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上央视,21岁未婚生3个娃,昔日的天才少女,被谁毁了人生?

2005年8月下旬,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每日新报》的办公大楼,突然来了一位奇怪的年轻少妇。

她身穿一袭洗得发白的衣服,扎着两条显眼的麻花辫,头上还戴着一只儿童款式的蝴蝶发夹,青春绯红的脸上,却尽是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

进入报社之后,年轻少妇似乎别有心事,她没有说明自己的来意,反而伸长脖子四处探望,点名要见报社的主编。

就在众人对年轻少妇的身份猜测纷纷之时,主编闻讯赶来,并对她问道:“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

“您好,我是庞秀玉”,年轻少妇的语气很轻,可这句话落在众人耳中却犹如平地惊雷,主编更是瞪大眼睛仿佛想起了什么。

没等主编回应,这个自称“庞秀玉”的年轻少妇又再度说道:“我希望通过贵报社,帮我寻找一位愿意照顾三个孩子的有缘人。”

“征婚?三个孩子?”看着眼前面露疑惑的众人,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伴随着庞秀玉的娓娓道来,她断层多年的经历也被缓缓揭开,但众人的心头却久久无法平静。

很快,“天才少女”征婚的消息就在报纸上流传开来,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许多人都难以相信,14岁登上央视、被无数专家评为文学新星的庞秀玉竟然会沦落至此,作家叶倾城更是评价她的经历为“林妹妹流落街头的震撼,大概也不过如此。”

从家喻户晓的天才少女,到未婚生三娃的落魄少妇,到底是谁毁掉了庞秀玉的人生?

抛开种种偏见之后,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天才少女成名记

1979年,庞秀玉出生在天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的父亲庞毅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朱莉莉则是家庭主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就是为人父母的心愿,庞秀玉的父母也不例外,从庞秀玉出生时开始,父母便倾其所有,只为她能够读书成才。

而庞秀玉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少年时期的她,就已经是当时全国家喻户晓的天才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天才少年涌现,其中诸如韩寒、蒋方舟、郭敬明等人,更是在日后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作家。

可要说在他们之前,有哪个天才被认为能够扛起“文学界”继承者的大旗,想必不少人都会想到庞秀玉。

就像百舸争流中突然杀出一匹“黑马”,她的亮眼表现,曾让外界一度为之侧目。

从小学3年级到小学毕业,庞秀玉累计发表了文章4万多字,但这还只是其累累硕果的一小部分,自1991年1994年,她又先后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琳琅满目的荣誉,为庞秀玉带来了不菲的名气,但真正让她“一战成名”的,却是一本选集的出版。

1994年,有出版社趁势推出了庞秀玉的习作选集,并将其命名为《希望》,该书一经出版便大为畅销,人们纷纷被她灵动的文字深深打动。

著名教育家雷洁琼女士专门为《希望》题词,大文豪巴金还特地写信鼓励她继续创作。

《希望》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庞秀玉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天才少女作家”,许多家长更是将她视为自家孩子的学习榜样,带着孩子不远万里赶到天津,只为见其一面。

《希望》签售会那天,书店里人山人海,庞秀玉坐在凳子上就像一台无情的“签名机器”,重复地在每本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她后来回忆道:

“我不知道那天签了多少,反正最后手都肿起来了,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众人的追捧和赞美就像一艘飞轮,搭载着庞秀玉往充满名利的天空飞去,仿佛她只要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常人难以获得的荣誉和好处。

在那之后,庞秀玉又获得了“宋庆龄基金会”的青睐,成为奖学金的第一批受益者,并跟随中国中小学生访问团出访日本。

但庞秀玉的成名之路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她先是受邀登台央视,随后又获得“全国文学十佳少年”奖,在人民大会场参加颁奖仪式。

彼时的庞秀玉,每天的生活都充斥着鲜花、掌声、镜头、闪光灯、写不完的签名、数不尽的采访……毫不夸张地说,那几年,她简直比当红电影明星还要红。

然而,年少得志的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危机。

有道是“年少得志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得志少年太过年轻”,在14岁便取得了大多数人难以取得的成就,庞秀玉就像一个被不断催熟的青涩苹果。

