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动世界的东方美学,让人汗毛都竖了起来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七月底,

沈伟的新作《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

这位享誉世界的华人编舞家,

曾获有“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

他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

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画卷》。

外媒赞他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诗忆东坡》

为了完成这个作品,

他闭关,每天工作20小时,

通读苏轼存世的3000首诗词,

研究苏轼与宋朝的审美范式,

除了编舞之外,

服装设计、妆发、舞美都由他一手包办。

排练中的沈伟

一条摄制组找到沈伟,

和他聊了聊这个他的创作生涯中

“前所未有的突破”。

编辑:周天澄

责编:倪楚娇


《诗忆东坡》,画面美轮美奂

《诗忆东坡》开场前十分钟,剧场观众席上已经座无虚席。两年前,沈伟曾经带着他的《融》艺术现场来到上海,刷新了观众对于舞蹈的欣赏体验。接下来的两年,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诗忆东坡》的创作中。

开场画面,有令人震撼的美感,舞者如在月上

演出以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启幕。开场后,幕上呈现两幅扇面。

右面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演员光头、裸身,在中央的小圆之中独舞,视觉上离观众极远,仿佛在天际月上的仙人。

一曲舞毕,左边的扇面现出字迹“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这是第一幕。

印章成为舞台,刻了十四个苏轼用过的字、号等等,朱红是这一幕的主色调

第二幕色调转成馥郁的朱红色,十四个篆刻印章成了舞台,演员身穿红衣在印章上齐舞。印章刻的是苏轼的字、号、调侃的自号等等,配合现场的古琴演奏《酒狂》,传达出“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如泣如诉

第三幕里,女主演吴孟珂以极缓的速度前行,在地上留下墨迹,仔细一看,着墨的笔竟然是拖地的长发。这一幕讲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愁情,舞台上一轮明月,群舞演员在冷调灯光映衬下或坐或卧,真如千里孤坟,有种让人“汗毛竖起”的凄凉感。

为了打造出如此有意象美的舞台,沈伟翻遍了宋画的资料,提炼出了他眼中最能代表宋代美学的颜色和线条,变成了演员的服装和舞台不同幕间的色调,轻微的颜色偏差,他都会反复重来。

全剧共六幕,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男主演苏鹏说,自己在剧中饰演的也只是一个东坡的影子、一个东坡的符号。

苏东坡的诗句被放到了主角的位置,沈伟化用了15句诗词,用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形式来呈现,让人目不暇接。

一条在首演前一天见到沈伟,他正在台下调校灯光,一坐就是一整天。从灯光、布景、服饰、妆发、音乐,几乎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

以下是沈伟的自述:

但愿人长久的意境

我很小的时候学戏曲,要背很多苏轼的诗词。那时候已经觉得很多句子好美。现在越成熟,越觉得他的东西有深度,会被他感染。

他的诗词里面有很多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喝醉了看看天空,突然想起了弟弟。这种是很细微的人类共通的情感。

那么好的诗词,有一个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在里面,这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也在想,这和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什么关系?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做这出舞剧。至于那些琐碎的他经历了什么、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那不是我想呈现的东西。

比如说第一幕的主题“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讲的是家人朋友像鸿雁一样,来来去去都有时候,但一切又仿佛一个梦。这里面其实有点佛学意味在里面。

但是苏轼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这一幕我还用到了一句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并不会因为光阴流逝、人生如梦而伤感,仍然有一种进取心在里面。我觉得这两句合成了一个他的人生哲学。

舞者的身体起伏,象征“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幕是“千古风流人物”,里面有一个今古对话的暗喻在里面。他曾经是站在他的立场,怀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而如今的我们坐在剧场里,他也成了历史风流的一部分。

明月孤坟的舞台效果,“苏轼”与“妻子擦身而过”

第三幕“十年生死两茫茫”,呈现的是一个“情”字。苏轼除了哲学思想,他是个很有“人味”的人。生活中他结过几次婚,有过几位妻子,写出过这样最动人的悼亡句子,真的是非常真挚、催人泪下,是不是?爱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我是一定要用单独的一幕来呈现。

