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从清流到封疆大吏

长篇小说《张之洞》,作者唐浩明。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另一长篇小说《曾国藩》的姊妹篇。曾国藩已经死了二十多年,曾经同他一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那些湘淮军的头领们一个个都成为朝廷重臣,而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更是稳坐天下第一督抚的直隶总督二十余年,成为朝廷的柱石之臣。当然,这批人都在渐渐老去,政坛需要新势力的崛起。

大清王朝这艘破船在时代的浪潮中在一点点下沉,只不过船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百姓们在贫困线上挣扎,官员们依然是文恬武嬉,官场上贪腐成风。太后老佛爷慈禧完全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曾经孔武有力的爱新觉罗的后代们谁也斗不过这个女人,只能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下。“牝鸡司晨,国之不祥。”这曾是曾国藩内心的想法,上天似乎是要在一个王朝的尾声派这个女人来将它搞垮。慈禧是具备一些政治家的手腕和智慧的,不然她也不可能斗败她曾经遭遇的那些政敌。但是她太狭隘了,中国之外的世界格局她缺乏了解。她太自私了,她手握大权首先是满足自己的权利欲、享受欲。

大臣见慈禧太后,还要向太监封红包,不送银子就百般刁难,连皇帝也不例外。这简直是奇闻,左宗棠气愤地向老佛爷告状。不料慈禧太后笑着说:“宫里太监穷,只得向外官打点秋风,只是不能要这么多。”左宗棠听后估计是当场晕菜,张嘴说不出话来。最高统治者是这样,上行下效,军机大臣自然也要收门包,而且成了合法正当收入。此外,犯罪革职官员,交了足够的银子还可重新当差,然后再去大捞特捞。这就是晚清官场现状。

张之洞是从科举走上仕途的。他是曾经的神童,人聪明,会读书,就是长得差点。四十岁之前,他是京城清流中的一员干将。清流都是一些有才学的人,专门抨击朝政中不合理的人与事,有点像现在的舆论监督。他们大多是一些没实权、不负实际责任的官员。张之洞的发迹是因为文章合了慈禧太后的意,他又通过自家的亲戚状元出身的张之万走了光绪皇帝的亲爹醇王的路子,最终外放了山西巡抚。在山西他发现当地百姓公然大面积种植鸦片,而不种粮食,于是下令铲除这些害人的罂粟花。同时又参掉同僚官员葆庚等一批贪墨之徒,而他自己则保持着一贯的清廉。

后来张之洞又调任两广总督。广东是开风气之先之地,这里的人更多更早的接触洋人,接触外面的世界。张之洞这个当年的清流干将也逐渐认识到洋务的重要,他认为只要将洋人的那些造船、炼钢、采矿、采煤、造枪炮等技术学过来,就能让大清王朝中兴起来。他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为筹钱搞洋务,他不惜开赌抽税。他将那些曾经留洋而被朝廷弃之不用的人才招至麾下,办起洋务工厂,轰轰烈烈大干起来。,此外,两广任上,他还干了一件露脸的事,起用老将冯子才,打败了入侵的法国军队。这件事让他威望陡增,人气暴棚。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这一干就是十九年。他在武汉扎下根来,投入全部精力兴办洋务事业。他兴办炼钢厂、火药厂、织布局、电话公司、水电公司等一系列现代工业的雏形在他手中建立起来。为筹钱,他采用幕僚陈衍的建议运用超发货币的办法,这直接导致日后当地物价飞涨,引起底层民众的不满。张之洞实际上是个传统文人,写诗、作文章是他的强项。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许多人都处于迷茫之际,不知是该信奉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去追逐西方文明。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赢得朝野上下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在办理具体的洋务上,这位总督大人就露出他的短处来。在一些大的决策事件上,他不是找专家论证商讨,而经常是拍脑袋就决定了。手下的专业人士明知道大人错了,也不敢讲。或者讲了大人也听不进去。因为这时的张之洞官当久了,滋生了官僚习气,喜欢听好话,批评的话很难听进去。他一手创建的企业衙门作风严重,人浮于事,贪污受贿,厂子里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或成本太高卖不出去,造成企业连年亏损,生产难以为继,几尽停产。无奈之下,只得由官办改为商办,由当时的最大商人盛宣怀接管了部分企业。