在她散发出诱人“香味”的同时,也是其人生不幸“腐烂”的开始。

暴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就是庞秀玉的“天空”。

更准确地说,她的成名和不幸,都与父亲分不开关系。

据传,庞秀玉的父亲庞毅年少时酷爱读书,心怀文学梦,但因怀才不遇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几经波折之后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也许是因为心有不甘,成家之后,庞父将自己前半生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在庞秀玉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严厉得近乎苛刻的人,脾气还有些暴躁,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对方说了算,她说:“我从小就很怕他,妈妈也一样。”

在这个压抑的三口之家里,庞父就像一个“暴君”,要求治下的“臣民”绝对服从其安排。

而这些所谓的“命令”,就包括他对女儿的人生规划。

从记事起,父亲就开始给庞秀玉布置功课,从上学前的背诗歌、认字、识数,到上学后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薪资不高的庞父甚至不惜斥巨资买来许多书籍,据说她家的藏书多达1.2万册。

如此多的书,摆在并不宽敞的家里,以至于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书籍,这也是庞父有意营造出来的读书氛围,目的就是为了女儿时刻能拿起书籍阅读。

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本是好事,但问题在于,庞父对庞秀玉的教育方式极为简单粗暴,她每天都必须完成父亲规定的学习任务,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稍有差池就要面临父亲的惩罚:

轻则一顿训斥,重则拳脚相加。

到了10岁的时候,庞秀玉每天都要完成2000字的写作,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校老师要求的作文字数也不过三四百字。

一个成年人每天写2000字的作文尚且觉得有难度,何况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

为了完成任务,庞秀玉一刻也不敢懈怠,她课余时间不敢休息,也没时间和同学们出去玩,将心思都扑在了书籍上。

在父亲的高压教育下,庞秀玉脑海中的知识量,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在十来岁的年纪,写出远超大多数同龄人水平的文章。

但凡事有利有弊,沉重不堪的学习强度,固然成就了庞秀玉“天才少女作家”的美名,却也让她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庞秀玉叹息着说道:“我好像没有童年,也没有放声大笑过,我儿时的时光全部是在读读写写和思考中度过的。”

压力而沉重的童年生活,让庞秀玉内心变得极为敏感,她害怕听到别人的否定,甚至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就像一只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鸟儿,时刻处在不安的状态中。

更糟糕的是,由于时常在外参加活动,庞秀玉和同学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自身与日俱增的名气,导致同学们一个个地开始疏远她:“他们都觉得我高高在上,对我敬而远之,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孤独,我其实很渴望友情。”

孤独贯穿了庞秀玉的童年,也贯穿了她的整个成名过程。

但频繁参加活动给庞秀玉造成的恶果远不止于此,由于长期缺席课堂,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逐渐从班里的尖子生倒退成“吊车尾”。

即便学校给庞秀玉调换了新的班级,让她重新开始学习,可身染社会浮躁气息的她,在新班级看到的却是出身普通家庭的自己,与富家子弟之间的物质差距。

被催熟的苹果固然鲜艳,但主动难以维持长久,也注定难以经受暴风雨的考验。

父亲的高压教育、名气带来的压力,让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庞秀玉越发脆弱不堪,而此后所发生另一件事,更是将她的生活搅得支离破碎。

逃命

那一年,庞秀玉四处奔走参加各个学校的邀请,聚光灯打在她的身上,显得那么耀眼且祥和。

但庞秀玉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外界想得风平浪静,或者说,彼时的她已然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

眼看女儿的成绩迅速下滑,庞秀玉的父亲越发着急,他不甘心自己一手打造的“天才少女作家”就此陨落,也无法接受女儿的成绩在班里垫底的事实。

为了让庞秀玉继续保持“天才”的形象,父亲继续对她采取了高压政策,且远比以前更加严厉。

但庞秀玉成绩下滑的现象,并非一两天所形成的,那些落下的知识点太多太多,这意味着她想要在短时间内重返“巅峰”绝非易事。

况且,这也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面对父亲的严厉要求,正处于青春期的庞秀玉愈发抗拒,她越来越无心学习,即便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尽办法为她补习也无济于事。

1998年年初,庞秀玉的“天才”光环逐渐散去,在重读一年初三之后,成绩仍不见起色的她,痛苦万分地选择了退学。

时隔多年,庞秀玉依旧清楚地记得,自己背着书包、拎着生活物品离开校园时泪流满面的瞬间。

彼时的她怎么也没料到,这场打击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鹅毛细雨,未来生活的艰难程度,远超出她的想象。