第四幕也是情,他有感情笃厚的弟弟苏辙,也有很多朋友,这一幕的句子多是因这种兄弟朋友之情所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思念弟弟的作品,但他想得更大一些,他对整个世间都有一种“千里共婵娟”的寄望,多么美好。

四五幕之间的转场很有趣。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有关,我设置了马车、黄包车、单车、滑板车依次从舞台上穿行而过,喻示着时间来到了今天,他跟今天的我们发生了一场隔空的对话。

于是接下来到了第五幕“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怀疑精神的人,我们也应当像他一样,不要只是怀古,而是要建立自己的价值。

最后一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一个大的人生观的总和,结束在“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觉得很合适。

我说的这几条,其实我们现代人也都会有同感,是不是?苏轼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精神对我们这片土地,乃至整个亚洲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但我觉得他其实更像是莎士比亚那样的——超越古今、中外这些限制,成为全人类的一个宝藏。

苏轼的诗词、人生经历、历史背景,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一开始听说这个项目,我觉得太严肃、太不容易,而且他生活的年代距今一千多年,我们毕竟还是有些代沟(笑)。我想我还是不要碰为好。

但后来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他存世的3000多首诗词、关于他的传记、他的史料记载,最后觉得,可能是有一条线可以做。就是通过他的诗词,他的所有的东西,跟我们当代人形成一个对话。

沈伟闭关为这出舞剧所做的大量案头工作,铺满了整个屋子

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个作品是这么大的工作量。

虽然我以前也做过贝克特的《Neither》,但那是有完整的剧本、音乐的,所有东西都现成在那儿了。

《诗忆东坡》完全是从0开始,而且这个东西(苏轼的世界)本身很复杂,它是一个宇宙,要把它浓缩成一个作品。并且,需要把它了解、学习透彻后才能尝试去归纳,才会知道哪些是需要的、不需要的。

诗词实际上是不好分类的,我把自己喜欢的那些诗词的背景资料全找出来,把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字解释全部写出来,有厚厚的好几叠,像扑克牌似地在桌子上排开。每首诗下面,除了诗词的内涵之外,我还要让它对应上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色彩、线条、音乐等等。

《诗忆东坡》中的色彩,很多是从宋画审美中提炼而来

苏轼是北宋人,我们国家在宋代的时候,艺术发展得非常鼎盛,形成了一套很独特很完整的美学系统。我翻看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光是“宋画大系”就有30多本,每一本都非常厚,包括了全世界范围内,现存的宋代书画作品。

这套书我特别喜欢,全北京只有三套,我专门跑到中央美院去翻,然后把我认为精华的色彩、线条等等,都提炼出来,配合苏轼的诗词、哲学,一起呈现在舞台之上。

大家对宋代色彩的印象可能就是淡雅,宋代的瓷器釉色就很微妙雅致。但宋代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到位的工笔彩绘,那个颜色是很生动活泼的。

服饰都由沈伟亲自参与设计

在舞台上,你们看到的颜色都有来源。

比如某套服装的色彩,可能就是《瑞鹤图》里的青蓝色。

服装也是我自己设计的,我看了很多古画做参考,希望能还原宋代美学那种简单疏朗的线条。但是同时也不能完全是古装,那样就没法跳舞了嘛,还是需要在仿古和舞蹈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古琴、书法艺术融入了舞台

还有音乐,这次用到了五首的古琴曲。比如“千古风流人物”对应的就是古琴曲《酒狂》。“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应的就是《阳关三叠》,是关于离情的……所有的音乐和诗句之间,又有一重相互配合、相互喻示的关系。

还有水墨、书法、篆刻等等,都在这出舞台里有呈现。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最美的东西重新再提炼一遍,把它跟当代艺术、当代文化做一个沟通,这不像去博物馆,看到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东西,但是隔着一层,没什么感觉。我把这些美的东西和当代性连接在一起,观众会觉得很直观的“好看”。

