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产业造假有多严重?精心布局二十年,坑完中国坑美国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汽车出口上半年再创新高,以214万辆汽车出口数量超过日本汽车。

然而有些日吹却不高兴了,他们对中国汽车取得的成就冷嘲暗讽。

比如有人说:盲目自大,日系车整体性能比国产好很多,还有的说: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绩很好,但是在商业领域,国产汽车与日本差距还很大。

潜在意思就是我们销量大,但是性能比不上日本车。

不过这些还算好的,有些人干脆直接痛骂和嘲讽起来。

比如这两位,一个说:反正吹牛皮不要钱,早晚给你们吹爆了;一个反话讽刺说:出口的是国产发动机吗?

像这样的评论非常多,我几乎每次翻开中国汽车超过日本的文章,下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日吹党、理中客。

我寻思着:我们不就是报道了一个真实的数据,然后说明中国汽车正在崛起吗?也没说性能和产业链马上就超过日本呀。

为啥有些人这么敏感?

何况日本车真的好吗?前段时间日本汽车数据造假时间不是刚刚暴雷吗?

于是我再去查找了日本汽车造假的相关资料,然后三观都被击碎了,而且是彻底破碎的那种。

在日本汽车造假的文章下面,有很多人在为日本汽车“找借口”

有些人说:日本汽车再造假也比国产车好,有的则说:造假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开车不是为了撞,它造假不造假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则来个矛盾转移,比如这两位,一个说:日本车造假敢公布,别人只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吗?还有一个反问说:造假哪家更厉害?

潜台词就是说:中国造假更厉害或者说中国造假不敢公开吗?

这还没完,有小部分人更绝。

他们直接将日本汽车造假的责任怪到中国头上,比如有的说:这在中国很正常;还有的说:日本融入了中国造假文化?。

按照这些人的理论,日本汽车造假几十年,全是中国的错。

听到这你是不是觉得很荒唐,但是事实上类似这样的评论和观点非常非常多,多到可以刷新三观下限的那种。

把“躬”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不否认中国某些企业也有会造假,但是中国可从来没有吹过工匠精神,如果有哪家企业造假,那必定被网友的唾沫给喷没了。

而且说实话,日本汽车界说造假第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第一。

它不是某个环节造假,而是遍布原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等等,参与造假的日本汽车有丰田、三菱、铃木等等世界汽车巨头,时间更是长达二十多年。

可以说日本汽车一直在造假,从没有停止过。

我们可以说日本汽车很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建立在长期造假的基础上,因此这些年才有“测试没输过,实战没赢过!”的梗出现。

大家好呀,我是熊猫,今天咱们就借此机会扒一扒日本汽车界造假这件事,我相信你看了绝对会感到这世界很魔幻。

本期视频绝对硬核,喜欢的话记得关注一下。拜谢拜谢!

日本汽车行业造假有多夸张呢?这么说吧,一辆日本汽车,它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这可不是在危言耸听,我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可以说:日本汽车行业爆出过大规模的造假丑闻遍布整个汽车产业。

比如汽车重要的原材料钢铁就是典型例子

2017年是日本材料界塌房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内就有三家日本工业巨头爆出造假丑闻。

当年10月份,日本神户制钢率先暴雷,他们旗下3家铝工厂和1家铜制品子公司同时被查出篡改了部分产品的强度和尺寸等质量数据,让残次品冒充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根据神户制钢自己公布的数据是,占到神户制钢铝、铜业务4%以上销售额的产品都存在问题,包括至少1.93万吨的铝制零部件,1.94万件的铝制锻压件和2200吨的铜制品。

在之后的调查中,神户制钢底裤一点点被揭开。

神户制钢的造假行为其实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也就是说他们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造假了。

参与造假人员包括上级管理人员等数十人,他们在明知道产品达不到标准的情况下,依然伪造合格证等证明将它们卖给下游厂家。

要知道神户制钢是日本第三大的钢铁企业,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都曾在神户制钢旗下的企业工作过。

