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吨“巨兽”逼近中国,美国卫星全程跟踪,这是地球发出警告

文| 媛媛

编辑 | 青橘罐头

●○前言○●

海洋动物会因为什么死掉?疾病?天敌,也可能因为我们,不一定是捕猎,而是我们给海洋堆积出来的“第八大陆”,看起来五颜六色实际却是一片荒芜,数不胜数的动物因它而死。

我们生活在这片干燥的大陆太久了,看着坚实的土地和高大的树木已经习惯了,却没想到在遥远的海洋上也有着我们生活中看着习以为常的东西,这种东西甚至在扼杀海洋里的生命。

我们想象的汪洋大海是蔚蓝一片,连续不断的波浪不停地摇晃,水面上干干净净,时不时会有什么鱼跃出水面,但是实际的海面上却不是这样,在这样远离人烟,只是偶有船只经过都不会长久停留的地方,竟然会有大片的垃圾。

最近美国的卫星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一个400吨左右的庞然大物正在靠近我国,这个庞然大物就是海洋垃圾,它凭借风力和洋流逐渐移动,它没有生命也不是台风,可是一旦到了我国海域,将带来多少灾难,这是难以估量的。

海洋垃圾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是依靠海生活的人群,比如长期生活在船上的海员,他们会把没有处理过的生活垃圾直接扔到海里。

还有一部分例如捕捞业的人群,由于渔网等渔具可能衰老或破旧了,就直接扔到海里,还有一些海洋开发的时候出现的垃圾,都会由于各种原因漂到海里。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经常能见到路边的垃圾,这些轻飘飘的垃圾会被风刮到河里,稍微有些重量的,如果能赶上一场大雨,也很有可能到达附近的河流。

河流一路向东,最终达到了大海,我们的生活垃圾也会随着河流进入了大海。以地中海为例,来自陆地的垃圾的占比就达到了69%。

在2021年,联合国曾发表过一个研究,海洋中的垃圾,塑料占比将近九成,而且我们知道塑料这种材料虽然好用又廉价,但是对于环境的污染是不可忽视的,这种难以降解的材料年年飘进海洋,该造成多大的污染。

而且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每年海洋中都会增加3000万吨上下的塑料垃圾,换一个说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一米的海岸线就会有100斤的塑料垃圾。

而在200多个国家的海岸线上,你将随处可见各种塑料垃圾,塑料瓶塑料袋屡见不鲜,本该是浪漫的海滩却被一堆塑料盖住了,有人估算,如果将这些垃圾堆积起来覆盖地面的话,那么覆盖住上百万平方公里不是问题。

美国卫星所看到的这个“巨型怪兽”,就是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垃圾岛,这个垃圾岛已经被发现很多年了,里面的塑料制品大概占了80%。

大量的塑料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变成微小的碎片,这些碎片和其他垃圾混合在一起,这些垃圾中还有很多丢掉的食物吸引着海洋中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会在觅食的时候吃下多少塑料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个太平洋垃圾岛在夏威夷群岛的北部,面积之大甚至相当于六个英国的面积,这些垃圾聚集在这里,随着海浪飘来飘去,虽然形状和位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在太平洋这个位置。

垃圾岛的所在地是全球海洋旋涡之一,因为这个天然的漩涡,所以漂到海里的垃圾都会往这个方向聚集,时间久了就能成为一个垃圾岛,这个垃圾岛简直就是全球垃圾聚集地,印度、日本的垃圾,都能在这里找到。

再加上这里无风无浪,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船只经过,自然也就没人发现,无风无浪的环境也很适合垃圾“居住”,自然就留下来了。

在遍布垃圾的海洋中,生活在其中的生物自然也避免不了被垃圾困扰,这些塑料碎片会被鱼类等吃进去,这些微小的碎片最终又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的餐桌上,据悉,人类饮食所吃下的塑料碎片,收集起来相当于每周吃了一张银行卡。

吃这些垃圾的不光是一些小型生物,大型的海洋生物也难逃此劫,前不久,一直抹香鲸搁浅在海南三亚的海湾上的新闻上了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能实际给抹香鲸帮忙的就去帮忙,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也是不断祈祷。

专家团队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拯救这只抹香鲸,给它补充水分以及抗生素,还制作了浮漂让其能够漂在水面上,但是抹香鲸身体虚弱,又怕它会侧翻,所以还有人一直在看管。

但是天不遂人愿,虚弱的抹香鲸还是因为过重的病情离开了这里,经过解剖发现它的肚子里有大量的塑料垃圾,这些塑料袋长期堆积在胃部无法排出,严重影响了抹香鲸的进食,而且在其他部位还发现了寄生虫。

而且这还是一条怀孕的抹香鲸,它的肚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成型的雄性抹香鲸宝宝,只可惜,它还没来得及看见自己的妈妈。

抹香鲸的寄生虫来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塑料垃圾的来源我们却很清楚,看起来不大的塑料垃圾不知道什么时候混合着它的食物就进入了它的肠胃,慢慢杀死了这只庞大的抹香鲸。

