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国兵器(泸州北方)原255厂90年来鲜为人知的秘密(二)

【本文接上一章】

神秘的中国兵器(泸州北方)——原255厂建厂90年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二章:1949年——1978年

图:泸州北方


长江从高坝流过,翻腾着金色的浪花。那是胜利的浪花,那是欢乐的浪花,那是充满希望的浪花。

春回大地,春暖花开。

获得新生的二十三兵工厂,百废待兴。

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任命董文立为二十三兵工厂为厂长,徐云青为副厂长。

1950年6月,新安装第一台500千瓦水力发电机组及输电线路竣工。

1951年2月,新建靶场竣工,占地50多亩。

1951年5月,新安装第二台500千瓦水力发电机组竣工。水力发电总容量达到1140千瓦。

1952年4月,新建硝化甘油车间竣工投产。

紧接着新建办公楼、职工宿舍和公路纷纷竣工。

中央兵工总局确定工厂为生产中、小型口径枪炮弹用发射药工厂。

最让工厂人惊喜的是,他们厂生产的粉状结晶滴滴涕,在西南工业部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获得新生的工厂,思贤若渴。

1950年,我国30年代的火炸药学教授、无烟药专家王道周,到西南兵工局工作,抗美援朝时,他来工厂指导试制无后坐力炮药,推广苏联经验,使厂里生产制式发射药成功。

1953年1月,西南兵工局任命王道周为工厂总工程师。

1951年7月,67名华北老兵工,听从党指挥,打起背包就出发,从北方来到川南泸州,来到工厂,分别担任厂、车间(科室)和工段领导职务。

图:泸州北方


王炳忠,在太行山打过日本鬼子,在黄崖洞造过炮弹。1951年参加华北工作团,来到川南泸州。这位曾担任过泸化厂党委书记的老兵工,虽然90高龄,但思路清晰、感情充沛。

王老回忆说:那时,工厂缺乏人才,条件很艰苦。我们抱着一颗火热的心来。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那时,我们是勒紧裤带过日子,排除万难搞建设。什么是老一代兵工人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岗敬业,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我们那一代兵工人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我曾担任过厂领导,地方政府、对我们工厂的支持很大。泸州人很好,对我们这些北方人很好。我们从华北来的老兵工,不少人就是跟当地人结的婚。当然,工厂也大力支持地方建设。当年,泸州沱江没有公路桥,交通很不方便。

1959年,泸州修建沱江大桥(即现在的沱一桥),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厂在自己经济都很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挤出20万元,支援沱江大桥建设。现在好了,泸州的沱江、长江,到处都有桥。现在,正在修长江二桥,这座桥修通,我们高坝的人进城就方便多了,这座桥修通,会促进我们高坝的发展。

图:泸州北方


1951年10月,西南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后为西南兵工局),给二十三兵工厂分来首批大学生,他们是曾光义、颜亨孚、钟嘉贵、何正光、王锦屏、何俊明、袁本良、郭芳筠、陈正丰、郭光昶、颜亨荣、苏自强。这批大学生就读于重庆大学化学系,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提前毕业。

这批大学生中的曾光义,1979年,担任过工厂质量检验科科长。1980年兼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1984年,曾光义借调四川兵工局技术处,担任四川兵器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负责人。1991年,他被火炸药局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12月,他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全国技术监督人员荣誉证书》。

曾老回忆说:我是重庆大学毕业的。我们12个大学生,分到西南兵工局。当时的董文立厂长,担心我们不来工厂,专程到西南兵工局欢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那时,正是抗美援朝期间,我们雄纠纠、气昂昂,来到工厂。我们来了,董厂长要求我们这些大学生,要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发展好我们的兵工事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特别是我们厂的产品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人的生命。我当质检科科长,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盖章。我盖章,产品才能出厂;我不盖章,哪怕盖了工厂的章都出不了。工厂的章,比我们质检科的章大,但用户只认我们质检科盖的章。

图:网络


88岁的曾老说,我是湖南人,来四川泸州已经生活了66年,但我不会说四川话,只会说一句:花去啰。尽管这样,我对泸州、对工厂,有三个“感”,一是感谢、二是感动、三是感恩。我偶尔回湖南老家,那真是古诗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朝鲜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争中,工厂作为一个军工企业,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颜亨孚也是首批大学生之一,原工厂新产品开发办主任。颜老在纪念建厂80周年的征文中写到:来厂不久,我们参与试制生产了反坦克57、75无座力炮用发射药上千吨,送往朝鲜战场,重创了美军坦克,迫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于1953年7月签订了停战协定。

