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乡情》,永远的青春记忆

电影《乡情》,1981年由胡炳榴、王进执导,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1981年获得珠江电影制片厂优秀影片和优秀导演奖、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音乐奖、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最佳故事片奖。

1981年12月27日,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胡耀邦、胡乔木等人还在北京接见了包括《乡情》在内的影片剧组人员,并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电影讲叙的是,忠厚善良的农村妇女田秋月,抱养了红军匡华和廖一萍的儿子,取名田桂。后来,又收养了无父无母的翠翠,并茹苦含辛地把他们抚养成人。

后匡华夫妇寻子,打听到了田桂的下落,并要接田桂到身边。田秋月克制住自己的爱子之情,推迟了田桂和翠翠的婚期,送田桂进城去见他的亲生父母。

参加革命历经风雨的匡华和廖一萍,目前已经是某市任要职的领导干部。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是喜上眉梢。廖一萍计划用自己富裕的经济条件和身处高位的权势,彻底改造儿子,让他成为有文化有素养的城里人,并为他远大前程费尽心机铺设一条光明之路。

而离开养母和翠翠的田桂,不习惯城市这种安逸的生活,也不习惯母亲干涉性的为自己铺路搭桥。他苦苦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善良的养母和从小一起长大的翠翠。而廖一萍,不愿意儿子再和农村的养母有什么瓜葛,还试图割断他与养母和未婚妻的联系。

田秋月和翠翠在乡下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田桂归来,田桂却因母亲的阻挠和学习太忙,一直没有回来,这让田秋月和翠翠惦念、焦虑。田桂在城里速成中学学习期间,认识了市委组织部长的女儿王莉莉。廖一萍认为他们是门当户对,就企图撮合二人。而憨厚的田桂,坦率地向王莉莉说明了自己对翠翠的感情,王莉莉知难而退。而廖一萍,则因田桂的反抗而大为恼火。

经常外出的匡华回到家中,觉察出廖一萍对待田桂的养母、未婚妻的错误态度,批评了廖一萍,并让田桂回乡下将田秋月和翠翠接来。

田桂回到乡下,母子三人团聚,高兴地准备着进城的行装。突然,田桂接到廖一萍的来信,只准让他接翠翠,不准把田秋月接到城里。和养母感情深厚的田桂,对母亲这个决定十分的痛苦。在前途和亲情面前,他毅然放弃了前途,决定留在乡下与养母和翠翠同甘共苦。

深明大义的田秋月,强忍和养子分离的痛苦,为了田桂的前程,也为了成全田桂与亲生父母的团聚,善良的田秋月默默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决定亲自送田桂和翠翠进城。

田桂月来到匡家,意外地发现廖一萍正是自己当年舍身救出的患难姐妹。如果没有她当时的舍身相救,给国民党军官当姨太太的人就是廖一萍。而她因成为国民党军官的姨太太,在政治上一直受到歧视。廖一萍对她的嫌弃,也是缘于她曾是国民党军官姨太太。

令廖一萍想不到的是,这个她嫌弃的人,不但救了她的命,还救了她儿子的命。手拿田秋月走后留下的半截梳子,她一下明白了田秋月的身份,羞愧难当的她立即追出门,而田秋月早已默默地离开了他们,踏上了回乡的归途。

影片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色彩,片中的田园风光,小河流水,悠扬的背景音乐,将影片营造出一种清纯、淳朴、清新的田园生活韵味。同时,又有一种清新、淡雅兼有人生哲理的艺术风格贯穿于整部影片中。

影片通过田秋月对养子的爱,翠翠对爱人的爱,揭示了普通人身上蕴蓄的无比纯洁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影片中那么内敛含蓄,于无声处的营造出一种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乡情》为什么好评如潮,并能获得专家和观众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我个人感觉是人物的真实,表演的真实,人性的真实。

电影公映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当时的电影受海外和港台电影影响,很多在追求惊险、刺激,节奏也追求快速切换。而《乡情》却是田园诗般的悠然,主角们的情感也是深沉含蓄。但就是这种悠然见南山的风格,如一股清澈的泉水,将人们深藏于内心深处的那分乡愁,尘封于内心初恋般的青春记忆,从混浊、遗忘中清晰出来。

导演胡炳榴自小生活在农村,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因此,他创作出了《乡情》、《乡音》、《乡民》这三部充满乡土地气息的“田园三部曲”。

虽然张伟欣饰演的《乡音》也很优秀,她因此一剧成名,成为八十年代的美女明星,但和《乡情》相比,无论是剧情,还是任冶湘清涩不加粉饰的表演,都还是略差一筹。

其中任冶湘扮演的田翠翠,和吴文华扮演的田秋月,最是令人难忘。而任冶湘,因为和我同龄的关系,所以对她也十分的喜欢。就是到现在,看到《乡情》年轻青涩的任冶湘,仿佛也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电影一开头,“ 哥,快走呀”“瞧你急得”“你真坏”,随着田桂和田翠翠两个人在去往登记路上愉快说笑中的三句简短的对语,表现出了田桂的稳重而不失风雅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了田翠翠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纯朴腼腆的丰富而又单纯的心灵。