事实上,庞秀玉之所以选择辍学,除了自身跟不上学习进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她家里情况已经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早在庞秀玉成名之初,父母在教育她的方式上产生了分歧:母亲主张女儿以学业为主,父亲则更在意她来之不易的社会知名度,希望女儿能保持住。

本就性格暴躁、控制欲极强的庞父,自然不允许家里有人忤逆自己,尤其是在庞秀玉的成绩出现明显下滑之后,父亲更是将怒火撒在了她和母亲身上。

对于庞秀玉而言,如果说名气带来的压力,以及学习成绩的滑坡,尚且算是能够解决的“外患”,那么父母之间日益严重的裂痕,就是她无力挽回的“内忧”。

那段时间里,家庭战争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庞秀玉的面前,而她的退学之举,也成了压垮父亲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8年3月,庞秀玉父母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回忆道:“白天也吵,晚上也吵,爸爸打我和妈妈,我们都快崩溃了。”

再坚韧的弹簧,绷久了也会断开,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的母女俩,最终从家里逃了出来。

那是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雨夜,庞秀玉和母亲互相依偎着跌跌撞撞地冲出家门,她们没有带任何雨具,甚至没带一分钱以及一件换洗的衣服,身后像是有猛兽在穷追不舍。

多年后再度回想起这件事,庞秀玉心有余悸地说道:“完全是逃命一般地出走,想不了许多。”

束缚自由的“囚笼”就此被冲破,但同样支离破碎的,还有她的原生家庭。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场暴雨是庞秀玉命运的转折点。

但暴雨过后,迎接她的并非新生,而是更加绝望的深渊。

劫难

1998年4月26日,庞秀玉的母亲朱莉莉和父亲庞毅协议离婚,母女俩共分得4万元的财产。

这笔钱没有改善她和母亲的生活,除去在郊区买下一套小房子的费用,剩下的钱几乎所剩无几。

尽管生活充满迷茫,但庞秀玉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她渴望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亦如每个拥有志向的孩子那样,深爱着自己的理想。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残酷的命运,似乎从未停下对她的步步紧逼。

搬进新家不久后,庞秀玉的母亲就被确诊为糖尿病,更糟糕的是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庞母全身严重浮肿,急需进行治疗。

为了给母亲治病,时年19岁的庞秀玉开始外出找工作赚钱,她曾试图借助自己的文笔应聘文字性工作,但几番面试下来都惨遭拒绝。

或许,庞秀玉确实是个“天才少女作家”,但这也是相较于同龄人而言,当她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时,其曾经引以为傲的才华俨然变得十分平凡,她说:

“我也想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可以我的阅历,又能写出怎样的作品?即便作品被某些刊物采用,所得到的那一点点稿酬,对于缓解我当时的困境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残酷的现实,让庞秀玉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学梦,经过一段时间的应聘,她最终得到了一份在小饭店当服务员的工作:

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月薪500元。

工作少,工作时间长,但庞秀玉很开心,她觉得自己最起码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靠着自己在小饭店的工作,以及庞母当保姆的薪酬,庞秀玉和母亲勉强站稳了生活的脚步。

但稚气未脱的少女没有想到,她在这里即将遇到另一个毁掉自己人生的男人。

男人是小饭店的常客,看上去有些文质彬彬,他不仅对庞秀玉动手动脚,而且还比许多客人都要有礼貌。

庞秀玉原本并没有在意这个男人,但很快她就感受到了对方对自己的关注。

也许是内心的孤独,又或是对父爱的渴望。

对于这个比自己大16岁的男人,庞秀玉总是怀着一种莫名的好感,尤其是对方温柔尔雅的举止,更是在她心中增添了不少印象分。

1998年初夏的一天,男人如往常般到饭店吃饭,并邀请庞秀玉一同用餐,他说庞秀玉和其他服务员不一样,更像是个学生。

或许正是这句话刺痛了庞秀玉敏感的内心,她仿佛找到了知己,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幸遭遇。

男人安慰庞秀玉,说要供她上学、要给她买书、让她继续写作、圆她的文学梦,甚至还说要娶她为妻,给她幸福。

哪个少女不怀春,更何况是一个饱经磨难的女孩?