颜老骄傲地回忆到:我们试制和生产了多品种枪用炮用发射药产品及其相关品号的硝化棉,所有产品质量均列国内前茅,有的还达到国际水平,为国内弹厂首选,为炮击金门、援越抗美、武器外贸,我们泸州化工厂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老、颜老等首批大学生,听从党的召唤,找到了用武之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表示,投身兵工,无怨无悔。

图:泸州北方


1951年初,工厂的工人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厂迅速掀起为抗美援朝出力、为保家卫国流汗的高潮。在开展的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中,工人们响亮提岀:“增加一份生产,就是增加抗美援朝的一份力量”、“节约一颗螺丝钉,就是给前方增加一颗炮弹”、“消灭一次事故,就等于消灭10个美国兵”的口号。

为支援抗美援朝,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们,慷慨解囊。捐献人民币三万多元、黄金十两、银元一千一百九十六块、银首饰数十件。

第二代兵工人李庆成,他在回忆文章《岁月留痕》中写道:上级要求我厂赶制信号弹,以适应夜战指挥需要。这项工作由5所负责。当时工厂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但为了抗美援朝,大家克服困难,摸索、试验,一名青工还为此牺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了手枪信号弹181万发。我厂生产的7.62枪药,是军用步枪、机枪弹用的发射药,战士使用起来很称心,机枪的连发效果好,很受前方将士的称赞和好评。我厂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的枪弹发射药,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2月至1953年6月,仅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就使用毒剂100多次。

图:网络


根据朝鲜战场的战况,中央兵工总局向工厂下达紧急命令:生产滴滴涕和防毒面具。当时,该厂有一条滴滴涕生产线,而且是全国唯一条生产线,但生产能力太小。接到命令,工厂马上扩建改造,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350吨,为抗美援朝提供近千吨的产品。

朝鲜战争在残酷地进行。中央兵工总局要求用最快时间生产防毒面具。工人加班加点,克服场地狭小、设备不全等困难,向前方提供了8193副防毒面具。

工厂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嘉奖令。

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工厂肩负重任,功勋卓著。

志愿军归国团先后两次来厂慰问,感谢工人师傅们的“火力”支持。在报告会上,那些“最可爱的人”,汇报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一位师长在报告中对工人讲到:你们生产的产品,很受前方战士的喜欢。一发炮弹打烂一辆坦克,打得敌人心惊胆颤、落花流水。工人听了特别开心。

让工厂工人没想的是,朝鲜人民军的慰问团,也来厂慰问,他们带来了上级的嘉奖、前线战士的慰问品和朝鲜人民的友谊。

图:泸州北方

1957年,上级决定工厂的第二厂名叫国营泸州化工厂(简称泸化厂)。

安居才能乐业。

泸化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不断增加,工人的住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7年1月,泸化厂釆用自建公助办法,修建土墙瓦房职工住宅205套。同年6月,新建长江村职工宿舍14756平方米。这是泸化厂第一次大规模修建职工宿舍。

1957年10月,泸化厂隆昌转运站铁路专用线竣工。

1958年9月,为了培养化工人才,泸化厂成立了厂属泸州化工学院。同年11月,成立科研所,从事国家下达的军品科研任务。就在这一年,该厂研制乙基纤维成功,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就在这一年,当年设计当年建成的硝铵炸药车间,年产能力5000吨,年底完成任务5075吨。

洞窝水力发电站,已经不能满足泸化厂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了。

1959年12月,泸化厂新建15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1961年9月,第二台15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和一台20吨锅炉安装完全,投入生厂。

1964年1月,泸化厂被树为重庆市的百面红旗之一。

1966年2月,泸化厂乙基纤维素的年产量由3吨扩为18吨。同年12月,高能炸药车间竣工投产。

图:网络


在前行的道路上,泸化厂实行工资改革,取消职工工资性奖金,实行职工活工资制。这真正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极大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劳动者的业绩,实行“浮动”的活工资制,这在“文革”前,应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是工厂发展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泸州,还是一个小城,还没有泸天化、“三长”,泸州的大型国营企业如凤毛麟角。泸化厂、川南气矿和泸州曲酒厂,可谓是泸州地盘上的国营大型企业的“三套车”。

那时,在泸州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姑娘、快快长,长大嫁给泸化厂,一个月发两次饷,又吃鸡来又炖膀。该顺口溜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不难看出,当年的泸州人对泸化厂的“羨慕”。

这是泸州化工厂的美好时光。

图:泸州北方

泸化厂的新发展,需要新的领军人物。

1962年,姚金山从北京工学院毕业后,二机部五机局征求他的意见后,将他分配到泸州化工厂,任命为总工程师。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就担任一个大型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可见,此人的“份量”;可见,五机局对此人的信任。

