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歌唱家胡松华:老伴去世2年后,92岁的他现状如何?

在讲究快餐的时代里,爱情似乎也成为极为奢侈的存在。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样纯粹无杂念的爱情,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只在书里看过、歌里听过。

而大家熟悉的人民歌唱家胡松华,和他的妻子张曼茹,就用一生谱写了这样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

2020年5月3日,张曼茹因病离世,给胡松华带来沉痛的打击。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相濡以沫60年的光阴,共同走到了难能可贵的钻石婚阶段。

他们的感情有着怎样的开始,经历了哪些故事,才变得越来越牢固?

而在妻子去世之后,年过九旬的胡松华又过得如何呢?

出生中医世家,从小受到文艺熏陶

1930年,胡松华出生于北京。

他的家世是非常显赫的,祖上是满洲镶黄旗。

要知道,在旧时满洲的贵族族谱中,镶黄旗的身份是最为尊贵的。

他的父亲东山先生是一位中医,作为医学圣手,在京城里有着不小的名气。

胡松华是家里的老大,他的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不过东山先生并不希望孩子们可以子承父业,走学医这条路。

因为他本身是个狂热的文艺爱好者,在行医之余最爱的就是画画。

有的时候还因为沉浸于画作,气走了不少等待就医的病人。

在浓厚的文艺气息熏陶下,家里的四个孩子除了大妹从军外,其他的三个都成为了文艺工作者。

胡松华和弟弟胡宝善都是知名男歌唱家,弟妹王亦满则成为了话剧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王亦满的儿子、胡松华的侄子,就是后来在影视圈颇有建树的著名男演员胡军。

一家出了这么多的文艺界大腕,着实令人感到赞叹。

不过胡松华小的时候,学习的并不是歌唱,而是父亲最为钟爱的绘画。

为了培养胡松华,东山先生专门请来当时的绘画名家,作为他的启蒙老师。

在日常的教育中,东山先生也俨然是位严父。

年仅7岁的胡松华,每天除了要完成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练习毛笔字。

一旦有所偷懒,东山先生就板着脸训斥他,告诫他必须自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松华,不管是在学业还是在爱好上都是非常优秀的。

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华北大学。

这所大学,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毕业之后,胡松华进入文工团,由于他所学的专业是美术,他在文工团所做的工作也是美工一类的。

那个时候的他一心认为,美术就是他这一生坚定不移的事业。

以后随着技术和境界的提升,或许可以像他的老师们那样,成为有名气的画家。

从小父亲就是这样教导他的,他也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往前走。

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改变这样的人生轨迹。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有趣,也是这么不由自主。

很快,一个工作上的际遇,让他发现了自己另外的天赋。

这是一个和绘画全然不同的、令他感到万分欣喜的天赋。

那就是歌唱。

意外走上演唱道路,成为人民歌唱家

1950年,胡松华跟随文工团,到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文艺调研工作。

在接触到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后,胡松华对音乐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加上文工团内有不少优秀的歌唱家,胡松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开始跟着诸位歌唱名家学习声乐。

他本身的声音条件很好,加上专业刻苦地学习,很快就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少数民族歌舞表演艺术家那热情洋溢、舒展愉悦的状态,更深深影响到了胡松华。

他浑厚的音色以及成熟的技巧,让他善于用抑扬顿挫的腔调,来表达音乐境界。

观众在听他演唱的过程中,往往能被他浓厚的情绪所感染。

不管是高亢的歌曲,还是深情的歌曲,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这也是后来他所取得的音乐成就的真正来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胡松华的声音传唱至全国各地。

在中国的歌舞片电影史上,《阿诗玛》是极为重要的一部。

它改编自民族舞剧《阿诗玛》,是20世纪最为经典的影视作品之一。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片段,给观众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而其中男主角阿黑哥的所有唱段,都是由胡松华完成的。

在这部电影之后,胡松华在歌唱事业上的发展如日中天。

但真正让胡松华得到全国人民喜爱的,还是那首经典的《赞歌》。

这首歌,也是胡松华毕生演艺事业中的绝佳代表作。

《赞歌》的创作,其实是非常仓促的。

当时《东方红》的表演过程中,缺少一段曲调激昂的音乐。

临危受命的胡松华连夜创作,在其中加入了他熟悉的蒙古长调,一下子就让整首歌的曲调气势磅礴了起来。

很快,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所有人都记住了胡松华的名字。

《赞歌》于1964年首唱,如今将近60年的时间过去,它依然是全国观众非常喜爱的曲目。

在各个隆重的晚会中,只要《赞歌》的旋律响起,观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磅礴的力量。

与妻子的相识相恋,谱写浪漫乐章

都说歌舞不分家,胡松华是歌唱家,张曼茹是舞蹈家,两个人的缘分始于文工团。

初次去西南地区演出时,胡松华就被青春靓丽的张曼茹吸引住了:她的头发又黑又浓密,梳成两条粗粗的辫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让人忍不住跟着笑。

舞台上张曼茹曼妙的舞姿,更是让胡松华移不开眼睛。

在接触之后胡松华又发现,这个在重庆长大的姑娘,骨子里有着豪爽泼辣的感觉。

这恰巧和性情开朗豪爽的胡松华投了脾气。

很快,两个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那个年代的爱情单纯青涩,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告白,但每时每刻都让人觉得美好。

