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在水一方 以水之名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杨树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择水而居,因而河流之畔形成许多乡村、城镇聚落。在海南,也有很多聚落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也因水而得名。

昌化江在古代长时间被称为“昌江”,图为昌化江支流南尧河。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水南、溪北:河之两岸,对应命名

水南村位于三亚崖州区,与海口攀丹村、金花村、文山村一起,并称为“海南四大文化古村”。水南村历史悠久,为千年古村落,明正德《琼台志》有记载:“宁远县(崖州已废县),在州南二里水南村。先宋沿隋唐名立,在城内州治西。”

“水南暮雨”为“崖州旧八景”之一,清乾隆时期任崖州知州的嵇震有诗《水南暮雨》:“野涵疍雨霏霏急,山杂蛮烟漠漠遮。牵犊竖归原上草,荷蓑人立渡头沙。小溪绕郭二三里,短竹编篱四五家。若把丹青图作画,此中应着武陵花。”

北宋卢多逊在《水南村》中写道:“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渔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

卢多逊是北宋初期宰相,他被流放崖州之时,正是居住于水南村。卢多逊只是到过水南村的历史名人之一,初唐宰相韩瑗、晚唐时期宰相李德裕、北宋宰相丁谓、南宋宰相赵鼎,南宋爱国名臣胡铨、元代著名诗人王仕熙等人,都与水南村有过交集。

在水南村的北边,有海南第四大河宁远河,因村庄在水之南岸,因而得名“水南村”。

文昌铺前镇今有溪北书院,这是清末海南著名的书院,民国《文昌县志》记载:“溪北书院,在北区铺前市后。光绪壬辰年,潘存邀建。光绪三十二年,改办溪北高小国民学校。”溪北是地名,民国时期曾设“溪北四乡”“溪北乡”,之所以得名“溪北”,是因为位于珠溪河的北面。

海口龙泉镇有西江村,相传于明代中期建村,村庄原名“麻长图”,在民国期间又改为“滨江村”。新中国成立后,因村庄位于南渡江西岸,村中有识之士正式将村名改为“西江村”。

儋州地区有地名“北岸”,这虽不是官方的地名,但大家口口相传,约定俗成,人们以北门江为界,江之南部为水南,北边则为北岸。

在河流两岸,对应地理方位命名的聚落,还有临高的南江村、东江墟,琼海北岸村、西岸村,定安西岸村、东岸坡村,儋州水南村、西岸村。

三亚崖州区水南村的百年民居。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感城、昌江:在水一方,直接命名

在海南东方市,有一千年古镇名曰“感城”,这一名称,由“感恩”演变而来。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云:“感恩县,东至州二百二十五里,二乡。汉九龙县地。隋为感恩县,取感恩水为名。”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也有相似记载:“感恩县……本汉儋耳郡地。《元和郡县志》云,本汉九龙县,隋大业六年改名感恩县,取感恩水以为名。”

感恩县在汉代时被称为“九龙县”,到隋代大业六年(610年)即取“感恩”之名。感恩水为县治边上的一条河流,县以此命名。感恩之县治原名“中和乡”,因县城在此,久而久之,得名“感城”。1958年,“感城公社”成立,到1986年,“感城镇”之名正式亮相。

昌化江为海南第二大河,这一条河流在古代长时间被称为“昌江”,正德《琼台志》记载:“昌江,南北二水长流,田畴赖以灌溉。”清代康熙《昌化县志》又有记载:“昌江源自五指山,流经抱万村,北转杨文、广坝,复西折白南村,会古镇州溪水。”

昌化江经东方、昌江流入北部湾。昌江在汉代时称为“至来”,在隋代又改名“昌化”,建县设邑历史悠久,《舆地纪胜》有云:“昌化县在军西一百八十里。”《元和郡县志》云,“本汉至来县,大业六年置昌化县。”

1914年,因浙江有一县与昌化同名,海南之昌化县不得不改名,直接取了昌化江的原名“昌江”为县名。

类似的还有琼海的万泉镇,因闻名遐迩的万泉河流经镇内大片区域,故而得名。保亭有一个“响水镇”,镇内有一河流落差较大,河水泻下有声响,因此取名“响水河”,而墟镇靠近河流,因而被命名为“响水镇”。

细水、长流:水流细长,用以为名

在海口的西郊,有名镇长流。长流的古称为“烈楼”,烈楼是个古老的地名,《海口市志》有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兵南下征琼。杨仆率部乘楼船抵长流之北后海角登陆,下令焚船背水作战,征服了当地的骆越人,烈楼名始于此。”相传,“烈楼”之名,是“烈火焚烧楼船”简写。

在民国之前,长流地区一直被称为“烈楼”,20世纪30年代,烈楼、凤楼、兴政合并,仍沿用旧名,称为“烈楼乡”。1945年改称那流乡,1947年正式改称长流乡。

1947年,长流乡贤回乡筹办学校,其中有识之士觉得“那流”之“那”字不够文雅,提议改名“长流”并得到采用,此后长流之名开始使用。“那流”改为“长流”,一字之差,但韵味却有天差地远的变化。“长流”并非毫无由来,五源河是长流境内的著名河流,河流不大但长流不息,故而取“长流”为镇名。

有长流必有细水,在白沙的东部有一乡镇名曰“细水乡”。细水位于海南中部,山岭多海拔高,水源充足。众所周知,海南很多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岭之中,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四大河流皆源于此。

细水乡因境内水流而得名。这一地区河流多,但水流细小,因而最初被命名为“小水”。1935年设小水乡,后由“小水”改为“细水”,并沿用至今。

三江、抱湾:河流交汇,各有命名

三江镇位于海口东部,濒临大海,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在三江境内,有红化溪、罗牛溪、美敏溪三条溪水,分别横穿境内汇入东寨港,故而得名“三江”。

“三江”之名在清代雍正年间已经使用,民国《琼山县志》记载:“三江市,雍正三年设立,在调塘二都。”1957年,设三江乡,1958年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同年底又改为三江人民公社。1987年,正式置三江镇。

昌江有个名为“叉河村”的村庄,石碌河在此汇入昌化江,老百姓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属于两条河流的交叉口,久而久之,村庄得名“叉河村”,镇也得名“叉河镇”。

昌化江是一条大河,自五指山发源,流经乐东、东方之后,进入昌江。在昌化江乐东段河畔,有一个村庄名叫“抱湾”,在这里,昌化江的另一条支流南巴溪由此汇入,村庄三面被江水环抱,形成一个清水湾,因此得“抱湾”之名。

水是生命之源,水能润泽万物,很多靠水聚落扎根江河、溪流之畔,在水一方,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源远流长,又往往约定俗成,用水来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海南   响水   大河   楼船   海口   聚落   宰相   西岸   村庄   河流   周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