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中疾控提醒!这种疾病进入上升期

步入盛夏,气温上升,幼儿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上升期。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手足口病的预防,平时注意多观察孩子口、手、足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披上了“马甲”

近日,4岁的女孩雪雪(化名)发烧到39℃,虽然服用了“美林”,但依然没有降至正常体温。揪心的妈妈赶紧将孩子带到苏大附儿院,感染科主任周卫芳检查发现,雪雪的嘴巴里长了不少疱疹,再一看身体其他部位,也有红红的皮疹,判断孩子是得了手足口病。

周卫芳介绍,往年暑假手足口病患儿很少,但最近科室每天都要接诊数十名患儿,这还不包括分散到急诊和其他内科医生处就诊的病例。这可能与当下病毒流行株善于“伪装”有关,不典型的发病特征让家长放松了警惕。

手足口病的特点和危害

1.传染性强

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可从咽部和粪便中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对幼儿危害大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重症、病死病例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死率可达10%-25%)。

3.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接触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被感染。

4.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以3岁及以下发病率最高。

5.控制难度大

在学校、幼托机构等儿童集中场所常出现暴发。

那么,我们面对手足口病应当如何预防呢?

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接种疫苗

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但请注意,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高达20余种,如柯萨奇病毒A组(CVA)。所以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注意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勤洗手

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饮食注意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居家卫生

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增强免疫力

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同属肠道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就像一对“同胞兄弟”。有可能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特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较轻。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发病部位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上颚或靠近喉咙口软腭部位,表达能力不清楚的婴幼儿可能因疼痛出现流口水、吞咽功能不佳等表现。而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关节等部位都可能出现疱疹。

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能是手足口病的初期表现,如果患儿两三天高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或者伴有呕吐、畏寒、惊厥、抽搐等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咽峡炎   肠道   呼吸道   手足   疫苗   疱疹   部位   患者   疾病   病毒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