他们的金属制品标准相当高,有很多产品标准是中国钢铁企业埋头研发几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

因此他们的产品被全球制造业追捧,尤其是日企,仅有据可查的造假铝制品,就至少波及了2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铃木在内的日本汽车巨头。

以日本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为例,丰田在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汽车引擎盖、尾门等部件,用的就是神户制钢提供的问题铝制品材料,涉及到的车型难以计数。

神户制钢暴雷解开了日本材料界的丑闻。

在这之后,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被质疑。

果然,仅仅一个月之后,三菱集团旗下的三菱综合材料被迫承认他们也参与了造假,造假时间也是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问题产品涉及到至少258家日本企业,其中航空、汽车、机电企业又是占大头。

大家注意一下时间点,已经第二次出现2000年这个时间点了,接下来还会出现许多次2000年。

大家猜猜这是为啥?我卖个关子,后面部分会解释

除了这两家外,日本还有很多材料企业也在造假,比如东丽集团以及三菱综合材料的的其他子公司等等,他们的造假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同样是在2000年左右达到巅峰。

三菱集团这种二十年如一日,顶风作案的大无畏造假精神,熊猫愿称它为“造假仙人”,离谱的是,日本企业在丑闻爆发之后,还在以同样的手法继续造假。

我国网友也为日本造假精神起了一个“一直在造假,从未被超越!”的口号

总之在这三起造假案后,日本材料界就此跌落神坛。

除了材料疯狂造假外,日本汽车零部件塌房的也不少,比如高田气囊。

如果说材料造假影响的是汽车性能,那么气囊造假直接就是害命。

2009年,一位18岁的美国女孩驾驶一辆本田雅阁发生了车祸。

当时车上安全气囊在第一时间爆开,但是那位女孩还是死了,原因是气囊在爆开的时候还弹出了一块金属碎片,这块碎片直接划破了女孩的颈动脉,导致其失血过多而亡。

因为出了认命,美国政府随后介入了事故的调查,并怀疑是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存在质量问题。

高田公司当然不肯承认,狡辩称:这起事故责任是多方面的,自家的安全气囊“没有任何安全问题”。

于是双方就开启了拉扯。

在随后的几年里,搭载高田气囊的车辆又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

五年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收集诸多证据,并且公开宣称有11人的死亡与高田安全气囊有关。

按道理来说,美国政府部门都拿出证据了,你高田公司怎么也应该认怂了吧?

高田却死不悔改,反而质疑交通局事故的调查不完整,责任不清晰,并且还十分硬气拒绝召回整改。

美国交通局将高田告上法庭。

2015年,案子打到了美国联邦法院,高田才公开承认他们的安全气囊存在缺陷,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召回。

大家猜一下高田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造假的?

没错,答案还是2000年左右就发现了质量问题,但是他们为了节约成本,却选择将样品以及数据记录销毁,伪造了一份安全的数据。

在东窗事发前,日本高田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气囊生产商,为大量的日系车企供货。

事发之后,这些车企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召回。

仅在美国,就召回的车辆就高达约3400万辆,全球预计召回了超过5000万辆汽车,高田公司也因巨额的召回和赔偿费用而宣告破产。

这也是高田之所以硬抗美国交通局的原因。

高田不止害惨了美国,他们在破产后,还将中国企业也给坑了。

2017年,中国均胜电子收购了高田公司的剩余资产和工厂。

在接手高田的工厂之后,均胜电子发现,高田不仅仅是在气囊上造假,他们生产的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同样也在造假。

高田篡改了用于汽车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的织带测试数据,均胜电子在两家工厂中发现了超过1000份伪造安全带测试数据的证据,涉及了约900万个安全带产品。

如果不是高田气囊问题爆发,如果不是被中国企业收购了,高田的安全带又将造成多少起伤亡事故呢?

说实话,均胜也是太老实了,你曝光安全带造假,那不是把自己收购的资产价值也给降低了吗?

要是按照日企造假的精神,那不得以次充好,先挣一波?