庞秀玉心动了,她和母亲住进男人租的房子,拿着对方每个月给的1000块钱,心里再也不存半点戒心。

所谓“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饭”,男人的真面目很快就暴露了出来。

有一次,男人邀请庞秀玉到外面参加一个饭局,期间她被灌了很多酒,整个人晕乎乎的。

等到庞秀玉隔天醒来,她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个比自己大16岁的男人夺去了清白,她哭得泪流满面,男人在一旁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以后肯定会娶她。

庞秀玉信以为真,天真的她,以为眼前这个男人最终会娶自己,只要自己表现得懂事一些,不那么急切。

可事情绝非她所想象得那么美好。

怯懦

庞秀玉的遭遇被传出来之后,许多人都对她的选择感到很不解:“在遭到侵犯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报警,反而选择息事宁人?”

事实上,庞秀玉的这一选择,也和另一个人对她的影响离不开。

这个人就是她的母亲朱莉莉。

记者前往庞秀玉的住所进行采访时,曾遇到她卧病在床的母亲,面对记者的询问,朱莉莉左一句“我们母女俩咋那么命苦”,右一句“我们娘俩咋这么不幸”。

很难想象,这些“不成熟”的话,竟然是从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口中说出来的,但庞母的“不成熟”远不止于此。

纵观庞秀玉从认识那个男人开始,到被对方夺走清白,庞母的表现都很奇怪,试问一个母亲会放任自己的女儿住进一个陌生男人租的房子吗?甚至自己也一起住了进去。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庞秀玉被侵犯后,母亲虽说气愤不已,却没有带她去报警。

庞母的种种举动,似乎都在诉说着她没有主见的性格,更准确地说是怯懦。

有道是“女儿随母”,母亲朱莉莉的性格,似乎也遗传到了庞秀玉身上,这就不难理解她在遭遇侵犯之后想的不是报警,而且与对方结婚。

然而,一昧的退让妥协,有时换来的并非真诚相待。

和男人相恋不久后,对方时不时会到租出屋看庞秀玉,还带着一些水果和补品,但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我说过,我要结婚,我想做的是他的妻子。”

男人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庞秀玉想到了分手,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我把怀孕的事情告诉他,他说我年纪太小,还不能结婚,孩子不能留。”

男人嘴上说着为庞秀玉考虑,可行动上却丝毫没有顾及到她,在那不久之后,她又一次怀孕了。

1999年12月3日,庞秀玉生下了儿子,男人为其取名“贵强”(后改为庞儒佛),那时她才20岁,就成了未婚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庞秀玉在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分娩时,为其接生的医生竟然是她的“熟人”:一位曾带着自家孩子听过庞秀玉演讲,并买过她的书籍的家长。

面对医生的问候,庞秀玉只能强颜欢笑,她谎称自己已经结了婚,丈夫是个很好的人,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只有她心里最清楚:“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生产过程中的疼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来自心灵深处的锥心刺骨。”

庞秀玉觉得自己没有退路,她将希望都寄托在了和男人结婚这件事上,可事情的发展却没能如其所愿。

刚出院的那段时间,男人每天都会来看庞秀玉和孩子,在极尽温存的同时也常常要求和她发生关系:“我刚生完孩子,身体很差,就不同意,可他说这段时间最安全,不会再怀孕。”

毫无疑问,男人欺骗了庞秀玉,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她又怀孕了。

庞秀玉原本不想把孩子生下来,但医生告诉她,她产后的身体还很虚弱,流产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于是她只能将孩子生下来。

2000年11月18日,庞秀玉生下双胞胎女儿庞广韵和庞广雅,此时的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却对孩子的父亲家在哪里,在哪里工作都一无所有。

庞秀玉感到不知所措,为数不多能让她感到藉慰的,是男人迟迟未实现的结婚承诺,以及每个月3000块钱的生活费。

彼时的庞秀玉没有意识到,她其实心里并不愿意,甚至很抗拒去面对这些焦头烂额的事情。

而她的一次次怯懦让步,换来的却是对方越发有恃无恐,以及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糟糕。

真相

短短11个月,接连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庞秀玉的生活已然是焦头烂额。

“我哪里会带孩子啊!”年仅21岁的她,面对身边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照顾患病的母亲了。

庞秀玉希望男人尽快和自己办理婚礼,为此她向对方抱怨、与对方争吵,可每次只要两人吵架,男人就选择多日不露面。

双胞胎女儿出生不久后,男人露面的次数更少了,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过来,她想好好和对方谈一下,但始终没有机会。

