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后石头坑村的那口老井 尘封的故事

#文化历史解析#

后石头坑村

作者/鲁继香

沽源县闪电河乡石头坑行政村所辖三个自然村,前石头坑村、后石头坑村和新房村,其中的后石头坑村有一口老井远近闻名,说起这口老井它与后石头坑村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追溯石头坑村的历史,还得先从后石头坑村说起。虽然两村相隔只有五百米,而前石头坑村还是村委会所在地,可后石头坑村却比前石头坑村建村早,当时后石头坑没有“后”字,称石头坑村,后来在这个村的前面又有人居住,为了区分,被称为前石头坑村,自然而然的后面这个村就成了后石头坑村,只是前石头坑村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了后石头坑村,也就成了行政村所在地。

为什么会想起挖掘后石头坑村那口老井的往事,还得感谢联通公司驻村的刘增强书记。刘书记说:去年为了改善村容村貌,在硬化村里路面的时候,施工队把乱石围绕杂草丛生的井台给拆掉了,为了安全起见,拉来了一个写着“污水”字样的井盖给盖上了。刘书记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为此村民们怨声载道,很不理解这种做法。村民们说:这口老井是我们村的功臣,不该这样对待这口养育了全村几代人的老井。为了把老井更好地保护起来,刘书记答应村民们要重修井台,让这口老井成为承载乡愁的一个记忆点,让子孙后代了解和记住这口老井及村庄的历史。为了把老井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刘书记找来了后石头坑村八十岁的村民李万修老人,和八十岁的老书记李天海,还到村里走访了八十六岁和八十岁的村民高树清夫妇,并邀笔者参加了这次关于老井的穿越时空访谈,笔者有幸倾听了关于老井的这段鲜活的故事,才有了这篇文字的记录。

驻村书记、采访的村民和我

老人们回忆着,讲述着老井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揭开了这口老井的历史,也初步了解了后石头坑村与这口老井的渊源。这才知道,这口老井在石头坑村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这口老井承载了后石头坑村的历史;成就了后石头坑村的如今;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了后石头坑村世世代代的村民。它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后石头坑村的发展史和变迁史,它是后石头坑人生命的根。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离开了水都是无法生存的。遥想当年,后石头坑村的先民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肩挑一根扁担,两头的箩筐里,一头是锅碗行李,一头是年幼的孩子,步履艰难的从遥远的山西大槐树下一路逃荒,走西口,出坝外,辗转好多地方后来到了这里。

石头坑村所在的这片地域,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的河北北部坝上地区,东与承德接壤,北与内蒙古毗邻,属沽源县境内。沽源县水资源丰富,因水而得名,境内有大小河流十九条,天然淖泊众多,是滦河、黑河、白河的发源地,素有“三河之源”的美誉。此处正是著名的八百里金莲川草原腹地,蜿蜒如带的闪电河从村前流过,河流两岸水草丰美,鸟语花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时这片地域的真实写照。

一百多年前,先人们来到这少有人烟,莽莽苍苍的大草原,看到这里风景秀丽就再也挪不动脚步了。他们惊奇的发现,这里不但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在面北朝南的一座山下,还有一脉清泉叮咚流淌,泉水的源头处,有碗口粗的水眼在汩汩地向外喷起一股白哗哗的水柱,水花四溅,水流顺着缓坡流向下游,积存在了低洼处,形成了一个大水坑,水坑内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蓝天倒映在水中,特别漂亮!

先人们非常喜欢这块背靠石头山,面向大草滩,又有一眼清泉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在这里驻足。为了遮风挡雨,他们就地挖坑,上面搭上柴草居住。这种“建筑”俗称“马架子”“地扒坑”,是坝上先民最原始的住房。他们发现后面的山上全是石头,便搬来石头垒灶安锅取泉水做饭,解决了吃住也就安顿了下来。

据86岁的高树清老人讲,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有薛家、吉家、徐家、李家这四大家族,他们都是来自山西大槐树下。其中薛家人住在村东,在东北面的山沟里种地,这道沟被称为“薛家后沟”。而李家住村西,常在西面山上放羊,西山就被称为“李羊倌山”。后又陆续来了高家、张家、陈家等,逐渐形成了村落。由于村子后面的山上全部是优质的板石,周围村子和本村的人们常在山上起石头,天长日久山上到处是取过石头的坑,这个村子便被叫做石头坑村,建村时间大约在1890年左右,而前石头坑村建村大约在1909年到1911年之间,后石头坑村比前石头坑村要早大约20多年。