1963年,因赵希敏厂长调走,姚金山接任厂长,成为当时军工系统最年轻的厂长。这年,正好是泸州化工厂建厂三十周年。

肩负重任,年轻的姚厂长丝毫不敢懈怠。

姚厂长深入车间,了解厂情。让他欣慰的是,泸州化工厂的厂风好,勤俭节约风气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强,还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这是泸州化工厂很好的精神传承,他希望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但同时,让他揪心的是,泸州化工厂的大部份工房是土木结构,甚至还有少数的竹编墙,极不符合火炸药工厂安全生产的要求。再有,工厂的生产工艺落后,劳动保护设施差,有害气体对工人身体健康影响不好。还有,生产能力小,劳动生产率低。

姚厂长认为,工厂的发展不能以伤害工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必须马上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姚厂长亲赴北京,向五机局和二机部有关领导,汇报泸州化工厂的现状和技改方案,很快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同意实施技改方案。

姚厂长把硝化棉工序的改造,作为这次技改的重点。

为什么呢?因为硝化棉是泸州化工厂的拳头产品,但硝化棉生产,釆用间断式搅拌硝化。人工进料、离心机除酸,水冲后又人工出料。因为有害酸烟浓度高,出料时,工人必须穿上笨重的胶皮工作服,这样,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

技改后,整个硝化棉生产工艺形成连续化、自动化。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完全解脱了体力劳动,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有意义的是,废酸和酸烟得到回收,减轻了空气污染,减轻了对工人身体的伤害。

1966年6月,因泸州化工厂党委书记夏鸿祥同志调重庆市国防工业政治部工作,姚金山主持党委工作。

正当姚厂长主抓的技改项目搞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时,他在党委书记的“位子”还没坐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爆发。

“文革”如一场暴风骤雨突如其来。工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图:网络


1967年1月,在“文革”暴风雨的席卷之下,泸化厂各级党、政机构瘫痪。2月,经成都军区批准,对泸化厂实行军事管制。

1967年7月,泸州地区“武斗”升级。泸州是全国“武斗”的重灾区。泸化厂所在的高坝又是泸州的重灾区。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生产混乱……比这些更可怕的是人心混乱。

泸化厂虽然是国家的军工厂,但也没有幸免于难。工厂的各级党政班子瘫瘓了。那时的高坝,“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姚金山”的标语,随处可见。姚厂长被批斗、扫马路、在“牛棚”里关了8个月。姚金山不仅是泸化厂最大的“走资派”,因为泸化厂在泸州的名气大,所以他这个“走资派”在泸州的名气也很大。

泸化厂毕竟是军工厂,它关系到共和国的安全,岂容它长时间混乱下去、瘫痪下去。

1968年8月,在中央召开的国防工业系统“抓革命、促生产”会议上,泸化厂两派群众组织的代表,达成“革命大联合、三结合”协议。化干戈为玉帛,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1970年,姚厂长获得“解放”,在厂革委生产组任组长,负责生产工作。当时,正在建一条泸化厂专用输气管道工程,从合江县庙高寺到厂区,全长33公里。这条专用输气管道工程,难就难在要穿越波涛滚滚的长江。本来,这个工程可委托天然气公司承包,但当时天然气公司认为困难太大,他们的技术力量解决不了水下作业这重大难题。

图:网络


怎么办?姚厂长想到当年二十三兵工厂迁建四川的艰难,难道这点困难我们这一代兵工人就不能克服吗?难道我们这一代兵工人会被长江这个“拦路虎”吓退吗?他在动员会上,对干部职工们说: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兵工精神,我们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他高兴地看到,拿下长江这“拦路虎”,大家齐心合力,斗志昂扬。

泸化厂成立了天然气过江管道工程指挥部。张德高任指挥长,周立诚、刘家银任副指挥长,八车间和六车间负责施工。雷永福任南线指挥部指挥长、蔡老红军任副指挥长。

1971年1月17日,是泸化兵工人引以为自豪的日子。那一天,天刚亮一会儿,“礁巴石”长江北岸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长江两岸、广播声声。工厂的男女老少不畏严寒,翘首观望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天然气过江管道,就要从几百米宽的长江水底穿越啦!

由翁源工程师设计,泸化人首创了半球形过江管头及“牵牛鼻子”过江法。

姚厂长还清楚地记得,过江管道峻工那天,参建工人十分兴奋,有人甚至兴奋得泪流满面。厂里在长江沙滩上,为工人举行庆功宴会。

泸化厂工人,自力更生攻克输气管道过江的难关,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他们创造的“蛟龙过江”的奇迹,也震动了地方。

1973年10月,军管会撤销,姚金山官复原位,又担任泸化厂党委书记。作为一个专家型的党委书记,作为一个求真务实的党委书记,作为一个对厂情了如指掌的党委书记,他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尽管他被打倒过,尽管还身陷“文革”的泥潭,姚书记一上台,随即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工艺改造的研制工作。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远不会把我打败。把我打倒是我身体跌倒,但你永远打败不了我的心”。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誓言,也可以说是泸州化工厂厂长姚金山的心声。

