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解放后,70多岁老农指着报纸照片直呼:这开国大将是我儿子

1949年9月的一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到了当地的长沙军管会,当他第一眼看到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的时候,指着报纸上的一个人说道:

“这个人好像是我的儿子,不过我以为他早就死了,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快二十多年了。”

司令员问老人儿子的名字是什么?听到熟悉的名字时,萧劲光吓坏了。为什么堂堂司令员听到老人儿子的名字会如此失态?他的儿子又是谁呢?

1949年8月4日,湖南省宣布解放,萧劲光带领部队成立了长沙军管会,还顺便解放了兰州、西安等地,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铺天盖地地宣传,报纸印刷了几千份。

这时候,在湖南长沙农村的村庄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邻居那拿到了最新的报纸。这位老人名叫许子贵,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也不认识几个字,但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却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他将报纸抬高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照片上的一位战士像极了二十多年前已经过世的儿子。许子贵的心里泛起涟漪,或许自己的儿子没死,他还在部队当兵。

有了这个想法,许子贵将报纸拿给了周围的邻居看,在得到大家的确认后,他决定赶往长沙寻找失踪的儿子。

步履蹒跚的许子贵历经了好久才到达长沙却不知道部队驻扎在哪,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长沙军管会。

来到部队门口,许子贵不敢进门,驻扎的士兵身上挂着枪支让他有些胆寒。过了一会,许子贵鼓起勇气向前,对着门口的战士问道:

“同志,我是来找我儿子的,他叫许德华。”

门口的警卫听完摇了摇头,表示部队没有这个人。

听到回答,许子贵有些诧异,神情落寞,心里想着“难道真的是自己弄错了?”小战士看他有些着急,就示意带着他去见司令员萧劲光。

许子贵听后连连点头,找寻儿子的希望又重新燃了起来。

来到萧劲光的办公室,老人不住地握手,将自己的来意说了个明白,萧劲光大为吃惊,连忙让老人坐下,许子贵颤颤巍巍拿出了那张已经揉搓得不成得不成样子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人告诉萧劲光“这个人是我儿子,他叫许德华”。

看着报纸上的照片,萧劲光心头一震,虽说影像已经模糊,但这个人物他还认识,这是第一野战军2团的司令员许光达,刚刚带兵解放了兰州地区。

可这名字不对,难不成这里面有什么隐情?为了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萧劲光紧急致电中央,将情况做了汇报,希望能与许光达司令确认。

在等待的过程中,萧劲光看着泪流满面的许子贵,不断地安慰。许子贵握着司令员的手给他讲起了这儿子的故事。

许子贵一家住在长沙县的东乡,家境贫寒,家里的生活来源只靠着那几亩田地。家里的孩子众多,许德华排行老五,所有人都喊他“五伢子”。

因为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几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在贫困中长大。到了五六岁的时候,是时候上学了,拿不出学费的许子贵总是不断哭泣他觉得对不起这些孩子。

许德华为了能多学点知识,就独自一个人跑到私塾外面偷偷听课,有时候听得入迷就趴在窗户上看着老师。

在教室的学生们看到后经常嘲笑他,面对这些嘲讽许德华从不在意,只不过夏天还好,每到冬天许德华就会受罪,本就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学习还要趴墙根,大雪皑皑经常被冻僵。

也就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邹希鲁,不仅免费收他做了弟子,还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许德华。那时候两个孩子尚小,结婚还太早,于是在两家父母的见证 下,许德华和邹靖华订了婚。

有了恩师的指点,许德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师范学院,随后邹希鲁也被调往长沙任教。在湖南长沙的日子许德华结识了大批的先进分子,随着他们参军入伍。

在许德华当兵的那几年,可以说是杳无音讯,家里得不到他的任何消息,战火连天的时局,许子贵就怕儿子有个三长两短。

没过几年许德华竟然回了家,见到完好无损的儿子,许子贵说什么都想让他成亲,随后在家安稳。

看着父亲的执念,再加上未婚妻等待自己的这几年,许德华只能答应了下来。婚礼办得很是热闹,乡里的邻居都来祝贺,可许德华却忧心忡忡。

家里人不理解缘由,许德华也不方便说明。可新婚还没半个月,许德华的家就被包围了,这时候的许父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早已投身革命,这次回家冒着极大的风险,怪不得大操大办的婚礼混让许德华如此担心。

在众人的掩护下,许德华拼死逃出了特务的搜查,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家里人都以为许德华已经战死沙场,可邹靖华并不相信,于是只身踏上了寻夫的道路,

儿子没有了消息,儿媳妇又离开了家,许子贵内心阵阵苦楚,要不是这次看到报纸,他根本不相信儿子还活着。得知许司令还有这么一段故事,萧劲光内心充满敬佩,并表示会全力帮助许老伯确认。

不久之后萧劲光就得到了确切的消息。许光达就是许德华,是许子贵的儿子。

得到消息的许光达,先是一愣随后大喜,他没想到时隔二十年,还有家人在找寻自己,还是自己年迈的老父亲。

随后许光达给中央发去了确认电报,并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许光达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与妻子的相遇全都告诉了父亲。

原来当年,邹靖华坚信丈夫没死,不顾战场危险千里寻夫。刚开始许光达并未认出妻子,只是让战士们救下了战火中的邹靖华。

由于战争原因 许光达被调到了外地作战,两人硬生生地错过了,伤好后的邹靖华继续踏上寻找丈夫的旅途,在这期间她考入了长沙第二师范学院。

而许光达却因身受重伤被运到了莫斯科救治。胸膛的子弹在国内的手术中取了三次,都没能如愿,为了许光达的生命只能将他送到苏联。

回国后的许光达来到了延安,担任训练部长,那时候的他,年仅三十岁就当上了团长,很多小姑娘都很爱慕。领导也有意撮合给他说门亲事,但许光达拒绝了,他不能确定妻子是否还活着,但见不到尸体他绝不再娶。

许光达的等待是值得的,在延安他见到了让他朝思暮想的妻子,邹靖华在徐特立的帮助下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在打听丈夫消息的时候也听见丈夫在寻找自己。两个苦命鸳鸯就在延安见了面。

两个月后,在丈夫的影响下,邹靖华加入了革命军,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于往家里写信就顾不得。要不是这次父亲寻找,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亲人活在世上。

不久之后,许光达带着妻子回了老家。父亲见着阔别二十年的儿子已经是大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些亲戚朋友一看老许家出了一个当官的,都跑过来希望许光达能帮助自己或者家里人安排工作。

碍于情面,许光达并未当场拒绝,但第二天就收拾了行李离开老家,他告诉父亲,虽然他已经是司令,但决不能利用手里的权力去谋取私利,这对其他人不公平,这个后门决不能开。

许子贵赞同儿子的想法,挨个跟亲戚们解释,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1950年,中央决定实行军衔制度。对于许光达的功绩,决定 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听闻亲自给主席写信,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应该将机会留给那些做出贡献的人。

主席称赞许光达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他的信件没有批转,最终还是被冠上“大将”的军衔,那年他47岁,也成了我国最年轻的开国大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老农   军管   延安   报纸   司令员   军衔   解放后   长沙   湖南   大将   部队   丈夫   家里   妻子   儿子   父亲   老人   消息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