因了这眼山泉水,才有了人烟,才有了村庄,这眼泉水四季流淌,流出的水清澈见底,喝在嘴里甘甜清冽,清咽润肺,舒筋活血。高树清老人说:过去村里人很少有憋气和腰腿疼的,和饮用这眼泉水有直接的关系。冬天泉水热气氤氲,李万修老人说:天气多冷流动的泉眼也不会结冰,人们把冻了很厚一层冰的水桶放进泉水里,用不了多大功夫冰就会融化的干干净净。

多么神奇的泉水,先人们喜欢上了这眼清泉,他们把后山上的大石头搬来围在泉水周围,形成了个深坑,提着水桶弯下腰就可打满水。后来村里的人越聚越多,人们起石头垒墙盖屋,开荒种地,用水量也越来越大了。高树清老人回忆说:是由当时的富户薛家(薛兴贵的太爷爷)出面又把泉子砌起来形成了井,后几经重砌这口井越砌越深,村民们取水只要用扁担勾上水桶就能打满水。

建国后井里的水位还很高,还在汩汩地向外流淌,常年不断。李万修老人回忆说:他们小时候,这股向坡下流淌的水形成了一条小河,到了冬天就结了厚厚的冰,这里就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天然滑冰场,他们坐上自制的冰车从上游出发,一路不停,顺“溜”而下,一直滑到大水坑上,开心快乐的嬉笑声荡漾在村子的上空。

据三旗村的刘玉忠老人讲:1958年修闪电河水库,为了保障紧临水库居住的三旗村村民的安全,把村里的所有村民都搬到了石头坑村居住,刘玉忠家被安排到后石头坑村的徐锦秀家居住。当时他十岁,还清楚的记得,这口井还在往外咕咕的流水,水流从村西的大水坑溢出,顺着村前的草滩一直流到前石头坑村前的大水坑里。笔者也记得儿时,前石头坑村前有两个大水坑,常年有很深的水。但当时年龄小,不知道这个水坑的源头,原来是来自后石头坑的那口泉眼井。这眼井的水质清纯,冬暖夏凉,烧开水后的锅底从来都是清清亮亮的,装开水的暖壶不管使用多久,壶的内胆干干净净一点水垢都没有,比现在的矿泉水都纯净。

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开始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广大农村开始修梯田园田。为了灌溉村前的园田,大队组织年轻人在泉眼井的旁边挖了一个大口井,还修筑了一座连接着大口井和园田的用土堆砌起来的大坝,大坝上用水泥铺了流水渠,准备把大口井的水通过大坝上的渠道引流到园田浇地。可当大口井挖的深度超过了泉眼的水位时还没有水,几个年轻人就用钢钎使劲凿井璧,只听咕咚一声,大口井和泉眼井之间的土层被凿出一个大窟窿,瞬间,一股汹涌的水流从这个洞流入大口井,而原来的泉眼井却一下就没了水。当时的鲁守廷书记下令赶紧把这个洞堵住,保住泉水井。大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好几根红木檩子和一块大苫布,还装了好几毛口袋沙子才把这个洞堵住,为了保住这口全村人的吃水井,后来又把新打的大口井给填埋了。如今,历史的尘烟已远去,而在后石头坑村前,那一段残垣断坝还伫立在那里,它像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在默默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和世事变迁。

