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头号宠臣李卫,巅峰权势有多大?

李卫巅峰时期担任过浙江总督、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少傅衔,从一品,称得上是顶级大臣了。

但李卫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的权势无法完全用品级来定义,如果按照雍正帝的宠信程度,以及他个人的威望和功绩来看,他的权势其实是超过封疆大吏的。


李卫,江苏丰县人,虽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他读书不怎么样,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当官后靠师爷代写文书),这就造成他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只能靠依靠其他途径。

李卫二十九岁的时候捐资为员外郎,不久后担任兵部员外郎,三十一岁的时候升迁为户部郎中。

大约就是在李卫担任户部郎中期间,他因为在清理库银的时候不避权贵,阻止某位王爷收取库平银,得到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赏识。

后来,李卫与胤祥交往很深,成为了四爷党成员之一,虽然没什么具体贡献,但也为他后来的飞航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禛(雍正帝)登基之后,在胤祥的极力推荐下,雍正帝开始历练李卫,让他担任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仍旧兼管盐务;雍正五年升任浙江巡抚,除了管巡抚事外,还兼任两浙盐政使。

在此期间,李卫的第一个技能被激发了,那就是管理盐务。

大家可别小看盐务,这可是清朝当时的经济命脉所在,雍正帝为啥能攒那么多钱给乾隆帝,一是因为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二就是盐务改革了。

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盐只能是国营,私人不能贩卖,这是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的垄断措施。


具体到清朝,全国分为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内的百姓只能买本地盐,不能买其他盐区的盐,其中最大的一个盐区就是浙江盐区了,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四个省份。

由于江浙的经济比较发达,导致浙江盐区的盐价比其他地方高,靠近两淮盐区的百姓们无法买两淮的便宜盐,只能买浙江盐区的贵盐,民间私盐便开始泛滥,并逐渐蔓延到其他盐价贵的盐区,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雍正帝还在当亲王的时候,就看到了私盐泛滥这个问题,因此在他登基之后,就将缉查私盐列入了国家重点改革工作,而他之所以提拔李卫,是因为李卫刚正不阿、不避权贵,且办事能力强。

李卫上任后,思路非常清晰,他一方面派人守住各地通往浙江盐区的通道,防止外地私盐进入江浙盐区;另一方面,他组织官兵对私盐贩子进行严厉打压,重点是那些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他知道只要将这些人打掉了,私盐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举个例子说,当时有个姓沈的大盐枭,他手下有数百人,还有大型船只几十艘,常常在走私私盐的时候击败官兵,气焰十分嚣张。

李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写奏折给雍正帝寻求帮助,雍正帝给他调动军队的权力,后来他用密探查到了沈氏的下落,调集军队将其一网打尽。

在打掉几个大盐枭之后,浙江盐区走私私盐的活动明显减少了,只剩下一些手提肩扛的小私盐贩,不足为患。

因为在浙江缉查私盐得力,使朝廷的收入明显增加,还间接给了雍正帝在政治上以强有力的支持(当时他的几位兄弟都跟他过不去,一直在质疑他继位的合法性),所以李卫成为雍正帝面前的大红人。

雍正五年,李卫因功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年他不过三十九岁,距离他入仕还不到十年,其晋升速度用火箭般蹿升也毫不为过。

雍正六年,雍正帝又给了李卫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江南一带捕盗,李卫的第二个技能也因此被开发出来。

所谓捕盗,顾名思义就是抓捕盗贼,但雍正帝让李卫捕盗,只不过是个由头而已,李卫真正的任务,其实是对前明余孽和反清复明组织进行打击。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清朝期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和个人是层出不穷的,除了那些躲在暗地里的武林人士之外,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江南文人了,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也多半发生在江南。

就在雍正六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曾静的江南文人派其弟子张熙到川陕总督岳钟琪军中,以岳钟琪是岳飞之后为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不要为满清鞑子效力,要帮助汉人恢复汉人江山,意思就是让他造反。

岳钟琪之所以进入曾静的眼帘,不仅仅在于他的特殊身份,还在于他手中掌握着近二十万精锐军队,谁能够掌握岳钟琪,谁就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不过,岳钟琪最终没有被曾静蛊惑,而是将这件事告诉给了雍正帝,雍正帝立马下令逮捕了曾静。

曾静在狱中供述,他的思想来自于另一文人吕留良(心系明朝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已经去世了)的著作,于是著名的吕留良案爆发,但雍正帝并没有旗鼓张扬,而是派人暗中调查,因为他不想打草惊蛇。


很快,原本在在江南捕盗的江南督臣范时绎(范文程之孙)被雍正帝以“非戢盗之才”为由罢黜,不久后雍正帝就将李卫召来京城密谈,然后让他以浙江总督的身份负责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并下令“文武各官受其节制”。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卫身上的担子虽然不轻,但雍正帝将这么重要的人物交给他,足见雍正帝对他的信任,而且雍正帝给了他极大权力,文武官员皆听他调遣,其职权已经大大超出了总督本身。

那么,李卫又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李卫内心是很矛盾的,因为他骨子里是尊重文人的,也知道江南文人只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危害,但雍正帝却要李卫查他们,怎么办呢?