除了这一只悲剧的抹香鲸,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被冲到希腊海岸的抹香鲸有很高的比例误食塑料制品的,其中,塑料袋又占很大一部分,十只抹香鲸中就有六只吃了塑料。

除了大个头的抹香鲸,还有被塑料勒到龟壳变形的海龟,满肚子都是塑料的海鸟,插满塑料的鱼类鼻腔。

在前文所提到的太平洋垃圾岛,科学家还发现了另一个趋势,这个没有生命的垃圾岛,竟然渐渐聚集起了很多生物,有一些无脊椎生物在多年之前,日本的一次地震之后就开始往垃圾岛附近的栖息地活动。

2018年,美国的一个团队曾在垃圾岛中提取垃圾研究生物分布,本以为应该是自己预料中的远洋生物,没想到还出现了一些近地生物,例如螃蟹、海葵这一类,甚至占比超过了80%。

研究人员推测,正是这一片垃圾岛,让这些动物能在远洋也有一个栖息之所,所以才能够留下来。不过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千里之外的环境,以及如何获取他们的食物。

海洋垃圾大约每年会造成上千万种生物死亡,之前,专业人员救助过一只重约200斤的海龟,海龟已经没有办法排泄了,因为他的肠胃中全部都是塑料制品和其他垃圾,这些东西堵住了它正常的消化系统,但是手术取出来也没有挽救它的生命。

很多生物难以分清海洋垃圾和真正的食物,例如海龟就经常把漂浮的塑料袋认为是水母,鸟类就很容易把打火机和牙刷这种认为是小鱼,这些塑料制品在鸟类要反哺给雏鸟时就会把雏鸟噎死。

还有抛弃在海洋中的废弃渔网,这些渔网基本都是塑料材质,他们隐藏在深不可测的海洋之下,互相纠缠在一起,船只很难提前预料到这里有这样的存在,这种危险不可测的废弃渔网被渔民们称之为“鬼网”。

这些“鬼网”除了会缠住过往船只,影响航行安全,还会缠住海底的生物们,海豹、海狮、海豚等,一年都能缠住上千只,这些动物被渔网纠缠住无法脱身,只能等待死亡。

数不胜数的海洋生物被垃圾缠住,堵死,简直是海洋版的绞杀榕,光是太平洋上的垃圾岛,我们就很难处理,曾经有人捕捞这些垃圾,可谓是杯水车薪,每次看着捞的很多,但整个岛也不见发生什么变化。

不过这些垃圾本就不应该存在在海洋中,自然是能少一些是一些,还有那些沙滩上的垃圾,即使我们无法做到不使用塑料,但是扔进垃圾桶,也能让海里面少一只被塑料制品杀死的海龟。

在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限塑令”,大型超市在结账时提供的塑料袋要收费,这明显使得超市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

不过“限塑”的地点是有限制的,例如在菜市场,路边摊,临街小店,塑料袋则是不收费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店铺提供塑料袋都要收费,这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少用一些。

比如品质比较好的塑料袋我们可以选择重复使用,一般质量的就二次利用做垃圾袋,这样还省下了一笔买垃圾袋的钱,出门购物可以自备袋子,一方面节约资源,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在塑料制品的生产工艺上也可以有所改进,例如可降解的塑料袋明显是对于环境更加友好的,

之前还出台了新的限塑措施,就是饮品吸管不能再用塑料的,措施公布之后,很多人在讨论到时候用什么喝奶茶,之后发现大部分饮品店提供的都是纸质吸管,这种吸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好一次性扎透,容易沾到嘴巴上,甚至有的还会因为喝的慢,吸管下部变湿变软。

当然也有店家没有使用塑料吸管,而是用的可降解吸管,例如聚乳酸吸管,这种用玉米等材料做成的吸管在堆肥情况下只要三个月就可以消失不见,可谓是环境友好型吸管了。

但问题是这种吸管造价太高,同样重量的吸管,可降解的比普通的塑料吸管贵近三倍,这也意味着店家的进货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虽然有的可降解吸管的降解速度快,对环境友好,但是同时它们也不易保存,有店员表示,吸管在店里放了20天左右,表面就有分解的样子了。

可以说在日常环保这条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拿吸管这件事来说,为了环保产生的经济支出如何平衡,如何在环保的同时不降低消费体验,如何保存易分解的材料,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也有人表示,可以学习外国直接使用竹子、不锈钢一类的吸管,可循环利用可以保护环境,但是这个可循环针对的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呢?

如果是针对消费者的可循环,那么不锈钢或者竹子做的吸管的成本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消费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留下这个吸管继续使用,那么是不是起不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如果是针对商家的可循环,那么能不能做好日常消毒,能不能保证人人都会用的吸管是干净的,磨损了之后能不能做到及时更换,会不会有隐藏的传递病菌的风险,这不得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让塑料与自然与我们和谐相处是一门学问,如何在经济与发展中找到平衡,还需要探索,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是现在最简单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不随便扔垃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抹香鲸   都会   渔网   太平洋   吸管   海龟   船只   美国   塑料袋   中国   碎片   塑料制品   巨兽   全程   地球   海洋   垃圾   自然   生物   塑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