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见过低水平报道,但没想到水平这么低

这两天国内某知名体育媒体——算了,还是点名吧,就是《足球报》的报道中,居然写出了中国女足对丹麦女足一战,中国女足存在体能优势,也是奇葩。

包括报道中说到“王珊珊可回归中锋”,特别地自以为是。

《足球报》原文链接如下: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26972395652050


原文节选:

应该说,与丹麦的上半场比赛,中国女足发挥相当不错。但是到下半场后段,女足姑娘出现了明显的体能分水岭,过度的体能消耗也是最后时刻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从而导致丢球的一个主要原因。赛后水庆霞指导也是这么说的。

对阵欧洲球队,中国女足在速度和身体素质上确实有所欠缺,但要说体能,这应该是中国女足的看家本领。水指导在赛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曾经说过,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体能上,特别是高强度跑的专项训练花了很多功夫。但世界杯首战,体能优势没有体现。

我从未见谁公开说过“训练的重点放在体能上,特别是高强度跑的专项训练花了很多功夫”,到了世界杯正赛的首战,中国女足对丹麦女足就能拥有体能优势

真的,谁也没说过。包括水庆霞指导在内。

这明显是门外汉在做报道,从不负责任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不负责任的结论。还说什么“体能应该是中国女足的看家本领”,要真的是看家本领,友谊赛对瑞典会被对方拖垮?世界杯正赛第一场对丹麦,下半场最后20分钟会中后场全面被动?

球员的比赛体能粗略可以分成如下几部分应用:

一、比赛当中的有球跑动;

二、比赛当中的无球跑动;

三、有球/无球下的身体对抗,这一块其实会结合到前两点当中,因为对抗无处不在;

四、维持有球/无球技术运用的稳定性;

五、应对紧张情绪。

水庆霞指导说得没有错,因为见识过瑞典女足的比赛强度,所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体能上,特别是高强度跑的专项训练花了很多功夫”,才有了小组赛第一场对丹麦一个妙不可言的上半场,和一个维持着比赛强度没有剧烈下滑的下半场前20分钟。

通过教练组的针对性训练,中国女足的比赛体能显著得到了提高,并且在上问提到的应用的第一、第二、第四部分,对垒丹麦女足的整场比赛前70分钟做得相当好,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值,所以我在之前评价中国女足对丹麦女足首战时说过了:

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看到的最好的中国国家队,从个人到局部再到整体,能压着丹麦女足打了半场球,就是高水平。

同时,我也说了:

丹麦队上半场很紧,这没错。关键在于,对方的耐力和身体强度实打实的超出中国女足一截。这让她们更有抗压能力,更有底气去合理分配全场比赛的强度。对方从来不否认自己技术差,技术差归技术差,到了体能下降的时间段,丹麦人的比赛强度不会剧烈掉档,她们有足够的能力,将比赛切割成一个个局部的个体对抗,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

上文提到的体能应用,丹麦女足第一点做得很差,非常差,原因很简单,她们的个人技术就是不好,转身慢、步伐也慢,严重缺乏灵巧。

然而,体能应用的剩下四点,她们都做得足够好,在90分钟的比赛里,比中国女足更好。

第二点,比赛中的无球跑动,丹麦女足一直维持到第85分钟,范斯加德的替换上场,是她们通过生力军持续保持对中国女足防线压迫能力的标志。

第三点,有球/无球下的身体对抗,丹麦女足一直维持到比赛结束。就算首发的大部分球员都有体能下滑,但身体素质的优势实打实摆在这里。大体重,步伐稳,体能低落的时候,这些就成为了对抗优势的基础。

第四点,维持有球/无球技术运用的稳定性,丹麦女足也基本维持到比赛结束。她们有足够的身体强度和耐力强度完成起高球、争高点、贴身逼抢等技术环节,而且是在跑动的步频比中国女足更少的情况下做到的。

第五点,应对紧张情绪,丹麦女足上半场全员紧张,但下半场缓过来了。中国女足是到了70分钟以后因为体能消耗明显、对抗跟不上、中前场组织进攻受挫,只能被动防守,紧张情绪开始成为重压之一,更加剧了体能的流失。

同样是体能下降,丹麦女足可以视为一个坡度相对更平缓的下滑,下滑过程中,她们可以维持比赛强度不出现剧烈掉档,从而在逼抢、对抗环节,维持对中国女足的个体压制,使得女足姑娘们从对方身上感受到的冲击力,一直停留在一个较高的强度。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中国女足的7号王霜,下半场一开场被替换上场,应该是生力军。然而,她的拉锯跑动强度、冲刺速度、加速频次,都不足以压倒丹麦女足;也没有做到在突破、摆脱、射门等技术环节上,无视对手的对抗强度去实现收益最大化。

这就是说,在“单点爆破”这个战术分支上,下半场上来的王霜对丹麦女足任何一名中后场防守队员,都没有实现压倒性优势,反而是越打越急,越着急,就越想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水平发挥就越打折扣。

体能充沛的前提下,中国女足球员的技术就是比丹麦女足要好,别人比你笨重高大,动作速率在你面前又跟慢镜头一样,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筹码,那为什么不最大化你的技术呢?