所以说,中国企业做不到日本那样躬匠精神是有原因的,就是太要脸了。

说回日企,除了安全气囊啥人外,他们的刹车还刹不住车。

2021年日本刹车制动器企业暴雷了两家,一家是曙光制动器,还有一家是——日立安斯泰莫。

当年2月份,曙光发布文件自爆:在日本有四家本土工厂存在数据造假行为,涉及11万件刹车及其零部件存在。

还好,曙光并不是什么国际大厂,所以他们也不敢造假太严重,涉及的企业只有丰田、本田等十多家日本车企。

但是日立安斯泰莫就严重了,它是日立跟本田两家巨头合资的零部件厂商,因此体量大的多。

根据日立安斯泰莫自己公布的数据,单单山梨工厂生产的5.7万个刹车零部件和福岛工厂生产的1000万个悬挂零部件,都存在数据造假行为。

这还没完,在刹车片造假案件曝光后,日立安斯泰莫旗下还有15家工厂也被查出数据造假,问题产品的出货量超过了整整2亿件。

曙光和日立安斯泰莫造假时间长达二十年左右,也就是说还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的。

原材料和零部件可以造假,那么日本整车企业呢?

答案不用说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5年,三菱汽车向媒体承认,三菱汽车在汽车燃油经济性测试的数据上造假,修改的幅度在5%-10%左右,涉及到约200万辆汽车。

2019年,铃木汽车也被爆出在油耗数据上造假,同样涉及200万辆汽车进行召回。

2020年左右,三菱电机被爆向欧洲车企出口了超过335000件不合格的车载音响产品。

2022年3月,丰田旗下的日野品牌汽车被爆出4款发动机存在排放和油耗造假行为。

2023年4月,丰田旗下的大发汽车又被披露出在碰撞测试中造假。

可以说,日本汽车产业链几乎都在造假,尤其是“油耗”“吸能”“优惠”等卖点上造假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不仅伪造文件、还篡改数据、如果这两个都不行就替换检品,只要你能想到的,它们都能做到。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一直在鞠躬,一直在道歉,但是他们还是一直在造假。

估计我们娱乐圈的明星见了他们都得送上一句“贵圈真乱”,而且神奇的是大部分造假企业的时长都存在了二十多年?

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要集体造假?造假时间点又为何 如此一致呢?

这得从日本汽车如何崛起开始说起。

日本汽车就是靠给美国汽车巨头组装起家,然后疯狂抄袭美国汽车积累了技术。

刚开始时,日本汽车技术根本无法与欧美车企较量,于是他们就避开这个赛道死磕廉价、省油的小型汽车,营造“比美系便宜,比德系耐用”的差异化形象。

为了维护这种形象,日本车企在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不断死磕成本。

其中日本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典型代表。它通过精益求精的方式,严格控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零部件采购等环节,目的是用最小成本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

这个精益求精理念不仅用在生产上,同样用在了汽车供应链和公司内部制度上。

比如汽车供应商的年降制度。

日本车企为了保持自己的利润,都会将降价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每年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降价。

以丰田为例,他们隔半年都会与数百家供应商重新商讨价格,一般情况下,丰田会要求供应商降价1%-1.5%左右。

一年差不多降价3%左右。

不要觉得这个比例很小,实际上只要10年时间,供应商的销售额就减少了30%左右,要知道有些企业连30%的利润都做不到,更何况销售额的30%。

表面来看,日本汽车比欧美更加便宜,油耗更低。

但是其实背后都是供应商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而且日本财阀基本垄断头部企业,本土供应商还无法拒绝这种年降制度。

比如2020年疫情爆发,各大工厂基本都关门停业了,亏得裤衩子都快掉了,但是丰田强硬的让供应商降价。

最后供应商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种不合理的年降制度给日本汽车供应商造成了非常重的负担,企业为了生存只能拼命钻研成本,实在钻研不动了,就只能造假了。

高田安全气囊事件就是如此。

高田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用不安全的硝酸铵来替代价格更贵的硝酸胍。

硝酸铵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容易破碎成粉末状,这些粉末爆炸威力非常强,因此高田气囊弹出时就崩飞方向盘里的金属部件,从而对驾驶者造成伤害。

除了年降制度外,日本企业内部也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年功序列制。

企业内部的人事晋升、工资福利,很多时候是按你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无论你能力有多强,你都得在这套体系内慢慢排队。

公司的上层永远都是一群年纪较大的人在掌管着,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直线下降的,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日本的企业更新换代非常缓慢,甚至堪称死板。

有多死板呢?

