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女孩上大学,35名武警“爸爸”组团送行,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头条创作挑战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八宝山公墓,是中国等级最高的烈士陵园,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长眠之地。在这里,有一座受祭拜不断的墓,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八十一号墓,还有一座墓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的墓。他们分别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八宝山公墓,探寻这些传奇人物的生平和足迹。

八十一号,八月一号

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史上,有一位“两把菜刀起家”的著名战将,贺龙元帅,也是八宝山革命公墓81号墓的主人。他为什么能独享,“八一”这个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

1923年,已经是川军旅长的贺龙,与他的参谋之一刘达五,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贺龙说道:“你说,我走的路对吗? ”

刘达五答道:“你常说要为穷苦人打天下,谁能说这路不对呢? 不过打来打去,也没有打出天下来,你也在摸着夜路走啊。 ”

贺龙说道:“你真说对了,清王朝倒台了,袁世凯也死了,整个国家还是乱七八糟,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各霸一方,我们在四川就打了三年,真是神仙打架,老百姓遭殃。

中国这么大的地方,为什么还是这么弱? 这么穷? 就是让这帮军阀和官僚搞坏了 ,不打倒这些人 ,老百姓就没有过好日子的指望 ,但是这么大的烂摊子有谁能收拾啊。 ”

贺龙经过艰难的摸索和观察 ,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看到了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力量。

1927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找到贺龙 ,希望他率军在南昌参加武装暴动 ,此时 ,已经是二十军军长的贺龙一句话:“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

在八一南昌起义的前三天 ,贺龙见到了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 ,周恩来向他征求了对起义的计划意见。

贺龙说:“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

于是周恩来向他下达了第一个命令:“党任命你为起义的总指挥! ”

要知道这个时候 ,贺龙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就这样,贺龙和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的南昌起义指挥部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也打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第一响”。

此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贺龙元帅为谋求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辗转于各个战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这个角度上讲,作为“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的贺龙元帅,在这里享有81号墓,当之无愧!

鲜花繁盛 祭献才女

在八宝山公墓的第二墓区,有一座显眼又特殊的墓,说它显眼,是因为这座墓,可以说是这里最“热闹”的墓了。 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有许多文气彬彬的年轻男女,来到这座墓前,祭拜他们心中的“人间四月天”。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由汉白玉制成的墓前,常年盛开着清淡雅致的鲜花 ,与墓碑上用汉白玉雕成的玉花 ,共同辉映着墓主人的名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1904年6月10日,在北江南烟雨映照着的杭州 ,一个名叫林孝恂的老人 ,穿着一身淡雅的长衫 ,两只手抱着一个襁褓 ,襁褓里有一个闭着眼睡觉的小娃娃 ,满是皱纹的脸上难言喜悦。

他一边看着襁褓里的娃娃 ,一边叨念着:“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爷爷给你起个什么名字呢? ”一边说着 ,还一边抱着孩子,在屋里踱了两步。

突然灵光一闪 ,他幽幽地吟诵起《诗经》中的诗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就叫徽因吧,林徽因。 ”

于是,一个响彻中国近代文学史、建筑史的杰出女性 ,她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林徽因自幼聪明伶俐 ,一起读书的姐妹中 ,她年纪最小 ,也是最爱玩的 ,听课看似漫不经心 ,但每当被要求背书时 ,她总是能够很清楚流利地应对老师的提问。

1921年初夏 ,16岁的林徽因 ,随父亲林长民来到欧洲 ,父亲带着她去了意大利、法国、瑞士、比利时和德国的部分城市 ,游览参观了文化景点、博物馆、工厂和报社,极大地拓宽了她的眼界。 跟随父亲到了英国后,林徽因阅读古典小说、诗歌以及戏剧,这些将她带入了,一个令她着迷的世界。

生性细腻的她,被文学唤醒了她对人生的种种体验,为她今后的文学之路,做好了铺垫。 林徽因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诗歌、小说和剧本。 用她感性的文字,充满了浪漫的思考和高雅的情趣,超越了琐碎平庸的人间。 一时间,她在文坛声名鹊起,也为她博得了“才女”的雅号。 都说才子配佳人,林徽因的伴侣也不简单。

1919年,15岁的林徽因和18岁的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经过父辈的介绍相识,初见时的好感,定下了一生的姻缘。 1922年,林徽因与清华学堂的同学梁思成坠入爱河,林徽因沉浸在爱的幸福中,她第一次知道,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温情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她想欢笑、想诉说、想歌唱,想把这欢乐带给每一个人。

1924年6月初,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学习建筑专业,此后的中国建筑史上,又多了一对伉俪。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梁思成眼里,林徽因就是完美的化身,她的美貌和灵动,气质和学识都让梁思成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不仅仅是爱,更是欣赏和珍惜。 他们学成归国后,长期考察各地不同的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遍了全国200多个县 ,测绘了2000多座保存完好的唐代以来的古建筑。 在保护这些古建筑的同时 ,两人的建筑艺术境界也获得了提升。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中 ,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智慧。