李卫十分聪明,他一方面跟江南文人们打成一片,给雍正帝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他在故意接近文人们,从而掌握罪证。

但实际上,李卫只是将那些行为恶劣的文人报告给雍正帝,引起了几次文字狱,雍正帝还一度下令不许浙江学子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李卫适时挺身而出,他一方面拿钱出来资助读书人,并修建书院,让读书人安心读书;另一方面,他又上奏折给雍正帝,替浙江文人说好话,雍正帝信任他,于是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考试的资格。

当然了,李卫也知道这样不足以让雍正帝满意,于是他展开了对反清复明人士的打击活动。

比如说,当时有个叫做张云如的人,在江浙一带用符咒蛊惑百姓造反,干一些危害地方的事情,李卫派人秘密调查,最终将其抓捕,送往京城法办。

再比如说,有个叫做甘凤池的武林人士,武功非常了得,被怀疑有反清复明之志,传闻他曾协助吕四娘入宫刺杀雍正帝,后来因为遭到官府追捕而逃到浙江一带隐居,跟一群武林人士来往密切。

李卫得知这件事后,派遣了大量细作探查甘凤池的下落,最终将其找到并抓捕。

不过,李卫并没有杀掉甘凤池,而是将其策反,甘凤池又供出了许多同党,但最终发现这些人都没有实质上的造反行动。


李卫觉得这件事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查下去,很多人会被处死,于是心生一计,他上奏折给雍正帝说,范时绎和按察使马世烆等人包庇反清复明组织,应该严查。

雍正帝看了李卫的奏折后大惊失色,担心两江官员中就有反清复明之人,于是下令李卫将追查的重点从反清复明组织转移到两江官员身上。

最终,李卫将案子审结,马世烆等被革职,范时绎也被解任,而甘凤池及其党羽之事则没有被上报,这些人后来还被李卫秘密给释放了,这就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江南案。

李卫虽然释放了甘凤池等人,但他一系列操作造成的影响却很大,首先是反清复明组织受到重创,不得不变得更加隐蔽,而且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其次是江南前明遗老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开始逐渐接受明朝无法恢复的事实。

而雍正帝对李卫也很满意,认为他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对其进行了嘉奖。

其实,雍正帝不知道的是,李卫并没有完全听他的,而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即保护了在精神上反清复明但没有实质行动的汉人,又将他给迷惑了。


在浙江总督任上,李卫还干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大事,那就是修筑海塘,他提出的方案非常专业且适用,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民间威望也因此急剧上升。

雍正七年,李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进入京城任职,但不久后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因此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之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总理直隶军政要务,提督以下皆受他节制。

直隶总督是权势最大的总督之一,这当然无法反应出他的实际权势了,我们可以从几件事中看出他的权势有多大。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宠臣鄂尔泰(时任云贵总督,雍正帝去世时与张廷玉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乾隆帝时期是总理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的弟弟、即步军统领鄂尔奇因为扰民而被李卫弹劾。

这本不是啥大事,如果是一般人弹劾鄂尔奇,雍正帝估计也不会处理他,但弹劾他的人偏偏是大名鼎鼎的李卫,雍正帝就不得不给面子了,最后下令将鄂尔奇免职,并对李卫进行奖励。

更神奇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替鄂尔奇求情,就连鄂尔泰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可见没人敢得罪李卫。

李卫的权势之所以这么大,不仅仅在于雍正帝的宠信,还在于他在任一方造福于民,官声民声都不错,而且他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徇私枉法,别人抓不住他的小辫子,他说起话来自然就硬气了,大家都给面子。

以至于乾隆帝继位之后他虽然宠信满臣排斥汉臣,有意打压李卫,也是无从入手。


乾隆帝时期,李卫的权势依然非常大,当时乾隆帝在位继位叔伯平反,诚亲王胤祉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也在平反之列。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在安州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李卫得知这件事,便上奏折弹劾库克。

这件事其实十分敏感,因为胤祉刚刚被平反,李卫就揪出诚亲王府的丑事,这不是让乾隆帝难堪吗?