举个例子:2021年日本疫情肆虐的时候,日本东京还在用传真机统计病例数量;而日本的厚生省甚至还在手动计算全国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

在汽车制造业也是如此,有日本车企内还在运行十几年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生产出来的就是不合格产品,最后只能通过数据造假来掩饰。

比如,三菱车载音响造假事件就是如此。

欧洲在2017年修改了车载音响标准,但三菱不但没有及时更新企业标准,反而伪造了一系列的文件来证明他们的产品是合规的。

在在当地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时,三菱又偷梁换柱,用改装后的产品替换相关产品通过测试,一直到造假被揭露为止。

年功序列制还诞生了一个畸形的文化:那就是绝对的高度的服从性。

上级领导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利,下级不能对上级的命令进行质疑,对于上级的安排,要绝对服从,能做到要做,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

这就很玄学了。

上级领导年纪太大,能力不够,但是为了业绩往往只能下达一些高标准任务给下级,下级不能反抗只得拼命的内卷,如果实在卷不动了就只能再甩锅给下一级。

最后甩锅对象都没了,就只能造假了。

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制造业的巅峰,他们生产的汽车物美价廉,可以吊打欧美车企,

但是随着欧美汽车也加入精益生产方式后,日本价格优势就不明显了。

1980年代后,全球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中国,日本汽车行业压力就更大了,因此他们就必须比其他国家更卷,保持主价格和质量的领先优势。

但是这种价格和质量再卷也是有极限的,因为卷了二十年之后,他们实在卷不动了。

这就是为啥日本汽车造假都集中在2000年左右的原因,如果不靠伪造数据,他们就无法继续在汽车市场保持领先的优势。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整个日本汽车制造业已经默认这种现象的存在。

日本汽车行业的内部人士就曾透露,“其实这么长时间的生产过程中,大家都清楚材料有问题,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质疑,没有一个人出面阻止”。

说白了,就是大家都知道有些东西是做不到的,那么大家就集体造假了。

其实日本政府也知道这件事,甚至同样默认它发酵。

日本从事汽车相关行业的人口约为540多万人,这意味着,日本每十个打工人,就有一个在汽车行业工作,如果算上他们背后的家庭,说日本汽车行业撑起了日本整个国民经济也不为过。

对于日本车企造假,日本通常都是高高抬起,然后轻轻落下。

比如2016年,三菱汽车在油耗和排放问题上造假,你知道的赔偿金额是多少呢?每名车主只赔了10万日元(约6000多元人民币)。

同样是造假,德国大众集团因为其柴油汽车的排放造假,付出的各种罚款、和解金额高达330亿欧元(约合3000多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大众还有诸多高管下台甚至被德国判刑的。但是日本呢?只要站出来在媒体面前90度鞠躬,然后就可以领退休金享受生活去了。

这就是日本汽车的造假文化,它是一个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共同编织的一道华丽外衣。

在这套外衣下,日本汽车给人一直神圣不可战胜的错觉,但是就像日本汽车弯道淘汰美国车企一样。

日本汽车也面临中国车企弯道超车,而中国卷的程度比日本还要严重,只要给中国一定时间,我们汽车行业全面超过日本并不是虚幻。

好了,我是熊猫,本期视频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的话,欢迎你点赞加关注,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日本   美国   神户   日立   丰田   气囊   中国   零部件   汽车产业   布局   精心   工厂   供应商   材料   数据   汽车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