同样也是在影片的开头,当田桂和田翠翠两个人来到婚姻登记处时,田翠翠一直在房门口不好意思走到登记办公桌前。手一会儿扶着门框、一会儿扯扯衣角、一会儿玩弄辫子、一会儿摸摸脸颊,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田翠翠才从那个门框走到这个门框,再从这个门框走到办公桌前。这一连贯没有语言且不知所措的动作,将田翠翠的羞怯、腼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田桂到城里后,一拖再拖不回乡下。内俭又有个性的翠翠,油灯下为哥哥纳着鞋底,而此时的“盼哥”主题歌的响起,让翠翠的形象一下立体起来。特别是她把第五双鞋寄给了田桂的生父匡华,用这一无字的诉状,将自己内心的相思和委屈一展无余的展示出来。她的那份含蓄、智慧、倔强、勇敢,让翠翠这个人物,一下走进了观众的心中。

电影用城市和乡村做对比,用田桂生母和养母做对比,用乡姑翠翠和城市学生王莉莉做对比,让人对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电影讴歌了农村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坚韧牺牲,批评了廖一萍的官僚作风、自私和无情。

1961,任冶湘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从小任冶湘就乖巧可爱,温柔可人,从来没有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过。上小学的任冶湘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从小学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因此,在长沙歌舞团招收学员的时候,任冶湘顺利的成为了学员,也开启了自己业余小演员的身份。

1976年,15岁的任冶湘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儿童班,这个班级除了任冶湘之外,还有后来知名的一些演员,如蔡国庆、许亚军、薛白等。毕业之后任冶湘被分配到中国儿童剧院,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1980年,19岁的任冶湘凭借着清新脱俗的形象参演了《扬帆》,这是任冶湘第一次登上大屏幕。虽然戏份不多,但为她下步在影视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乡情》这部电影中,任冶湘真诚的演绎了一段悲喜交加的爱情、亲情的故事,影片中她与男主角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同时他们也是如此相爱的爱人,她用着最真实的感受演绎出了田翠翠的感情观和世界观。

《乡情》上映后,任冶湘声名鹊起。她也一跃成为了当时的当红明星,紧接着便迎来了自己的演艺创作高峰期。她又陆续在电影《青春万岁》中出演了杨蔷云,在《喜鹊岭茶歌》中扮演了笑妹,在《一路顺风》中扮演了槐花,在《家庭琐事录》中扮演了雪花。

任冶湘能担当这部电影的主角,还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导演胡炳榴最开始因为任冶湘的洋气和显小,还很想放弃这个演员呢。

任冶湘当时虽然已经20岁,但看上去就像是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而且她的穿着打扮都很洋气,和纯朴的农村姑娘有较大的差距,导演因此很担心她能否演好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家姑娘田翠翠。

然而化妆造型之后,一个纯真美丽的农村少女跃然纸上。导演胡柄榴喜出望外,最终将田翠翠这个角色交给了她。

很不幸,不到三十岁的任冶湘后来患上了甲亢,体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养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后来做了母亲。她只能被迫息影,选择在家相夫教子。

如今已经63岁的任冶湘,几乎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无论她的体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她留给人们的是永远的翠翠。

黄小雷,1954年3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1975年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从演配角开始,陆续在《沸腾的群山》《大河奔流》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

1980年,他开始在一些电影中挑大梁,先是在八一厂拍摄的《今夜星光灿烂》中扮演了电话兵小于,然后便被胡柄榴导演选中,在《乡情》中出演了男主角田桂。

他的表演朴实自然,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田桂的淳朴憨厚,令人感到很真实亲切。

进入90年代后,黄小雷走上了一条从政之路,先后担任北影厂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的副主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等职。

吴文华,安徽凤阳人,1937年出生,11岁到上海,在一家纺织广当童工。解放后,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参加过业余文艺活动,59年进入珠影厂。在影片《南海潮》中扮演女主角阿彩。文革之后,她在一些影片中出演过角色,如《梅花巾》《乡情》《五(二)班》《喜鹊岭茶歌》《亲人》等。

吴文华是纺织女工出身的演员。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有两个角色令人难忘。一个是《南海潮》中的阿彩,一个就是《乡情》中的田秋月。她的表演朴实、含蓄、内敛,善于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美。尤其是当田桂告诉养母,接到了母亲来信,只接翠翠一个人进城时,吴文华通过感情充沛而又不露声色的表演,将整场戏表现得感人肺腑,并熠熠生辉。

王进,1947年7月18日出生,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64年毕业即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同年,在影片《踏遍青山》中饰男主角欧凡。

1968年后编导纪录片《战潼湖》《横渡长江》及军教片等。1972年后他开始从事故事片编剧,1982年任珠江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1981年与胡炳榴联合执导电影《乡情》,并在其中扮演田桂生父匡华。1982年后,他又相继执导了电影《东方剑》《这样的人》等。1983年起担任珠影副总经理,承包珠影故事片厂,成为国内电影制片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8年,开始执导他的“女性三部曲”之一《寡妇村》,影片获1989年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法国第六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1991年他执导的系列之二《出嫁女》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93年系列之三《女人花》问世。受到专家好评,同年执导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引起社会瞩目,获得行家好评如潮。

