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厌童症”,两个糟糕的标签

作者:沈彬

作家苏小懒带着孩子乘动车,孩子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却被乘务员两次主动提醒“管好孩子”,而且这节车厢里所有孩子都被“提醒”过。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感觉被冒犯,已经向12306投诉。

这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并且还上了热搜。如果单独拎出来,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就要投诉,让人感觉作家本人很“矫情”。其实,这只是今年暑假以来关于“车厢里的熊孩子”和所谓“厌童症”的大讨论的又一次沸点时刻。

近期,关于车厢里孩子吵闹的新闻不断,之前舆论往往归咎于“熊家长不管”,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很多5岁儿童以下乃至婴幼儿,本身就没有发育出完善的自控力,在高铁的封闭空间里很容易失控、大哭大闹,这不是“熊家长”放纵不管的问题。但是,这些带婴幼儿出门的家长却遭遇了苛待,甚至一不留神就成了“熊孩子”新闻的主角,因而战战兢兢。

“熊孩子”的帽子太大,如果不区分孩子的年龄、具体场景等等,很容易就遮盖了真问题:有的是家长的监管失职,有的是对儿童的不宽容乃至敌视的情绪,有的是因为公共服务设施对儿童不够友好。

目前,苏小懒的微博成了带婴幼儿出行家长的“诉苦大会”。有的家长投稿称,自己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有的称,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有的称,带一岁9个月的孩子刚坐了高铁,孩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东西,乘务员专门过来提醒,不要让孩子踢前面的座椅……还有就是,一些车厢广播里频繁广播“如果孩子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

在前述的喧嚷背景之下,苏小懒才觉得,乘务员“主动”过来提醒管好孩子,充满着“冒犯”的意味。她认为,“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都没有做,就单独、专门过来提醒所有带孩子出行的家庭”,“全国很多趟高铁多次广播——如果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车厢连接处晃动大、噪音大、接开水的多,非常容易摔伤)。”

关于“喧闹的车厢”的讨论,已经保持高热很久了,其实问题不仅在车厢里,背后是公共场所属于谁、如何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等严肃话题,特别是“厌童症”的概念被提炼出来之后,更是加剧了舆论场的分化。有观点认为,“厌童症”本身就是一种话语陷阱;也有观点认为,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流量密码。

如果一方秉持着“我在车厢里绝对不能被打扰”的偏执,另一方自带“我孩子还小”的滤镜,那么舆论场就只有撕裂和对抗;如果一方把“你的孩子关我什么事”的冷漠当成权利,另一方坚持“我的孩子就是全世界”,那么口水只会制造口水,而不是产生进步。

放下偏执和成见:打捞苏小懒微博里那些家长的真实诉求;换位思考一下,当你带着一岁的孩子出门,动辄就被请去颠簸的车厢连接处,是不是会意难平?想一想,自己出差累得精疲力竭,本想在车厢里眯一会儿,却被吵闹声逼到崩溃,又会怎么反应?

“喧闹的车厢”的讨论热了这么久,对立和撕裂肯定不是解决方案。“熊孩子”是一个糟糕的标签,让婴幼儿家长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动辄引爆网络狂欢。“厌童症”哪怕是一个伪概念,也应足够警惕,不能打开“潘朵拉的魔盒”。解决之道还在于全社会共同探索建设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多想办法,少搞对立。

来源: 澎湃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孩子   乘务员   偏执   婴幼儿   对立   车厢   舆论   糟糕   友好   家长   两个   标签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