1955年3月31日夜 ,北京同仁医院。

“思诚…思诚…”病床上的林徽因 ,发出了很细微的声音。

护士靠过去问:“林女士 ,您需要什么? ”

“我要见我老公…我要见思诚… ”林徽因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道。

护士赶紧去通知了梁思成,梁思成匆匆赶到了医院,看到了林徽因苍白的脸,他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徽因,我来了,你怎么样? ”梁思成轻轻地抓住了林徽因的手。

“思诚…我好想你… ”林徽因微弱地说道。

“我也好想你,徽因,你要坚强,你会好起来的,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梁思成试图安慰她。

“思诚…我不行了…我要走了… ”林徽因的眼神渐渐模糊起来。

“不,不,不,徽因,你不能走,你不能离开我,你是我的生命啊… ”梁思成激动地摇着她的身体。

“思诚…我爱你… ”林徽因说完这句话,就再也没有了声音。

梁思成感觉到林徽因的手渐渐冰冷起来 ,他的眼泪如泉涌般流了下来 ,他抱着林徽因的尸体 ,放声大哭起来。

“徽因…徽因…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

林徽因去世后 ,梁思成将她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并亲自设计了她的墓碑 ,用汉白玉雕刻出一朵玉花 ,寓意她的美丽和纯洁。 梁思成还在墓碑上刻上了一句诗:“人间四月天”,这是林徽因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诗 ,也是她对生活的最高赞美。 梁思成希望用这句诗 ,表达他对林徽因的无尽怀念和敬仰。

从此以后 ,每年清明节 ,梁思成都会来到林徽因的墓前 ,为她献上鲜花和祭品 ,陪她说说话 ,告诉她自己的近况和心事。 他还会邀请他们的亲友和学生 ,一起来祭拜林徽因 ,缅怀她的贡献和风采。 他说:“我不想让她孤单,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看看她,跟她说说话。 ”

在梁思成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敬仰林徽因 ,她的墓前常年鲜花盛开 ,有人送玫瑰、百合、康乃馨、菊花等各种花卉 ,有人送书法、画作、诗歌等各种礼物 。 有人为她祈祷、祝福、感谢、致敬 。 有人为她唱歌、读诗、讲故事、倾诉心声 。 有人为她流泪、微笑、沉默、深情 。 林徽因的墓前,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沙龙 ,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情感。

如今,在八宝山公墓中,林徽因的墓,可以说是受祭拜最多的墓了。 她的墓碑上,常年有一句话:“人间四月天”,这是她对生活的最高赞美,也是她对我们的最好祝福。

无名墓碑 隐姓埋名

在八宝山公墓的第三墓区,有一座很普通的墓,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个数字:1956。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墓主人去世的年份吗? 还是他的出生年份? 或者是他的编号? 这座无名墓碑,究竟是谁的?

这座无名墓碑,其实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先生的墓。 那么,为什么他的墓碑上没有他的名字呢?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邓稼先出生于1907年6月24日,在江西省南昌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在南昌读完初中后,就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系。 1929年,他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4年,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 1935年,他获得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第一个博士学位。

邓稼先在清华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他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洪堡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剑桥大学期间,他与诺贝尔奖得主约翰·考克罗夫特、詹姆斯·查德威克等著名物理学家合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38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中子俘获”的概念,并预言了中子俘获后产生放射性同位素的存在。 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原子核反应理论和原子能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之一。

1939年,邓稼先从剑桥大学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继续从事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3年,他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担任物理系主任。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不顾日军轰炸和困难条件,坚持进行科研工作,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邓稼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 。 1955年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原子能机构副主任 ,负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 在邓稼先的领导下 ,中国原子弹研制团队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在短短的几年内 ,就完成了原子弹的设计、制造和试验 。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震惊了世界 ,也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增添了新的光彩。

邓稼先不仅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也是中国氢弹之父 。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 邓稼先还参与了中国人造卫星、导弹等其他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制工作 ,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稼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也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者 。 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计个人得失 ,不畏艰难险阻 ,不惧牺牲奉献 。 他对科学事业有着无比的热情和执着 ,对祖国有着无比的忠诚和敬意 。 他说过:“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只为祖国服务。 ”

1956年2月29日,邓稼先因为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享年48岁。 他去世后,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和工作秘密,没有公开他的身份和功绩,只是简单地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去世的年份:1956。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隐姓埋名地葬在了八宝山公墓中。

直到1978年10月1日,邓稼先才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并被公开表彰。 1988年10月16日,为了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24周年,邓稼先的墓碑上才被正式刻上了他的名字:邓稼先。

如今,在八宝山公墓中,邓稼先的墓碑上,除了他的名字和去世年份外,还有一句话:“为祖国服务”。 这句话,是他生前最常说的话,也是他生命最好的写照。 邓稼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和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结语

八宝山公墓中,有许多这样的墓碑,每一个墓碑都代表着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悲壮或感人或精彩或平淡,但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缅怀这些故事的主人,学习和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智慧,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南昌起义   罗布泊   剑桥大学   周恩来   宝山   氢弹   清华大学   故事   汉白玉   物理系   公墓   原子弹   武警   墓碑   中国   墓前   爸爸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