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多年后爆出真相

如今提起相声,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多是德云社,想到郭德纲、于谦、岳云鹏等人。

不可否认,是德云社重新带火了相声。

但如果说在相声界地位最高的相声前辈,那一定是出身相声世家的马三立前辈。

如今我们能说得出名字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马派相声有一定关系。

就连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都是马三立前辈的弟子,姜昆等人更是小辈中的小辈,但是在极其重视尊师重道的相声界却在春晚的大舞台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而且自此之后,初登春晚舞台的马三立再也没有二次登上春晚。

人们也开始猜测这一切和当年那一幕脱不开关系。

相声世家几代传承,弟子众多名满中华

1914年马三立出生于北京市,后来又跟随父母家人搬到了曲艺之乡天津,从此在这里生长扎根,接受曲艺的熏陶。

因为家中的父亲和哥哥都是从事曲艺、相声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在当时从事曲艺工作的艺人们社会地位并不高。

马三立幼年时也曾因为母亲离世而被暂时送到亲戚家中抚养,后来辗转回到父亲身边后,受到父兄的熏陶,渐渐地也走上了学习“说、学、逗、唱”的道路。

而马三立前辈最初的名字也不叫马三立,而是这是父亲后来为他改的名字,希望他人如其名,今后能够立德、立公、立言。

即使在当时那个封建腐朽的旧时代,像马三立一家这样几乎全家都以相声曲艺为生的家庭备受世人冷眼,但是马三立却从未荒废了读书识字。

尽管在那个年代底层人民中目不识丁的人不在少数,马三立也在读中学时就辍学学艺了,读书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却秉承父亲教诲,从未荒废。

虽然马三立从小受到父兄的熏陶,辍学后也决定继承父兄衣钵从事相声行业,但是根据相声行业不成文的规矩,师徒如父子,但是不能是亲父子。

所以马三立的父亲为儿子另外寻得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周德山,艺名“周蛤蟆”.

这位老师在中国相声史上是一个堪称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因为有他的努力才有了如今我们可以到小园子里听相声的机会。

从前的相声表演都是在街边撂地摊儿,1930年的少年马三立在拜师后就是在街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相声表演生涯。

在正式拜师学艺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马三立就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天赋闯出了名堂,马氏著名的相声段子《开粥场》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当中。

马三立从1930年正式拜师起开始撂地摊儿演出,到2001年因为罹患膀胱癌而举行了从艺80周年告别演出,数十载的艺术表演生涯写满了故事。

在特殊年代,他也曾因为一些原因而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十年的时间里足够荒废掉前几十年的努力,但是马三立却没有。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松懈自己的基本功,时过境迁,当相声表演恢复时马三立马上就恢复到了从前的状态。

而且在马三立的一生当中,他不仅追求自身的艺术造诣提升,也不忘提携后辈,常宝华、阎孝孺等相声名家都出自他门下,著名的相声大师马季更是要称呼他一声师爷。

可以说如今的相声界里,没有哪一个门派敢说自己和马氏相声毫无关系,即使是主流相声的代表人物姜昆那也是要称马老一声师祖的。

初登春晚满怀遗憾,古稀之龄不负舞台

从1983年开始,我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方式在以前守岁、吃饺子、放鞭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看春晚。

1983年春晚的成功举办,让这项活动成为了我们国家必不可少的“年夜饭”,自此之后每一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1985年是春晚正式开办的第三个年头了,这一年春晚的最大看点无外乎是已经古稀之龄的马三立马老相声将登上春晚舞台说上一段相声。

许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一刻也不敢松懈,只等着欣赏马老带来的节目,但是没想到这一年的春晚尽管是创意满满,最后却还是惨淡收场。

这一年的春晚首创在室外场地举办,可惜这一创意受到当年技术水平的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演出过程中更是状况百出。

不只是马三立的单口相声受到了影响,大部分节目都受到了影响。

对于歌唱类、语言类节目最致命的打击无外乎是当天的收音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

原本为了配合春晚舞台这样正式的场合,又是为了庆祝新年,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就经过了一番修改,包袱的效果本就已经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如今收音又出现了问题,导致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感到十分地失望。

那一年的春晚,也成了春晚自创办至今唯一一次公开承认的失败,央视也特意为此向全国观众们致歉。

但是对于当年的马三立来说,他对这次春晚舞台的演出是十分重视的。

哪怕知道春晚的节目要求严苛,1985年的演出场地又是在室外,他也义无反顾地答应了春晚节目组的邀请。

演出当天气温低至零下,观众们裹着冬衣棉服仍觉得寒冷,马三立老前辈却和其他演职人员一样穿着单薄的表演服装给大家说相声。

可以说,老人家为了给全国人民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带来,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古稀之龄登上舞台,为大家带来相声表演。

自从20世纪70年代马三立在历经磨难之后重回舞台,他就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演出,出场费也是相当丰厚。

但是马三立依旧是不忘初心,他的观众依旧是那些学校里的孩子们,工厂里的工人,少管所里的失足少年。

尽管马三立有着数十载的丰富表演经验,可是这一次的春晚表演却还是成了他从艺以来最不满意的表演。

在观众的热情掌声之下,马老还为大家额外返场演出了一段节目,这是在春晚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先例,但还是不能弥补老先生内心的遗憾。