团里发的水果是稀罕物,张曼茹从来都不舍得吃,总是悄悄留给胡松华。

那些藏在心中的爱意不敢轻易表达,胡松华就写在笔记本上,拿给张曼茹看。

1954年,张曼茹去往蒙古进修学习,被迫与胡松华分隔两地。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两个年轻人全靠书信往来,互诉衷肠。

但这样的异地考验,并没有让他们的感情消散,而是在日夜思念中更为浓厚。

他们相约重聚之时,就定下终身,结为秦晋。

1960年,胡松华与张曼茹步入婚姻的殿堂。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胡松华与张曼茹的婚姻生活,却比恋爱还要甜。

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上不可分割的完美助力。

在胡松华的《赞歌》一曲中,张曼茹是领舞的不二人选。

后期夫妻二人还曾举办过独唱独舞晚会,胡松华美妙的歌声加上张曼茹优雅的舞姿,这样的一对璧人,令观众感慨“天生一对,世间难得”。

婚后几年的时间里,张曼茹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

当时胡松华和张曼茹的经济状况还比较拮据,为了贴补家用,张曼茹都是自己动手给孩子做衣服和鞋袜。

出差在外的胡松华也是省吃俭用,就为了给妻子和女儿多买些营养品。

随着两个女儿的成长,胡松华和张曼茹也携手相伴,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

晚年时期的他们,依然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66岁那年,胡松华向妻子诉说了一个深埋在他心中多年的梦想:拍摄一部艺术片,用以感谢早些年自己从少数民族艺术家那里获取的艺术滋养。

在了解了胡松华的想法后,张曼茹马上表示了支持:你想做,我就陪你。

夫妻二人就这样开始了为时三年的拍摄投入,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们深入边疆地区,找寻关于当年的记忆,终于拍成了《长歌万里情》,圆了胡松华的梦。

不仅如此,他们还资助了一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

都说夫唱妇随,胡松华和张曼茹的经历,已经超出了这个境界。

他们有着共同的回忆和共同的梦想,是感情和睦的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不过就在两个人享受晚年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张曼茹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

妻子去世,得到两个女儿悉心照料

2015年,张曼茹突然在家中晕倒,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

自那之后,她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每天最多的时间,都躺在家中静养。

胡松华推掉了所有的工作,专心陪伴和照顾她。

在他看来,演艺事业固然重要,但是若真要论起来,也比不上妻子的分毫。

有的时候张曼茹的病情严重,需要在医院调养。

胡松华也执意要留在医院看护,根本不顾及自己也已经年迈的身体。

每到夜深,他就让两个女儿回家休息,自己则坐在妻子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注视着她。

这份深情厚意,比起当年两个人刚刚相识相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人就这样说着悄悄话,讲到年轻时候一起演出的经历,照顾孩子的艰辛。

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到了这个时候,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对彼此有多么重要。

2019年,89岁的胡松华得到央视春晚的邀请。

原本他还是想推掉,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张曼茹。

但是张曼茹劝说他,这是难得的机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胡松华再次出现在了央视春晚上,演唱了经典曲目《我和我的祖国》。

守在电视机前的张曼茹,听到丈夫一如往昔的高亢洪亮的歌声,欣慰不已。

也许真正的爱情,不止在于每时每刻的陪伴。

更在于成全对方的心意、见证对方的成就。

不管是对于胡松华还是对于张曼茹,人生能有这样的知己、爱人,已经没有遗憾了。

2020年5月3日,张曼茹因病离世,享年84岁。

这一刻,对于胡松华来说,是彻骨的悲痛。

也许他们已经做了无数次对告别的准备,但是真正来临时,还是那么痛。

因为60载的相伴相知,已经无分彼此。

张曼茹去世后,胡松华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经常自己在家中潸然落泪。

两个女儿将胡松华从北京接到珠海,一方面方便照顾他,一方面也好不断宽慰他的情绪,转移他失去挚爱的悲痛。

不过后来胡松华还是执意回到北京,对他来说北京才是他的根。

人老了,真的不想体会陌生的城市,失去原有的归属感。

两个女儿也只能轮流到北京照顾他。

在此期间,侄子胡军也经常前去探望,鼓励他振作起来,过好晚年生活。

在周围人的爱护下,胡松华的状态好了很多。

今年胡松华已经92岁了,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他,娱乐活动就是写字、画画。

当年父亲对他的精心栽培,如今成了他修身养性的方式。

结语

说起现在的娱乐圈,很多人都觉得混乱、水深。

在这个鱼龙混杂、人心浮躁的时代,大家都非常怀念活跃在20世纪的老艺术家。

相比起来,他们才是真正热爱艺术、为艺术奋斗一生的人。

他们的纯粹和浪漫,现在已经太少见了。

现在很多观众提起胡松华,还是会大赞他德艺双馨、人品唱功俱佳。

在演艺圈工作多年,从来没有绯闻,和妻子相濡以沫,成就一段佳话。

作为歌唱家,他这一生都在专注于提升歌唱功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事业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作为丈夫、父亲,他对家庭的付出,也是有目共睹的。

这样的老艺术家,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歌唱家   东山   文工团   赞歌   老伴   少数民族   北京   观众   年后   现状   妻子   女儿   两个   胡松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