据几位老人讲,这眼泉子的底部有两块很大的卧牛石,一块在泉眼的东北方向,另一块在泉眼的西北方向,在两块巨石的中间就是往外冒水的泉眼,而在泉眼的四周全是坚硬的红胶泥,这些红胶泥把水眼紧紧的包裹住,在打大口井时把红胶泥给捅开了,泉水外漏,从此后这口泉眼井的水位就没有以前高了,村民们只好用绳子吊着水桶取水。后来为了省劲,井上架了辘轳,挂着木桶,村民们一圈圈摇着辘轳,比直接往上提水方便省力多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浇灌村前的菜园子,供全村人吃菜,又添置了老式的水车安在了井台上,取代了辘轳。水车是链条驱动,套上小毛驴或老牛一圈圈的拉动,井水顺着水车上的链条被带了上来。潺潺地顺着垄渠流到了菜园。水车的运用不仅灌溉了菜园,解决了村民的吃菜问题也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取水。后来为了浇灌村前的果树园和专业队栽的树地,又在井里放上了水泵,用煤气机改造的柴油机做动力,抽出的水量更大了。现代科技的力量确实很强大,水泵一开水位下降,水泵一停水位就会恢复,有时为了浇地抽几天几夜井水也不会被抽干。更多的时候,井水清亮如镜,不紧不慢的出水,不疾不徐的供着人们使用。灌溉着一方农田,润泽着一方百姓,除了村里的人畜用水外,时常也有外村人赶着马车牛车拉着大水桶来拉水吃。新房村做豆腐的人家也常用这口井的水,据说用这口井水做出的豆腐色泽洁白如玉,口感滑嫩细软,筋道耐煮,比别处的水做的好吃多了。

20世纪80年代后,村里大多数人家为了吃水方便,都在自家院子里打上了压水井,来这里取水的人少了,但即便没人再从井里取水,这个井的水位仍在不断下降,水面离地面越来越远。

2007年,高树清夫妇为了吃水方便搬到了水井旁边的房子居住,老两口眼见着井里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从一开始的打一桶,到打半桶,直到后来只剩下一个小水洼,只能拿桶一点点的往上舀。到了2010年后,井底的小水洼也不见了,这口井彻底干涸了。两位老人只好从邻居家取水用,直到2017年,村里通了自来水,才解决了高树清老人家的吃水问题。

现在的自来水井,是在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阶段,在中国联通的帮扶下,实施“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后,政府在老井南侧几十米处打的深水井,井深二百一十米。这口深井解决保障了前后石头坑村民的生活用水,水龙头一拧哗哗的水就来了,挑水的扁担和盛水的水缸,渐渐淡出了村里老百姓的生活。

在联通公司驻村刘书记的努力下,这口养育了后石头坑村几代人的老井也将被保护起来,作为村里的一个历史遗迹留存,供后人参观和追忆。让人们用虔诚敬畏和感恩的心去感受和认知,有了老井,才有老村,才有了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教育子孙后代,记住乡愁,不忘来路,饮水思源,知道老井老村才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根!

附为这口老井写的《老井赋》

老井赋

远古洪荒,茫茫坝上;

一脉清泉,汩汩流淌。

山西先人,迁徙至此;

依山而居,傍泉为井。

开荒种地,养牧农耕;

甘泉清冽,润泽苍生。

时光荏苒,血脉传承;

芸芸百姓,以泉为命。

五十年代,水溢泉涌;

潺潺溪流,聚满一泓。

六十年代,扁担木桶;

时代更迭,辘轳绕井。

迢迢岁月,水车诞生;

小驴奋蹄,引水浇畦。

七十年代,学大寨风;

机械动力,用水量增。

灌溉园田,日夜不停;

水位下降,还能再生。

八十年代,家家打井;

九十年代,水位不深。

两千年后,少有人用;

老井闲置,无人问津。

逐渐干涸,直至如今;

感谢联通,保护老井。

树碑立传,不忘初心;

教育后人,饮水思源。

村人兴旺,老井之功;

叩问来路,记住乡情。

老井老村,吾辈之根!

谨以此文纪念始建于二十世纪之初(1900年左右)的老井!

写在后面的题外话

2023年夏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天气高温干旱,用水量增加。进入七月份后,这口供前后石头坑两个村用水的自来水深井,也逐渐干涸了。为了保障村民的用水,村委会协调相关部门正在另选新址,日夜不停地重打自来水井,可是机井队在勘探了几个不同的地点后,钻了很深都没有钻出水来,不知道以后在村子附近,还能不能打出一口有水的自来水井,村民们都在焦急地期待着。无节制的超量采用地下水,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地下水位的下降,正在给人类敲响警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地球村人,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大事。正如一则广告所言: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向人类提出的警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沽源县   沽源   水井   大口   园田   石头   泉眼   水位   泉水   村里   村民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