对于老先生来说,他或许是不知道春晚的相声节目没有返场一说,登上他是真的热爱舞台,也想尽自己所能地去弥补这场演出的遗憾吧。

后辈无礼一时哗然,多年以后真相揭开

其实在1985年春晚不止有遗憾,还一些出人意料的插曲,而其中最令众人无法释怀的莫过于主持人姜昆对前辈马三立的称呼了。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以“同志”相称,换句话说姜昆作为主持人称前来参加演出的前辈马三立为同志本也无伤大雅。

当时问题就出在他的“双标”行为上。

他在介绍马三立前辈出场时说的是马三立同志,而在介绍自己的师父马季时却记得要尊称师父。

这也成为了他为人们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是为了在春晚这样的正式场合规范称呼,避免出现师爷、老祖等词语的话,大可以一视同仁都称呼为同志。

而且在之后姜昆的师傅马季在马三立前辈表演结束,正准备返场时上台和前辈互动,大方地称呼马三立为“师爷”。

可见避嫌一说似乎并不成立,而且就算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极少有晚辈在提到长辈或介绍长辈时称呼对方为同志。

有马季作对比,姜昆的这一举动显得更加的无礼了,何况姜昆的无礼行为还不止于此。

若是姜昆从头至尾都称呼演员们为同志,倒也可以解释得通,当时在介绍马三立前辈时,除了开口第一句称其为同志外,接下来都是直呼其名。

尊师重道、尊敬长辈是我们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传统的相声、曲艺行业中尤其重视师门传承。

姜昆的师傅马季尚且要称呼马三立前辈一声师爷,足可见马三立在相声界的地位之高,姜昆喊马三立一声老祖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而且就当时的大环境来说,也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什么封建迷信、传统落后的思想,就像马季那样大大方方地称呼一句师爷也并无不可。

当时姜昆偏偏要称呼同志,哪怕他与马三立前辈并没有师门传承的辈分关系,在面对全国观众介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时也该尊称一句前辈。

至少也要把“同志”一词作为后缀始终加在大名之后,而不是直呼其名。

对比央视后来的春晚节目中请到抗战老英雄们上台时,主持人董卿的称呼也能发现,对前辈的尊重不单单是从称呼上体现的,还有语气、态度。

而姜昆当时的态度再结合他当时对马三立的称呼更是丝毫看不出他对前辈的尊重,哪怕是对一位古稀老人家的尊重也见不到几分。

这也是后来人们分析他当时请马老上台,想与之握手时,而马老心生不悦没有理会他的原因。

尽管后来马老的儿子马志明也曾经在访谈中替父亲澄清过,当时并未想要故意不和姜昆握手,这一切只是大家的猜测和误会。

但还是没有打消大家对姜昆的看法,尽管马老可能也没打算和这个小辈的孩子计较什么,可观众们将一切看在眼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过往光阴尽付热爱,“值”字一出再无遗憾

尽管后来人们从马三立的儿子口中得知了当年“拒绝握手事件”的真相,但还是不免遗憾在1985年之后马三立前辈再也没有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春晚节目组后来也曾经再三邀请过马老,但依旧没能请动马老出山,而多年以后马老的儿子马志明老先生也向观众解释了这一切的原因。

马老之所以没有再登上春晚的舞台并不是因为某个人,而是因为马老觉得自己的表演风格并不适合春晚舞台。

春晚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大舞台,对于演员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并不是很适合马氏相声。

马老的相声段子里大多刻画的是市井中个性鲜明的市民形象,如果要拿到春晚舞台上表演势必要像1985年那样进行大量删减。

而相声表演讲究的是环环相扣,一旦进行了大量删减,就极大可能会造成精心设计的包袱最终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作品的完整性,也是为了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留给年轻的后辈们,马老的春晚舞台首秀也成为了他春晚舞台上的最后一次表演。

2000年,马三立老前辈确诊了膀胱癌,在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后,马老决定举办一场告别演出。

第二年,马老强撑病体举办了从艺80周年的告别演出,攒底出场的马三立前辈在上台之后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值吗?

很多人都说这句话除了马三立之外没有哪个相声演员敢问观众,但是马老的确也得到了台下观众的一致认可——值。

一个“值”字是对马老一生的最大肯定,最初老前辈们在天桥下撂地摊儿演出的时候,靠的就是观众的赏钱谋生。

只有演出足够精彩,才能赢得观众们的打赏,即使是后来进入茶楼饭馆也是一样。

如今,老爷子已经从八十多年前的懵懂孩童变成了如今的鹤发老叟,最关心的仍旧是自己的演出是否让观众们觉得值这份票钱。

在告别舞台之时,能得到观众的这个“值”字对越马三立老前辈来说当是无憾了。

结语

马三立一生将父亲给自己的名字贯彻到底。

立德,品德高尚从无劣迹;立公,为集体利益贡献力量,即使是前线的慰问演出也能看到他的身影;立言,从未有过言语失德之处。

哪怕是小辈当中言语冒犯他也从未真正放在心上,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自己的演出是否得到观众的认可才是他唯一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古稀   师爷   曲艺   前辈   相声   主持人   真相   观众   演出   多年   舞台   同志   节目   马三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