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会消灭酒桌文化吗?

酒桌文化,在网上,被年轻人口诛笔伐。

年轻人不喜欢白酒,这是个好事儿。

酒桌文化也可能消失,被其它“文化”所替代,但它的内核,却可能一直流传下去。

这种内核,是一种筛选测试——这也是酒桌文化的本质。

网上之前有很多讨论,包括说是“服从性测试”之类的,谈的比较深入,但却未触达本质。

酒桌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筛选机制。

领导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常常面临资源不足的情况。

他需要判断,哪些人愿意配合他工作,哪些人不配合;

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

哪些人能成为心腹栋梁,哪些人油盐不进,哪些人是其它势力掺进来的沙子。

比方说,一个强人,带着几个人开始草根创业(比如阿里爸爸和十八罗汉)。

首先,能入伙的,至少都是认同老大的理念的。即使是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分歧,会出现路线斗争,斗争失败的那一方彻底出局,或者保留股份淡出决策圈。新人慢慢加入,有的不认同公司,干了一阵子跳槽,有的坚持下来了,一路陪着公司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或者说老大,是在慢慢筛选人的,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他的理念,服他,愿意陪着他打天下。这很正常,不认同的或者不看好的走,认同的或者看好的留下。

创业团队的筛选机制,大部分是工作。因为公司生存都面临考验,所有资源都投入发展中,服从性测试就是工作本身,老大要你办的,你麻溜的办好,就是认可公司;你不肯办、凑合办,大家都难受,慢慢你就离开了。

这时候不是没有酒桌文化哈,但是筛选得力之人不需要靠酒桌上的服从性测试,看工作就成,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本身非常弱小,吸引不了太多的人才,说白了公司自己筛选的空间也不大,你要是再搞些指鹿为马,公司立马就黄了。创业公司必须珍视每一个愿意来的人才。


然后这个强人把公司做大了。公司一大,自然要建章立制,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同时又相互制约。公司大了,要拓展新的业务线。公司大了,要处理各方面关系。上述所有,都要求公司引进新的人才。

新的领导进入公司,如果他不是带着一整个团队进来的话,他就要面对陌生的下属。要迅速的组织起来开展工作,自然要摸摸底,看看哪些人能为我所用。这时候,酒桌文化,就是一种筛选机制,同时还兼有规训功能。

酒桌上,领导定下调子,那么愿意靠拢的人,自然极力表现;不愿意靠拢的人,相对就比较疏离。

毕竟酒精对身体是有危害的,通过自残的方式发送“我愿意合作”的信号,发送信号的成本越高,信号的可信度就越强。

这领导不就能筛选出来,谁愿意向我靠拢、替我办事么,把重要的事儿交给他们,工作就算是能比较稳妥的启动了。

如果团队相对稳定了,但还会进新人,那么喝一顿,摸摸新人的底,同时也利用团队的氛围来实现规训和教化,这属于一举多得。

这就是公司内“筛选机制”的由来。

越是大公司、大单位,业务越是成熟稳定,内部的势力就越盘根错节,那么这种筛选机制,对于一个新领导就越发重要。

当然也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筛选,只是试错成本相对略高。

工作中你发现一个人不堪用,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工作问题,至少会打乱管理者的部署。而酒桌上的筛选和测试,成本就是一顿酒饭钱。

(还有一点,工作中的筛选测试,选出来的可能是“忠于事业”的;而领导其实更愿意筛选出“忠于我个人”的。这点不多谈。)


只要公司这套机制不变,就算“酒桌文化”没了,也必然会有其它“文化”出现,来填补“筛选机制”的空白。毕竟,权力厌恶真空。

比如说,90后的小领导对喝酒深恶痛绝,但喜欢玩剧本杀。于是周末休息时间就拉大家一起去剧本杀团建。你去不去呢?

你去,就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时间,发射了“我愿意合作”的信号。

你不去,保住了自己周末的闲暇和自由,但传递的信号是“我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买你账”。

所以你看,酒桌文化没了,剧本杀文化又兴起了。

后续还可能有游戏文化,大家下班了一起陪领导开黑,就问你上线不上线。

剧本杀比喝酒是健康了点儿,但耗费的时间更长,总之“信号发射”是有成本的,无成本的信号发射,比如信口开河张口就来,是没有价值的,没人会信。

这时候有些朋友就问了,我这个人界限分明,私人时间我要自由,我不想配合你演戏,搞服从性测试、搞筛选,你拉我喝酒还是剧本杀,我都不去;但是我这个人职业素养很高,在正式工作的时候我会配合好你。如果领导搞这种工作之外的筛选测试,那岂不是对我很不公平?

说的没错,我个人也非常推崇公私分开的文化。


但你要注意,很多时候,“筛选机制”“酒桌文化”盛行的地方,不具备在工作中筛选测试的条件。

比如说,古代军队是很讲究服从的地方,也是酒文化盛行之地。我是百夫长,我能上了战场再测试哪些人忠于我,哪些人是二五仔吗?

可以是可以,但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所以在军队这种平时没啥事,一旦有事就是要命的大事的地方,还真就得靠“酒桌文化”这类的筛选机制。虽然这套机制不能保证100%可靠吧,总比没有强。

所以如果你很不喜欢这种机制,或者说很厌恶“服从性测试”,你要到相对比较市场化的地方去,靠业务技能说话的地方,就可以少面对这种测试。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里,同一家公司,你在创业阶段,遇到的筛选测试,会比在大公司阶段少的多。

体制内,专业门槛很强的岗位不多,又没什么流动性,看专业没什么区分度,平时工作平淡缓慢无压力,筛选不出来人。真遇到急难险重的时候,拉不起来一支队伍,是很失职的。所以之前有“酒桌文化”的筛选测试。但你如果去市场竞争激烈的小公司去,你专业能力强,不但不需要顾忌这种测试,反而领导要想着如何团结好你。

顺便说一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把组织分为市场、混合组织(包括企业联盟、特许经营等)、企业和官僚组织(包括军队、官府等)四种形态,适用于不同的治理结构。市场和官僚组织是两个极端。你在市场上,基本上很少遇到“服从性测试”,因为必要性不大,主要靠价格机制说话,多次重复博弈的环境下也不太倚仗事前的筛选测试。而在官僚组织,因为是靠行政命令运转的,所以服从性测试就是必要的了。企业属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形态,所以会有服从性测试。

当然,这些年来,体制内也不搞酒桌文化了,急难险重派你上一线,这也是一种筛选测试。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公司内的“筛选测试”机制。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酒桌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公司内部,公司之间、合作伙伴之间,也有喜欢靠喝酒来把气氛搞起来的。

一方面是喝酒的前期,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能让人心情愉悦,在愉悦状态下谈事,自然能提升成功率;

另一方面,在喝酒的后期,大家微醺的状态下,大脑中的理性和防范会减少,亲密的感觉会增多,虽然是一时的假象,但实用。

而筛选测试机制,其实也存在,即甲方筛选乙方,为了尽可能确保乙方交付的质量,同时某些心里打小算盘的甲方,还希望筛选出愿意给自己输送利益的乙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服从性   文化   剧本   信号   机制   领导   组织   测试   工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