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杨开慧被害时并没死,毛主席都不知道,真相被隐瞒40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批党员之一,是自愿为党和人民奉献自我的革命烈士,是被毛主席深深记在心里一辈子的妻子,她是杨开慧。

她以满腔的热血对待革命事业,无论是跟随毛主席一步步在逆境中为国家寻希望,还是在被逼问我党行动方针和动向的时候,她都坚守对党的忠心,直至生命到了尽头

可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却是在1930年被敌人押着奔赴刑场,为了以儆效尤,更是将其尸体挂在浏阳门外震慑百姓。

更为可悲的是,众目睽睽指挥下执行死刑的时候,杨开慧其实并没有死,她明明可以活,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而真相毛主席在40年之后才知道。

事发当日究竟发生了什么?杨开慧存活的最后一丝生机,又是被谁残忍剥夺?

相识相知,组成革命伴侣

杨开慧的父亲是杨昌济,杨昌济曾赴英日留学,认识到的新思想比较丰富,杨开慧自幼耳濡目染,跟着父亲接受的也是开放和平的思想。

她的母亲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圣贤书,从诗书中读出的道理和思想甚至不比她的父亲杨昌济少。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一大波知识分子努力为国家寻找出路,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杨开慧和毛主席二人有了相识的机会。

1913年左右,杨昌济受任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杨开慧也跟随父亲来到了湖南继续上学。

毛主席生于湖南长沙,并且自青年时期就痴迷了解新思想,不断积累自身能力,他看得到父老乡亲们和国人生活的难处,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一起论救国救民之术。

但是少年胸有鸿鹄之志,却碍于振臂高飞的羽翼还并未丰满,只能通过报纸,书刊去了解国外那些思想,毛主席青年时期也经常写文章,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偶尔与人论辩。

某天,偶然间杨开慧听到父亲杨昌济对着一篇文章连连赞叹,杨开慧自己也十分好奇,便问道,那是什么东西,竟能惹得父亲赞叹不已。

杨昌济解释道,那是毛主席的文章,里面阐述了他对于救国为民的思想观点,有理有据,甚至能和国外的某些思想观点结合起来,真是后生可畏。

杨开慧听着也很新奇,虽然说她自己也见识过不少国外的发展,思想的碰撞,但是对于救国为民的思想,一时间她还真想不出来什么理论和依据。

其实这也得益于毛主席常年生活于长沙,看到了困于生计的商贩,见到了太多办厂失败,被国外吞并的实业家…

这不仅对他初步认识救国思想有好处,更有益于他将国外思想改造。依据国情,改造成中国国内发展生存适用的理论依据。

杨开慧看了看那篇文章,同样也是惊叹不已,竟然也想见识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有这样的见解。

正碰巧,杨昌济的住处名为“杨寓”,毛主席当然听说了杨昌济的名号,对于外国思想十分好奇,常常前去拜访。一日,毛主席和好友们前去杨寓求教,杨开慧与毛主席二人也因此相识。

若说是缘分,那确实很有缘分。在1919年前后,杨昌济又调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自然是跟随父亲去了北京。本以为杨毛二人日后会慢慢没联系,但是毛主席因组织原因,也被调到了北京。

在北京这个学府众多的城市,他们认识到了更多朋友,对国家的整体形势也有了更多了解。在找寻救国之道的同时,杨开慧和毛主席二人也慢慢相爱,并且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杨开慧和毛主席为国家所做的事情颇多,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杨开慧帮助毛主席建立书社了。

随着救国运动的兴起,毛主席一行人的思想运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他们看来,笔杆子能传播的思想也是救国的武器,最有力的途径就是书社报刊。

有了这个想法后,开心不过半刻,随之而来的就是愁容。愁什么呢?愁自己没有钱,不足以撑办起学堂。

杨开慧听了毛主席的愁处后,也着实有些不知所措。毛主席的想法她肯定是支持的,但是到哪里筹集资金的确是个问题。

这时,她突然想起自己的父亲病逝后,有很多他的朋友前来看望,并且留下或多或少的钱做心意。她想着自己去和母亲商量一下,这种事情,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是极力赞举的。

杨开慧的母亲听说后,一番纠结下,还是同意了。自己和女儿以后生活的再苦,也总能过得去的。可是救国的事情在这种节骨眼上,耽误不得

杨开慧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开办书社,在书社的经营和管理上她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久,杨开慧和毛主席二人便结婚了。婚礼十分朴素,没有西方高尚的教父主持,也没有八抬大轿的风光,杨开慧对待婚礼的“三不”思想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表示了她对于自由热烈的崇尚。

投身革命斗争,却不幸被捕

杨开慧与毛主席结婚后,并没有时间去过度沉浸于幸福中,相反,他们需要将自己百分百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

毛主席的思想抱负是杨开慧认同的,在他的带领下,杨开慧为毛主席做足了后勤工作。可以说,毛主席哪里需要,杨开慧就在哪里工作

在国民党的压迫下,我党不得不在上海等地展开秘密工作基地,而杨开慧也经常辗转于各大联络点,传递任务,鼓动中国人民进行爱国运动。

在杨开慧的照顾下,毛主席的日常起居等生活问题完全不用他操心,得以一整颗心全部扑在了革命上。

后来,大革命失败,杨开慧不得不离开党的队伍,毕竟有两个孩子,会拖累整支队伍行进速度,甚至还会干扰毛主席对战局的分析。为大局考虑,党决定让杨开慧带着家人和孩子躲到了湖南长沙地带。

殊不知,国民党的魔爪正悄悄伸向他们一行人。

为何国民党会向他们伸出魔爪呢?

