实情况的肖龙旭告诉她:“这个问题我们在研究初期就发现了,在这五十年里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但都没有解决”。

听到这,喜欢挑战难题的魏诗卉,又找到前进的目标了,想要攻克这个问题。

每天进行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常常研究到深夜,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常出现轨迹偏移的问题。

魏诗卉发现,不能跟随着前辈的方法进行,这条路本身就是错误的,要摒弃旧思路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于是,将这个问题和这几年刚发现的研究相结合,通过研究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开发一个新型的计算方法和思路。

实验数据公布出去以后,让所有研究人员动容,这个困扰他们50多年的问题,如今让一个后辈给解决了,真是后生可畏。

这个方法不仅帮助解决了导弹部件的使用年限,顺带将性能也进行了优化。

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魏诗卉又奔向下一个问题,提高导弹的精准度。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发现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有一些偏差,改变发射材料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推断肯定是发射的环节存在问题。

当时的魏诗卉已经怀有身孕,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跑到距离发射点位不足100米的地方进行观察,再通过数据分析,终于让她找到了问题所在。

经过团队夜以继日的改进之后,提出了“椭圆型弹道”原理,研发了新型制导系统。

这是在钱学森弹道之后的新一套理论体系,成功地帮导弹装上了“第三只眼睛”,大大地提升了我国导弹的精准度,能够实现空中拦截,精准地打击目标。

这个制导系统再加上我国的东风导弹,想想都让人感到恐怖,也因此获得了“导弹女神”的称号。

结语

军中花木兰就是形容魏诗卉这种为国防事业奉献的人,将实验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正是她的研究,才让我们拥有了“天眼导弹”。

现在的魏诗卉依然走在导弹制导的前线,为了导弹奉献自己,引领新一代的研究人员向前进。

曾出席2019年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颁奖仪式上,一身军装的魏诗卉站在台上亭亭玉立。她的笑容照射着观众,眼睛格外闪亮,她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2022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面对大家对她的夸赞,往往笑着说:“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人员,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

在这个和平年代,国家安全不全是依靠战斗人员支撑起来的,更多的是这些研究大国利器的科研人员,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研究事业。

我国正是因为有无数个“魏诗卉”,在面对国外的威胁时才有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山东   美国   导弹   骄女   抗日战争   敌寇   挖墙脚   我国   军工   研究成果   部件   军人   困境   课题   科学家   火箭   实验室   高薪   发现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