晚年的张之洞以71岁高龄离开湖北来到京城。按照他的设想,当大学士入军机做一代贤相,站在更高的平台辅佐圣君将湖广的洋务事业推向全国。但是他失望了,此时掌权的73岁慈禧老病,没精力管事,连接见大臣时间长了都是负担。多病的光绪帝依然被囚。自打八国联军打入京城之后,朝廷威信扫地,传达到地方的政令也难以落实。当一个空壳子军机大臣远不如实权在握的地方总督实惠,张之洞都后悔来到京城了。此后,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离世,满清少壮派忙着争权夺利,排斥汉大臣。张之洞在报纸上得知当年自己在湖广任上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以黄兴为首有半数入了革命党,他们的目标是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张之洞感觉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在失望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当张之洞在大搞洋务的时候,神州大地却是多事之秋。甲午海战的失败让李鸿章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号称强大的北洋水师在日本人的舰队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李鸿章也因此威信扫地。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让有识之士看到大清王朝败亡的征象。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知识界人士开始提出变法维新,希望朝庭来一场彻底变革,效法欧美、学习日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不希望成为亡国之君,遂积极支持变法。但是,任何一次变革都会触及到某些守旧势力的利益,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大暴发。慈禧太后一开始是支持变革的,可是一旦触及到她的利益,想要从她的手中分走权利,这个最善于内斗的女人终于露出她强硬的一面。而在这场帝后之争、维新与保守的较量中,袁世凯这枚关键的棋子选择倒向斗争经验更丰富、实力更强大的慈禧一方。接下来谭嗣同等维新骨干人头落地,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远走海外。这次事件让有识之士看清了大清王朝的本来面目,这个腐朽的王朝单靠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是无法挽救的,只有彻底推翻它。后来,保守派又利用义和团运动想将洋人全部赶出中国,他们在北京烧教堂、攻打外国使馆、杀洋人,这么做的后果是引来洋人的报复,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带着皇帝逃往陕西,一年多后才回来,大清朝处在风雨漂摇中。

京城那边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倒没出什么乱子。纵观张之洞一生的仕宦生涯,总的来说还是顺风顺水的,原因就是他靠着了慈禧太后这棵大树。看看两人的年龄,慈禧(1835年-1908年),张之洞(1837年-1909年),慈禧大张之洞两岁,比他早死一年。晚清的后三四十年都是慈禧当家,而张之洞又是她一手提拔的,这不能不说是命好。在张之洞宦海几次大的风波中,他都能够化险为夷,除了身边有桑治平这样的得力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外,朝中有慈禧对他的信任与支持分不开的。光绪十七年,帝师翁同龢支持徐致祥参劾张之洞。就在他的官位岌岌可危之际,张之洞托去京城面见慈禧的姐夫鹿传霖捎去了自己的困境,之后是慈禧在光绪帝面前一句话,化解了一场绝大风波。维新变法时期,正当张之洞兴冲冲地进京入军机参与变法时,已经退隐江湖的老友桑治平中途面见,劝他不要进京加入帝、后之间的这场权力之争,而是回武昌静观其变。张之洞冷静下来,接受老友建议,,中途折回武昌,躲过宦海又一大风波。人生的关键转折处就那么几步,张之洞都侥幸踏准了节奏,除了他自身的才干与能听进忠言外,贵人帮扶也不可忽视。细数他生命中的贵人有慈禧太后、鹿传霖、桑治平。他所兴办的洋务事业,虽说其中弊端不少,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还是被人们铭记的。今天的武汉尚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就是人们对这位一生致力于洋务事业总督的最好认可。

对比晚清的三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个人命运,曾国藩一生轰轰烈烈,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以书生而建军功,成就一番事业。惜乎只活了61岁,一辈子操劳的命;李鸿章是先甜后苦,前半生风风光光,他个人也会享受。晚年自甲午战争后,开始走下坡路,修修补补收拾大清朝这烂摊子,去日本谈判还挨了刺客一枪;张之洞则从小就是神童,长大当官,顺风顺水。虽说家庭变故多,但总的来说也说得过去。而且死的也是时候,如果再多活几年,看到大清亡国,以他的操守和原则,一定是要做大清的忠臣的。那样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逆历史潮流的人了。

这部小说又成功塑造了不少人物,谋略过人的桑治平;游走江湖的吴秋衣;志大才疏的张佩纶;善于投机的赵茂昌;天真多情的辜鸿铭;奔走变法的康有为;青年才俊梁启超;心多忧患的谭嗣同;玩弄权谋的袁世凯等等,晚清的风云人物,几乎一网打尽。对慈禧、光绪皇帝、翁同龢这些重量级人物,他们当时的生活、心态对变革的态度,几乎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史实钻研的透彻,又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才成就了这么厚重,质量上乘的一部历史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湖广   光绪   大吏   封疆   王朝   京城   洋务   军机   总督   洋人   大臣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