因为国民党打不过毛主席和朱德领导的起义运动,他们便想从毛主席的妻儿下手。

当时毛主席和朱德在农村展开一系列活动,给百姓分田地,让百姓有地可种,有饭可吃。如此一来,百姓都自发地想要自己家的青年壮年参与到红军的战斗中去。

百姓也知道,红军做的是为百姓好的事,只此一点就够了,就足够让自家壮年去加入红军了。

毛主席对于这些刚刚放下锄头又拿起枪不久的红军们很有信心,但是毛主席和朱德也深知国民党的硬性条件十分充沛。完全就是步枪打大炮,但即使是这样,也得拼命打。

既然硬性设施比不过,毛主席心里也很清楚,国民党的计谋策略方面是远不及我们红军方面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民党的作战策略实时地去识破,并且迅速做出反击策略。

如此,国民党又败。

但是毛主席没想到的是,国民党恶毒的手伸向了他的家人。

杨开慧在长沙一直处于思念毛主席,完成党的任务,在担惊受怕等状态下,她依旧深切的思念着毛主席,两个人本就因种种因素长时间见不到面,在一起的时候两人相依相靠,如今分隔两地,拿什么相依?

答案就是完成党分配的任务

在那个时候,地下党的情报收集十分重要,不能出分毫差错,杨开慧在这方面对党的贡献极大。

另外,毛主席的救国理念是从农村着手,慢慢走向城市。杨开慧是赞同的,给群众做思想引导,引领一些起义运动等,她也在毛主席看不到的地方支持他。

但真正让杨开慧担惊受怕的是自己可能会被国民党盯上,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和母亲有意外。

因为种种原因,杨开慧在长沙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一方面忙着任务,还要在村民的掩护下躲避国民党的抓捕。

她知道国民党终究会来抓她的,在杨开慧得知朱德的夫人被捕死亡后,她就大概清楚了自己的命运。只是她想再为国家做点事,再在背后尽可能的帮助自己的丈夫。

可是在河边走的久了,鞋子怎么会干净。午夜时分,忙完任务的杨开慧回到家看望儿子时,发现自己的屋子已经被围住了。

是的,她没能再次躲过追捕,被国民党押到了监狱。

在狱中,杨开慧不屈不挠,誓死也不肯说出关于红军的半点信息。在此期间,有不少官大有名的人来给杨开慧做保释。

处长顶不住如天一般的压力,便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只要杨开慧不再是毛主席的妻子,那上级就当是抓错了人,放了也无伤大雅。

可是偏偏这番话像是触了杨开慧的逆鳞,她十分气愤的表示,要想让她与毛主席解除夫妻关系,除非海枯,除非石烂!

在这种情况下,她也知道国民党的意图,无非就是想套取情报,甚至威胁毛主席。她料到自己没有活路了,便托自己的亲戚照顾两个孩子。

令杨开慧最痛心的有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自己家在儿子生日当天自己被捕了,这可能会给儿子带来心理阴影;其次就是自己以后无法帮助丈夫了,无法为国家做事了。

杨开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披荆斩棘的战士。

她想体面的走,便托亲戚送来了一些胭脂水粉,顺便托话给外面的亲人,话中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自己被捕,被杀,都是不必难过的。共产党不只自己一个做事者,国民党若是继续屠杀共产党,我们最终会反抗的,我们终究是会胜利的!

毅然赴死,起义仍在继续

杨开慧在1930年的11月14日毅然决然地赴了刑场,脸色不见丝毫害怕,因为她心中所想的是孩子,丈夫,还有自己身后的国家,其中并不包括了即将陨落的自己

行刑当日,杨开慧英勇决绝,恶毒的刽子手向她开了两枪,随着枪响,她倒在了黄土地上。她不解,为什么大家同处于一片黄土地上,却要互相残杀,互相斗争;她不解,不知道自己躺在黄土地上是该解脱还是该不甘···

杨开慧的手指紧紧抓着土地,血流进土地,渗进黄土,仿佛在告诉人们她的肉体虽然无法存活了,但是她将永远处于中国的土地上,她的血液将久久激励中国的发展。

杨开慧不甘的表现被国民党的喽啰发现了,他们认为杨开慧还没有死,上级又吩咐下来这是共产党的要犯,不能怠慢,要打起12分精神。他们便去通知上层,还没等通知上去,刽子手的头领就放下饭碗,拿起枪去了刑场。

映入眼帘的就是双手紧握黄土,身下大片血迹,微微颤抖的杨开慧,刽子手看到她确实没死,就狠心的补了一枪…

杨开慧被杀的当天,毛主席还在指挥作战,一天天的打仗,“胜利”给红军鼓足了精气神,越打越有劲,越打越熟练。现在看来,杨开慧战士也在默默的出力吧。

国民党分子将杨开慧的尸体挂在城外以警示乡亲百姓,乡亲们收到消息后,悄悄运回尸体,将杨开慧烈士安葬在了山上。

杨开慧是革命道路上千千万万的推动者之一,在那个年代,革命者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之中,但是这并不会阻挡身后千千万万个革命者的救国热情,起义仍在进行,救国永远是进行时。

结语

毛主席在40年后才得知当年刑场上发生的细节,一生忙于革命解放事业的主席对于杨开慧是有遗憾的,但更多的是思念,是敬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毛主席为杨开慧作的诗中,称她为“骄”而非“娇”。

杨开慧被捕时还不满30岁,但是她的精神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抗争,去走向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刑场   刽子手   长沙   黄土   红军   国民党   中国   书社   真相   父亲   母亲   国外   百姓   思想   孩子   国家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