但乾隆帝的反应却大出意料,他下令将库克捉拿治罪,并对李卫进行嘉奖,还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

乾隆帝为何这么做?不仅仅在于李卫的弹劾是对的,更在于李卫名声在外,乾隆帝如果驳斥李卫,那他自己的名声就臭了。

所以说,连乾隆帝都不得不忌惮李卫,李卫的权势可以说是很大了吧。

乾隆帝一直忍受了李卫三年,直到乾隆三年李卫去世为止。

我们都知道,乾隆帝向来雷厉风行,他不喜欢一个人,一定要将其彻底打倒,但李卫却是个例外。

还有个故事很说明问题,由于李卫在民间威望很高,所以百姓在西湖边为他及其妻妾修建了花神庙,还给他们立了神位,号湖山神位,香火十分旺盛。


有一次,乾隆帝南巡到杭州,他带着大臣们在西湖游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李卫及其妻妾的神位,就非常生气,命人将其摧毁,并下诏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啥意思呢?大致意思就是,乾隆帝认为李卫依仗雍正帝的宠爱,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大臣,竟然还立庙祭祀,这太可恶了!

不过,乾隆帝骂归骂,我们也可以看出,雍正帝确实宠信李卫,李卫在民间威望也高,这让乾隆帝嫉妒了!

能在死后都让皇帝嫉妒的人,李卫在清朝算是独一无二了,由此可见李卫生前的权势大到了何种程度!

总结一下,李卫巅峰时期是封疆大吏,权势已经很大的,但雍正帝宠信他,他自己也人品过关,是一位好官,而且威望甚高,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他的权势,使得皇帝都让他三分。

李卫一辈子都被人骂,但惟独没被骂过“贪污”。

清初的汉人想要在朝堂中崛起,并不简单,要不就是从龙之臣,要不就是读书很厉害,一般来说,有钱的“富二代”,在这个时期和政治也沾不上什么边,可架不住朝廷“卖官鬻爵”来赚钱。

当时不叫“卖官鬻爵”,乃叫做“捐官”。

而李卫的“官”,就是捐钱换来的。

李卫这个官,不算便宜也不算贵,1700两银子,富二代家世的他,给得起,给了钱做了官,李卫就开始有上进心了,当时他捐的乃是“从五品”虚官,是一个“员外郎”,按道理来说,这个买来的官和政治前途,是不怎么沾边的。

但买了这个官后,李卫就忽然“开窍”了。

其实出身至富贵家庭的李卫,并没有历史记载得那么不堪,有一些文人的记载中,李卫目不识丁,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根底,就是一个粗鄙之人。

说这些话的,极有可能是以前李卫的死对头散播出来的消息,因为李卫这个人,嘴的确太欠了。

可李卫的办事能力,是真的非常之强。

都说李卫是雍正登基之后才飞黄腾达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康熙末年,李卫就在户部担任了郎中,这个职位,却是摆脱了“员外郎”的闲职身份,成为了正职,而户部,也是李卫最擅长的领域:经济领域所在。

在康熙末年,康熙就发现了李卫这个人才,可惜李卫一不是进士,二不是满蒙之人,康熙不会在自己垂垂老矣之际大力培养,康熙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治下的帝国有着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不说别的,光是贪污的“曹家”,就是康熙包庇的。

如果扶持李卫,那么李卫就属于康熙的人,办起事来,还是有很多阻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去世,新皇帝雍正登基,雍正不追求文治武功,他要先把康熙年间积累下来的“陈病”给治理好,譬如官员们肆无忌惮地贪污,又譬如经济水平的迟缓,基础建设的落后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新皇帝的重视。

在雍正早期,雍正的最得力助手,就是他的弟弟“允祥”。

允祥(胤祥)乃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当年也参加了九子夺嫡,后来身体不行,就退出了,允祥和雍正的关系特别好,仿佛这俩人才是亲兄弟,雍正很信任允祥,而允祥也确实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亲王和皇族。

为了雍正的大部分事业,允祥翻山越岭,熬夜,允祥负责的正是户部的事务,说是户部,但实际上允祥很多事情都兼顾了,一次不经意中,他发现这个有点“粗鄙”的李卫是个人才,于是引荐给雍正。