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没日没夜地哭,庞秀玉再也没有精力去和男人纠缠感情上的是是非非,她只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步入正轨。

然而,接连两三个月,男人都没有出现,仿佛人间蒸发了,连孩子的抚养费都不再支付,与之相反的是一个打扮很精致的中年女子找上了门来,所要和她谈谈男人的事情。

庞秀玉依稀记得那时女儿还不满百日,从中年女子的口中,她得知对方才是男人法律上的妻子、真正意义上的妻子。

她很愤怒,恨男人事先不告诉自己有家庭,以至于她到头来竟然变成了一个不光彩的第三者。

她很无奈,生活的压力步步紧逼,她甚至落寞地说道:“如果你们依旧真心相爱,如果你们可以给三个孩子一份完整的爱,我可以退出。”

庞秀玉不想三个孩子没有父亲,也不想孩子们跟随自己颠沛流离,但中年女子始终都没有提到关于孩子的事情。

交谈无果,她找到男人所在的工作单位,表示自己不奢求什么,只希望男人能对三个孩子负责,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对方却叫人无情地将她赶了出来。

庞秀玉对男人彻底失望,望着床上三个粉嘟嘟的小脸蛋,她发誓哪怕是去要饭,也不让三个孩子离开自己。

2001年春天,庞秀玉以三个孩子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男人承担孩子的抚养费,当时她由于着急上火,突然断了奶水,整个人已然走投无路。

就在案件取证调查的过程中,庞秀玉发现男人的名下竟然有两家公司,个人财产高达700万元。

她本以为生活有了着落,不曾想在诉讼期间,这个男人迅速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并将所有资产都过户到妻子名下,自己“净身出户”。

最终,法院判决男人每个月支付1200元的抚养费。

要抚养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点钱显然远远不够,庞秀玉既要照顾患病的母亲,又得看管孩子,根本无法出去工作。

为了省钱,她只能捡别人家穿过的衣服给孩子,买菜也是挑最便宜的买,有时3个孩子接连两个星期没见过肉味。

庞秀玉想过是一死了之,可每次看到孩子们天使般的清澈眼神,她怎么也无法劝说自己放弃:“孩子是无辜的,他们还那么小。”

提到孩子时,性格软弱的庞秀玉却格外坚定,似乎浑身充满了“为母则刚”的光辉,她说:“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咬牙站起来,给孩子撑起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角落,培养他们长大成才。”

靠着男人每个月1200块钱的抚养费,庞秀玉艰难地为3个孩子撑起一个家,可就连这笔寄托着她们生存希望的钱,最终也“不翼而飞”。

2005年,消失已久的男人托朋友转告庞秀玉,声称自己的身体和工作状况都不好,已经无力支付孩子们的抚养费了。

彼时,三个孩子都已经接近学龄,为了能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庞秀玉心一狠,当初母亲离婚后买的那套小房子。

祖孙三代连栖身之所都失去了,她彻底走投无路,只能向天津《每日新报》的报社求助。

这也是文章开篇一幕的由来。

消失

庞秀玉的故事被报道出来后,众人都对14岁就上央视的她记忆犹新,同时也对其遭遇唏嘘不已。

有人对庞秀玉的经历表示很同情,也有部分人认为她走到这一步都是咎由自取。

庞秀玉无瑕顾及外界的评价,彼时的她,迫切希望通过征婚减轻自己身上的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要求征婚对象的年龄在50岁以上。

当时才26岁的庞秀玉,为什么要找一个50岁以上的男人呢?对此,她解释道:“五十而知天命,可靠。”

在《每日新报》“新帮办”的帮助下,有一个50多岁的南方男人联系了庞秀玉,对方表示自己愿意帮助她抚养孩子。

庞秀玉住进了这个男人的家里,两人在一起生活,却没有结婚,她在负责照顾三个孩子的同时,也承包了所有的家务。

与其说两人是情侣,到不说更像是雇主和保姆。

可即便是如此简单的利益关系,依旧存在着诸多坎坷。

男人不愿意与庞秀玉结婚,嫌弃她做的饭菜不合口味,他擦过的家具,对方还会用手摸一遍检查。

似乎在这个男人的心中,庞秀玉就是他花钱雇来的保姆,不同的是,庞秀玉还要比保姆多做一件事,那就是和他睡觉。

尽管庞秀玉多次催促男人和自己结婚,但对方却提出她无法接受的要求:“想要结婚可以,但你必须把三个孩子送走。”

