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那些悄悄退出我们生活的东西

我不止一次发自内心地感叹:我们这代人,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陡的一次爬升:从油灯时代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短短几十年,我们亲眼见到了祖先们几千年甚至更久都没有见到过的“成、住、坏、空”。

许多东西,眼见它被发明,眼见它成为时尚,眼见它out,眼见它从此消失。其中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阅读方式。从“书非借而不能读”到“不可一日无报”,再到手机短信、BBS、门户新闻、电子阅读器,直至电子书Kindle。而现在,Kindle也要退出我们的生活了——在家中的数百本落满灰尘的书里夹放着,再没有当初的傲骄与荣耀。

我的职业生涯,也伴随着这一发展的历程起起伏伏。我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飞跃,就是办报纸。那时我在一家有400多人的电厂上班,厂里应时所需,要办一张厂报,恰巧之前我在学校办过黑板报,回厂又为团支部办过油印小报,于是邀我同办。当过工人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将这件事,当成一个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为了把握住机会,我特意向在印刷厂工作的舅舅请教。他铸过铅字,而且会画画。我用一晚上的时间,学会了各种字体和字号,还去图书馆查了什么是报头、报眼和报楣。还把我当时能找到的报纸,各种版式的摆布和格局,做成一大摞剪报,以为万事俱备。不料去印刷厂,发现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用,人家已经开始用一种叫“激光照排”的东西!

那是我走向“资深媒体人”的第一步,那个操作“激光照排”的大眼睛女孩,成为陪伴我几十年的妻子。我由此体会到时代变迁带来的诸多好处。

发行量900份的厂报办了一年多就熄火了。而因着这份经历,我从烟火嘈杂的倒班车间,到了窗明几净的工会办公室;又从工会跑到电视台,当一个又要搞发行又要拉广告的节目报“编辑”。这个名头,之于文学青年,是有麻醉性的,我也由此见证了一次报纸的发展高潮——当时,省城成都的报业奇观,在新闻史上也是写得着的。

我与成都报业结缘,是因为电视节目越来越不景气,有线电视的介入,人们手握遥控板,几十个台,一按就过,根本用不着再像以往那样,照节目表按图索骥。电视节目报是我干垮的第一个行业。

为了生活,我开始给报刊投稿。最初是文学报刊,后来发现都市类报纸的稿费更高,有的一篇文章的稿酬,比半个月工资还高。于是就和同样拉不来广告订不出报纸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写稿。我们所在的电视台,有很完备的阅览室,全国各地稍有点名气的报刊杂志都有,既有素材,又有投稿地址,我们就开始当起了撰稿人。

随着稿子发表得多了,渐渐编辑约稿也多了起来,那时候没手机,只有传呼(这也是一个快速发明又快速消失的东西),只要接到传呼,回一个长途,和编辑聊一个选题,马上写,写完拿到打印店打成纸稿,校对好之后,再到邮局花8元钱发传真到报社。这在当时算最快捷的传稿方式,现在已成历史,其中的好多名词,都已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

作为被趋势甩下的人,我像很多年前被趋势收走了饭碗的人们一样,既有些不甘,也有些不服,甚至对往昔辉煌有一些小小的怀念。就如同马车夫怀念汽车横行之前,画像师回忆照相机风靡之前,蜡烛和油灯匠回忆电灯照亮世界之前。但我绝不因这份回忆和怀念,就觉得前者比后者好——仅仅一个云盘,就让我解决了满屋旧书陈报无处安放的烦恼。

海量的网络信息,让我们不用出门就能检索遥远天边图书馆里一个冷僻的词条,或听到以往一辈子都无法见面的学者和名家的教诲,甚至逝去多年的前辈先生,他们变成硅基数字生命,在由网络组成的人类思想宇宙中熠熠生辉。

这些新东西,有些我们正在乐享着,有些我们已经搞不懂了。但我绝不会像九斤老太那样,死抱着自以为是的曾经,对现状抱有敌意和仇恨。

我坚定地相信,人类文明走到现在,由纸张和笔墨传播知识和信息这一段,是绕不开跳不过的一节阶梯。我有幸躬逢其盛,像迎接朝阳一样,看着它的到来,并且体会它带来的无限价值和乐趣;也看着它像泰坦尼克一样,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沉入冰海一样宁静冷峻的历史岁月中。只是,我们不该站在甲板上,而是岸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团支部   东西   激光照排   油灯   传呼   成都   印刷厂   报纸   编辑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