而且也是因此,李卫和允祥成为了好朋友。

李卫被雍正正视后,立马得到重用,李卫的生意头脑很强,虽然为人鲁莽,却是十分懂得政治利害关系,一开始,李卫被派到云南管理盐政,这短短的一年,李卫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到了次年,李卫就把云南的问题给缕清了,升任布政使。

这可是大官了,掌握着一省的经济,包括盐政。

但这还不是李卫的终点,因为在雍正初期,得以信任的汉人官员并不多,而雍正也为了“帝王心术”,扶持汉人大员,除了年羹尧这种人物以外,雍正还重用了岳钟琪、田文镜等人,这里面,也包括了李卫。

田文镜和李卫都是属于经济大臣,但是田文镜背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摊丁入亩”,李卫倒是管得比较杂,李卫更像是“开源”的人物,在雍正三年,李卫还没坐稳云南布政使的位置,就升任了浙江的巡抚。

当了巡抚,就算是大员了,也是封疆大吏,而李卫主管的方向也还是经济,浙江地区属于江南,经济十分富庶,盐政只要管理得好,那么国家就不怕穷,所以李卫还是被雍正寄予了很重的厚望的。

之所以李卫能够在此时崛起,还是因为雍正一朝,始终都在处理康熙时代留下的经济问题,雍正为了梳理户部的问题,连最好的兄弟允祥都搭上了,允祥属于“过劳死”,但他多年的时间里,为大清的民间新增了很多的基础。

虽然李卫的工作和允祥不重叠,但却是相似,当年李卫被雍正派遣调外的时候,允祥还把自己身上为数不多的两百两银子赠给了李卫,当作贺礼,也算是激励,这可以说是大清清官史上的一段佳话了,不久之后,允祥便撒手人寰。

而李卫也在官场风生水起,但凡是和李卫有关的评价,下面的官员要不就是赞扬李卫一丝不苟,要不就是骂李卫不近人情,李卫在浙江总督时期,大力打击了浙江的私盐现象,维护了经济,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可雍正是和其他皇帝不同的人,不是说大家弹劾李卫,雍正就拿他来降职以泄众怒,雍正改变经济的决心不容改变,李卫也是如此做的,于是雍正让李卫继续升官,到了雍正七年,李卫被加为“兵部尚书”,这个虽是“衔职”,但却有着真实的地位。

到了雍正十年,李卫被升为“直隶总督”,此前还是“刑部尚书”和“太子少傅”,这一年是李卫的权力地位最巅峰的时候,但李卫依旧保持了和谁聊天说话写信来往都和雍正报告的习惯,雍正非常信得过李卫。

李卫的地位在当时的确很高,特别是“直隶总督”其中的一个职能,叫做“命提督以下并受制”,这里管理的人就太多了,而且都是京津地区的官员,可以说李卫就是当时政治权力数一数二的人物,而且还是个汉人,实属难得。

从经济再到治安管理,李卫个人的能力是很明显的,他能和雍正如此相处,根本在于他对雍正的深刻了解,其实说李卫目不识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谬误”,李卫当官时期,从来不与时代脱节,该读书,也还是读书。

纵观李卫一生,传奇色彩十足,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李卫的脾气真的太丑了,而且雍正当时的“三大”心腹里,他和另外两个“鄂尔泰”、“田文镜”的关系奇差无比,以至于几人死后,后人都还在互相攻击,成为了大清的乾隆朝一大景色。

李卫的几个儿子都算是受他的庇护,除了大儿子也走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以外,其他几人虽然没有那么厉害,但一辈子过得还算是非常滋润,当然啦,李卫的为人处事,也是另外四个儿子混得“不怎么样”的根本原因。

在乾隆一朝,乾隆反而对李卫有些“抵触”,这倒不是针对李卫个人,只要是雍正看好的人,乾隆都是这个态度,要问为什么,也只有他本人知道,或许是叛逆吧,也是因为乾隆的“不喜”,李卫在乾隆初期失去重用,权势极速下降。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在去世之前,乾隆还是做足了样子,让人全力救治,但是无力回天,李卫最终还是以五十一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在李卫去世后,汉人官员也开始慢慢崛起,满汉这个时候才不是因为政治需要开始交融,而是真正的交融。

而后世人也奉李卫为一种“偶像”,属于是逆袭类的人物,李卫并不常有,又因为性格极其鲜明,罕见得很,让人感到十分稀奇,细细了解此人,会感觉到比话本书里写到的,更要有趣得多。

毕竟真李卫,才有真脾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雍正   权势   乾隆   私盐   大吏   封疆   户部   江南   汉人   总督   浙江   头号   大臣   文人   巅峰   康熙   经济   李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