对于庞秀玉而言,孩子就是自己的“天”、是自己的“心头肉”,她和男人大吵了一架,最终不欢而散。

离开男人之后,庞秀玉带着三个孩子继续独自生活,为了节省开支,她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搬到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居住。

庞秀玉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时间是在2011年。

那年3月16日,她在天津网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著名”未婚妈妈庞秀玉创办绿舟组织》的帖子。

在该文中,庞秀玉声称自己成立了一个叫做“绿舟”的公益组织,帮扶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未婚妈妈。

想法不错,很多人也期待她能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为公益事业奔走的职业女性。

只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后面就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也许是自身生活都很困难,哪里还有余力帮助来帮助别人呢?

帖子的热度消散之后,庞秀玉也沉寂了下来,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她似乎从未出现过,犹如下坠的流星,在夜空中一闪而逝。

严格意义上来说,庞秀玉的故事不只是闹剧,更是一场悲剧。

从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到未婚生3个娃的年轻妈妈,毁掉她人生的原因有很多。

是父亲的高压教育、母亲的怯懦、原生家庭的撕裂;是外界的“捧杀”、命运的步步紧逼、遇人不淑的伤害。

庞秀玉的悲剧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启示。

从为人父母和原生家庭会给子女造成怎样的影响,到当下教育和人生际遇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她的每一段经历,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警示。

在现流传的诸多版本中,很多人都认为庞秀玉是一个幼稚天真、无法独立,甚至渴望依靠男人庇护而活的女人。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揭开重重偏见之后,真相或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未曾看到的一面

不可否认,庞秀玉的部分行事风格,确实如同上述网友们所说的那样。

她会喊大儿子“哥哥”,会让三个孩子叫自己“小玉”,而非叫“妈妈”,甚至渴望被比自己年纪大得多的男人庇护。

可人是复杂的,仅仅一部分的行事风格,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的全部面貌。

作为近距离采访过庞秀玉的记者,时任《每日新报》记者的任桐曾在报道中写下他对庞秀玉的印象:

“在我和庞秀玉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哪怕是追忆最痛苦的阶段,她最多也就是蹙眉叹息,从不见她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这和很多帮办救助对象在面对媒体时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本性柔弱的女人,到底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面不改色地阐述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过往。

我们清楚看见庞秀玉的懦弱,却也不能忽视她的坚强,在苦难面前,她的坚韧丝毫不比任何人来得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庞秀玉曾对任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有勇气坐在你面前,是经过了很长的思想斗争的,差不多两年。”

很难想象,她会用两年的时间,做出一个选择。

如果不是自身的生存确实遭遇无法解决的危机,她又怎会迈出这一步?

这个昔日万人仰慕的天才少女作家,能将自己的窘境和伤疤全部向世人揭开,需要何等的勇气?

再者,倘若庞秀玉真的是一个无法自立的人,她又是如何度过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难不成真的是靠那1200块钱吗?

显然不太可能。

任桐在与庞秀玉接触的过程中,曾仔细观察过她的双手:厚且粗糙、骨节突出、两个手指的指尖位置还裂着口。

与其说这是一双26岁年轻女孩的手,倒不如说更像是农民工的双手。

许多人都认为庞秀玉打扮得如此精致,完全不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

但事实却是,她接受采访时经常穿的那套白色连衣裙已经买了五年,旧得后背处的拉链都拉不上,只能靠曲别针别着。

维持尊严是人的本能,即便是庞秀玉也不例外,在公众面前,她的精心打扮只是为了替自己挽留尊严,哪怕只是一点点。

坚强勇敢、自立自尊,这是庞秀玉身上,我们未曾看过的另一面。

正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庞秀玉少年时的悲剧经历,确实是他人造成的,甚至在这段经历里,她自始至终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但庞秀玉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不论是义无反顾地照顾母亲和三个孩子,还是自揭伤口向媒体求助,都足以说明她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不堪。

相信如今的庞秀玉,依旧在朝着更加美好的人生前进。

正如2005年她与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见面时所说的那句话:“都过去了,都会好起来的。”

参考文献:

《每日新报》:《庞秀玉:“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

《天津都市新闻》:《对话庞秀玉:再现身建公益组织,帮助未婚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天才   少女   人生   都会   抚养费   天津   昔日   央视   家里   父亲   女儿   母亲   作家   孩子   时间   男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