图:网络


作为党委书记,最让姚金山刻骨铭心、也最让他痛心疾首的事,那就是1974年4月12日,无烟药车间混同工房发生人为破坏性爆炸事件。近40吨发射药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无烟药车间、硝铵炸药车间全部破坏。7名工人死亡。全厂被迫停工。

这次爆炸,不仅轰动了罗汉高坝、轰动了泸州,而且轰动了全国。今天,五六十岁以上的泸州人,谈起这次大爆炸,还记忆犹新,最初,泸州人还以为发生了地震。

爆炸发生后,公安部门火速侦查。这成了发生在“文革”期间的历史谜案。

爆炸发生后,五机部要求泸化厂,吸取教训,尽快组织恢复生产。姚书记组织有关人员,首先制定抢建复产方案。在抢建复产工作中,工人积极性很高,各车间都主动请缨。最让姚书记感动的是,退休工人甘录卿代表广大退休工人请战。450多名退休职工不讲条件,直接投入清理现场和恢复生产的战斗。甘录卿还组织100多人的技术队伍,承担了现场材料管理、施工机具修理、治安保卫、生活服务等项工作。姚书记看到,厂里的这些退休工人,爱厂胜过爱自己的家。

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很快重新恢复生产。同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无烟药车间得到彻底改造,形成两条小粒药生产线、一条球型药生产线和一条炮药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了5倍。

图:网络


1975年,在四川省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上,授予泸化厂“先进企业”称号。

1976年,“文革”结束。就在这一年,姚金山同志调往重庆西南兵工局,但他的心还在泸州、还在泸化厂。姚金山毕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4年,他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泸化厂。这段人生经历已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让姚金山同志欣慰的是,他离开的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和省革委会,授予泸化厂“大庆式企业”称号。

对姚金山同志来说,在泸化厂的14年,他有可喜的收获,也有深深的遗憾。

他的可喜收获有:从老一代工兵人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特别是他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兵工精神。他把在北京工业学院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泸化厂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引进了以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环境问题,重视工人的生命健康,赢得工人们的尊重。在“文革”被批斗时,不少工人暗中保护他。他针对泸化厂生产工艺落后的现状,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其主要成果是对硝化棉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两次扩建,生产能力扩大6倍。并且对无烟药技术进行了新工艺研究,作为技术储备。在生产技术管理上,促进泸州化工厂上了一个新台阶。再有,他在政治思想上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他有遗憾,由于10年“文革”的严重冲击,太多的折腾和內耗,浪费了他和工厂的宝贵时间,使他的一些设想、一些愿景,没能得到实现。如果不损失“文革”这10年时间,泸化厂将会发生更多更好的变化。他在纪念建厂七十周年的诗文集中写到:无怨无悔兵工情。

图:泸州北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如火如荼,在乒坛上叱咤风云,登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高峰。

1971年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不仅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还加快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小小银球带动大球,也许很多泸州人都不知道,这小球就有泸州元素。上海乒乓球厂的领导,曾对泸化厂的领导说:没有你们泸化厂生产的优质硝化棉,我们就造不出标准、优质的“红双喜”乒乓球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红双喜”乒乓球带着它的英姿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泸化人的荣光。

泸化人,还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回忆。

陈光育,泸化厂的老兵工人。他经历了兵工厂的新旧两个时代,他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兵工事业。他由一个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员。在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兵工人,逐步成长一个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在创立兵工理化分析技术和专业标准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球扁药制造新工艺的国家级发明人之一,还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

陈光育从1951年至1956年,年年当选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先后出席重庆市、四川省、第二机械工业部、全国先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最让他难忘的是,1956年,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余顺江,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图:网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泸化厂,像陈光育、余顺江、汤明卿、杜清和、宋炳文、唐续尧、张晋盛等倍受尊敬的劳动模范,还有很多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仅从新中国的建立,到1985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这20多年里,工厂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兵工事业,为泸化厂的发展壮大,沤心沥血、屡建功勋。

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英雄群体,如日月交辉、如群星灿烂。

文稿:白鸽(致敬,侵删)

@泸小州网友:身为新一代的兵工人,阅读完这篇工厂历史文章,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从泸化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泸化厂,我身上流淌着兵工人的血液!我也会像前辈们一样热爱工作!

我想,这就是就是所谓“兵工精神”吧,值得吾辈学习,更值得弘扬!

故此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泸州   沱江   兵工   朝鲜   兵工厂   长江   炸药   鲜为人知   党委书记   文革   厂长   兵器   中国   化工厂   车间   工人   年来   工厂   神秘   秘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