我还是用王霜回撤拿球之后急吼吼转身射门的GIF图来说问题。

上图,王霜回撤,在对手禁区弧顶拿球成功,此时丹麦的中路防守队员并没有上前贴身逼抢,也没有封死方双向左侧的传球线路。

为什么?因为极度害怕王霜转过身来以后,做如下进攻选项:

1.和锋线上的张琳艳打踢墙二过一。所以丹麦的后卫线第一反应,是两个人夹抢张琳艳。而防守王霜的丹麦女足前卫队员,第一反应是横向跑动,封堵王霜的向前传球路线。

2.单打,在中路偏左区域进行个人突破。为了防止这个选择出现,王霜转过身来以后,面前的两名丹麦女足前卫,一名横向跑动封堵向前传球路线,一名不断后退,预防王霜加速过人。

更何况,左路一名中国女足队员已经在大禁区角上就位,处于无人防守状态。这个时候突破分球或者直接传给队友,然后自己高速前插,都是最合理的选择。

因为对方在禁区内不敢贸然伸脚,一伸脚搞不好就是点球。

除了王霜的例子,娄佳惠上半场33分03秒的精彩边路突破,其实也能说明中国女足在细节处理上不够细致、不够大胆,甚至是有可能怕丢球引发对手的反击。

这就是“应对紧张情绪方面”做得不好。

1秒钟之内,娄佳惠在左路靠近底线区域,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跨球变向假动作,直接将防守自己的19号汤姆森甩开两米。然后娄佳惠从容完成了传中。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张力十足。

如上述四张图。

第一时间传中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呢?看下图。

娄佳惠形成传中以后,等待多时、又万分紧张的丹麦女足在她们的禁区中路直接祭出夸张的三人包夹争顶,三堵肌肉墙直接在空中将17号吴澄舒挤倒在地,并确保了球权被本方门将得到。

吴澄舒享受到的“群P待遇”,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第一张图片。

设想一下,既然娄佳惠已经摆脱了19号汤姆森有两米的距离——对方还被晃了一个趔趄!能不能大胆一点,沿底线进行突破,争取进入大禁区?

从上述两张图能看到,娄佳惠即使不传中,中国女足在大禁区外也有15号陈巧珠、13号杨莉娜,处于无人防守位置。这本来应该是一次极好的多脚传跑进攻机会。何况在这次精彩至极的过人摆脱过程中,娄佳惠并没有抬头看一看禁区的情况。

她其实是有这个时间的。因为她完成传中的同时,汤姆森试图伸脚上前拦挡,离她依然超过2米这么远。就是下面这张图。

那么,娄佳惠在担心什么呢?长期踢球的人只要有一段时间的系统攻防训练,其实都能明白,她担心19号汤姆森充分发挥大身板的优势,再次上前贴身逼抢。所以根本没抬头,第一时间选择传中。

传中这个选择,在这次单兵一对一当中,是不是最合理,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

综上,球员的比赛体能应用的第五部分,也就是“就是应对紧张情绪”,我们的女足姑娘们,其实做得并没有比丹麦女足强到哪里去,即便是整体占尽优势的上半场。

但凡仔细看了比赛的人,都不会得出和《足球报》一样的结论。

更何况,“要在进攻做足文章”,为什么一定要王珊珊重归锋线?王珊珊出道的时候就是后卫出身好不好,况且肖裕仪这位亚洲杯决赛一剑封喉的新秀,唐佳丽这位热刺名宿,都还没出场呢。

海地能跑吗?能跑。她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防守凶狠有余,协同不足,一对一防守状态下贴身快、有力量、有强度,但是补位意识差,动作很莽撞。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届女足世界杯打到现在,判了多少个点球?中国女足姑娘们是不是踢得有点太斯文了?

女足世界杯小组赛A组第二轮,菲律宾对新西兰,以一记头球改写菲国足球历史的大功臣7号博尔登,上半场8次攻到对方大禁区外,其中有5次成功进入大禁区,除了一次头球闪耀全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有2次被新西兰后卫摸了一下,立刻像条死鱼一样摔倒在禁区内/外。

奥斯卡奖不发给她,都觉得评委们是外行。

真的,我觉得《足球报》还是少一些这样的展望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丹麦   看家本领   球员   世界杯   上半场   下半场   女足   体能   禁区   贴身   中国女足   强度   紧张   水平   优势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