工作中的沈伟

这是一个结构非常精密的作品,我是非常理性和有逻辑的人,会精准地去对应每一首诗词与诗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音乐的呼应、和服装的统一,以及在当代能够形成对话的那种精神。

这次和我合作的不是之前的团队,我觉得他们可能快要被我逼“疯”了,我是一点点颜色不对都要重新来。而且我没有助理,音乐灯光色彩这些细节,我都要自己来,防止错漏。

追求完美,也是对观众负责任。因为这直接会影响到别人的审美。当你做出一个真正的好东西,是可以提升观众的审美的,这是对社会的一个回馈。

沈伟在住处习练古琴

我和东坡有相似的地方,使得我在一些方面很有共情。

我们都是比较有韧性的人。苏轼不断被贬,一生颠沛流离过不少地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是仍然爱吃懂吃、富有生活情调。他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状态。在那个状态下他不会被完全击倒,也不会变得颓废或者消极。

这点我跟他是也非常像,我也是比较乐观主义,面对困难,一般别人都趴下了,我还可以继续做。

沈伟给演员示范动作

这次在北京创作《诗忆东坡》,前后十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全闭关的状态,每天四点左右起来工作,工作到凌晨。压力非常大,头发秃了六块,所以最近总是戴着帽子。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给自己买鲜花,有时候走出去,贴近一下大自然,这是我给自己找到的平衡点。

我从9岁离开家里,90年代出国,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经济条件,一个人面对了很多东西。后来在完全陌生的西方世界、在纽约,和不同国籍的人去竞争,最后还获得了成功,所经历的种种,可能别人完全想象不出。

沈伟早年获得极大赞誉的作品《声希》

我也是四海为家,从湖南出生,有时候在纽约,有时候在巴黎,有时候在上海,有时候在北京。可能每次创作就要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需要从零开始解决各种各样的生活上的困难。比如我就一直是很会买菜做饭的人,十五分钟一餐饭就出来了,来吃的朋友也都说好。我不能依赖别人,依赖别人,就更加无法面对困难。

当年刚到纽约的时候,精神上各方面都压力很大,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5年之后才有了《天梯》。在获得了一些名和利之后,会反复问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我现在回看自己过往的作品,变化是蛮大的,这跟我的生活、我所处的当下的环境有关。在中国、在纽约的创作方式也不一样,在纽约这么二十几年,也有经历过几个阶层的变化。总是从一个突破,再到下一个突破。

沈伟近年的舞蹈艺术作品《融》

我觉得过了50岁,价值观越来越明显,人生观开始出现和形成,经过那么多年的实践、疑问和尝试,最后会形成一个“我是谁”,并且反映在作品中。

四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也经历了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身体上出现了问题,腰间盘突出,内脏也有问题,这对于舞者的打击是很大的。也是在这个契机下,我搬去了巴黎生活。

我在纽约许多年,总有干不完的事情,偶尔停下来,马上又会给自己找到很多新东西来做,简直是24小时运作的状态。在巴黎的时候就很疗愈,开始看事情有一些历史的视角。每天学习、看书、画画,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那种感觉好像生了场大病,好几年才恢复过来,但恢复过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我好像是重新发育的感觉。我总说48岁以后人才会真正成熟,不再稀里糊涂地瞎做事情。也是在过了那一个难关之后,接下了《东坡》这个项目。

这些年的成长和感受,也完全反馈在了这个作品里面。现在算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我很喜欢画家八大山人,早年因为太喜欢他,把他的作品融入了《声希》这个作品。其实作为艺术家,我也可以像八大山人一样,与世隔绝,只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但是现在觉得自己更像是东坡那样,有这种责任感,希望通过我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去做一些事情。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东坡   风流人物   古琴   汗毛   宋代   印章   千古   诗词   观众   演员   色彩   舞台   事情   东西   作品   世界   音乐   东方美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