1987年,王进被同厂的女演员王雁和编剧陈立洲夫妇告上法庭,起诉他在拍摄《寡妇村》时侵害著作权。然而该案在1988年一审和1989年二审中均以败诉收场。

这之后王雁和陈立洲便再未有响当当的作品出现。

而王进,一直活跃在影视圈。

黄锦裳,女,1941年出生于广州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报考加入了珠江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演员。代表作品有《情满珠江》《外来媳妇本地郎》等。

黄锦裳从小就爱好文艺,长大后成为了珠影厂的演员。她拍完一部叫《缫丝女》的剧情片后,便不得不暂别影坛,她先是做了十年工人,接着又做了两年话剧演员,直到改革开放后她才得以回归珠影厂。黄锦裳复出后的第一部电影是《不平静的日子》、之后她先后出演了《乡情》《龙出海》《女人花》《雅马哈鱼档》《急诊》《情满珠江》等多部影视作品,可惜的是,错过了影视生涯黄金岁月的她再也难以饰演花旦了,只能饰演老年妇女形象。在《乡情》中,她成功塑造了身居高位却极度自私的田桂生母廖一萍的形象。

王琴宝,1958年出生,演员。上海市上海县人,原为上海市歌剧院演员。王琴宝长相清秀可人,1979年初登银幕,在长影影片《小字辈》中饰保育员小兰。紧接着她又在珠影厂拍摄的《梅花巾》中,一人分饰两角——性格温柔的白梅和性格刚烈的红梅,都被她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乡情》中,她扮演的王莉莉是组织部长的女儿,一个城市女孩子。客观的讲,她这个配角在影片中反响一般。随后的日子中,她虽也先后拍摄了《喜鹊岭茶歌》《蓝盾保险箱》和《愁眉笑脸》,但反响平平,不久她就随出国潮去了日本,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

黄宛苏,1923年7月14日出生于辽宁四平,祖籍湖北汉阳,曾使用黄婉苏、黄晚苏、黄莹等名字。小时候生活在武汉,在武昌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从事进步戏剧表演。1947年,进入影坛,在上海影戏公司任演员。1953年,黄宛苏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在此期间,主演、参演了《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不夜城》《护士日记》《平凡的事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著名影片。

1959年,她调到武汉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2年,又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1971年,她被下放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干了4年拉大幕、打扫卫生的“粗话”。整个六七十年代,她参演的作品不多,主要有《大浪淘沙》《同志,感谢你》《不平静的日子》《春雨潇潇》等。

80年代,黄宛苏才又迎来了演艺生涯的“第二春”,先后在《梅花巾》中饰演白梅养母,在《乡情》中饰演吴姨,在《竹山青青》中饰演李母,在《逆光》中饰演廖母,在《金不换》中饰演徐二婶,在《乡民》中饰演韩妻,在《寡妇村》中饰演念佛婆等形象。

2005年2月15日,黄宛苏因病去世,享年82岁。

胡炳榴,电影导演,1940年8月出生,湖北黄陂人。

胡炳榴的童年是在农村的家乡度过的,民间艺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遵循父母想让他攻读理工的愿望,而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攻读了许多电影大师的理论着作及大量的中外名着,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胡炳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不久,就到广东、湖南农村去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正当他精力充沛准备大干事业时,“文革”开始,故事片生产被撤消,演员剧团被解散,他只好搞起了新闻,科教片的编导工作,编导了《育蜂治虫》、《女子采油队》等科教片、纪录片。197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恢复故事片生产,胡炳榴做了故事片编辑,1978年,他作为副导演参加了第一部影片《春歌》的拍摄。

随后,又与人合作导演了影片《春雨潇潇》和《乡情》。

在《乡情》中,有农村生活基础的他,将电影《乡情》拍的如水墨画般的淡雅唯美。该片于1982年获第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1983年和1986年,胡炳榴又先后导演了《乡音》和《乡民》。

同《乡情》一样,这二部影片都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和田园牧歌式的韵味,称为是胡炳榴的“田园三部曲”,这三部影片的构思都比较完整,在艺术处理上,胡炳榴做到了和谐统一,“田园三部曲”用田园牧歌,水墨淡彩抚慰人们的心灵,思想内涵,艺术风格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乡音》于1984年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胡炳榴并不是只会拍农村题材的确影片,对于城市题材他也不陌生。1989年,胡炳榴导演的影片《商界(上下)》,改变了人们对他“农村片专业户”的看法。

《商界(上下)》是一部描写八十年代中期广州商界领域的经济活动的都市片,影片以恢宏和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心态,展现了在特殊环境中的真善美。影片中,胡炳榴追求的是含蓄,深沉,流畅、自然和细腻,他的创作以甚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完整的艺术构思,赢得观众。

2012年2月14日,胡炳榴导演去世,享年72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乡情   百花奖   乡音   文化部   珠江   养母   电影   故事片   剧团   田园   电影制片厂   导演   演员   影片   记忆   农村   青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