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指出北平建都有巨大弊端,毛泽东也犹豫,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正式决定首都设在北平。毛泽东指出:“召开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已具备”。


“我们计划在四五月攻占南京,接着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组建联合政府,并将首都定于北平。。”


至此,新中国首都定都北平已在党内形成共识。


但在建都之前,博学多识的毛主席也犯了难,因为古人指出了北平建的许多缺点,这时,有一个人的提议让毛主席茅塞顿开,这位背后高人是谁呢?为何选择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一、 北平建都之争议


定都北平的优势


事实上,各个朝代都比北平有一定的优势,都认为北平是最好的选择。


早在金人时代,他们就认为盐都地处要地,北有山脉,南有中原,那里十分安定,他们看中了北平的优越地势。


元朝是在辽金的基础上建都的,这时,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西交汇处,南方为王,可以统治整个国家。


其次,清朝定都北平,是因为他们觉得北平可以对中原起到保护作用。而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天津和北平距离不远,只要天津被占,北平的地位就会丧失。


定都北平的弊端


之前康有为认为都城应该建在西安,那里有很多山川河流帮忙阻挡,而且又是内陆,不像北平,只要占领了它,地势就不会安全。


康有为也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沉,则更逼敌;南入汴梁、金梁,则天险不能制;入蜀则太深,入晋则太近,威汉之坚固,不如秦中。”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康有为迁都西安的建议有其可取之处。


日本倾尽全力进攻日本,如果清政府真能下定决心与日本进行持久战,最终可能只会取得“惨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比屈辱求和要好得多的结局。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江、浙、鄂地方政府集团争夺临时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并发生了建都之争。


孙中山是反对建都北平的重要人物之一。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在选择起义地点时,对武昌和南京一视同仁。他有一个观点:首都最好靠近运河,最好考虑产粮区,对此南京和武汉都有优势。


就在这时,江浙联军攻克南京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让全国各地的起义军振奋起来。武昌会议结束后,各省代表作出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的决定,同时决定将各省代表会议迁至南京。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双方关注的焦点。


南方革命派与北洋派之间发生了争执。从双方达成的协议来看,孙中山将大总统职位让给了袁世凯,同时强调,即袁世凯同意南京为首都,不可更改。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解释说,定都南京的重要原因是新的国都代表了国家的面子,因此无意维持旧制度。而且,定都南京是南北的共识。


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这个条件必须答应,没有商量的余地。按照孙中山的想法,袁世凯必须来南京就任大总统,而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的首选。


二、 建都问题困扰毛主席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从重庆迁都南京,于是毛泽东开始考虑将中共中央所在地迁往别处。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延安的地位。他说,延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抗日战争,也因为蒋介石在重庆。如果蒋介石返回南京,延安就无所谓了。


此时,毛泽东一直在考虑与蒋介石组成联合政府。为了方便交通,他曾决定将首都定在中苏根据地淮阴。


然而,没过多久,蒋介石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藐视世人,撕毁“双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至于南迁淮阴,自然就没有再提了。


毛泽东开始考虑把首都定在工业之都哈尔滨。


毛泽东非常喜欢欣赏中国地图。他眼中,中国是一直栩栩如生的雄鸡,而黑龙江就是一只待飞的天鹅。


因为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距苏联不远,极易获得苏联的援助。哈尔滨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批为“特别市”,拟在此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此刻,东北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疯狂向东北增兵,夺取了交通要道。面临此状,毛主席当机立断不把党中央转移至东北。


正当毛主席对定都一筹莫展时,一位高人来了,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个人就是王稼祥。


三、 王稼祥提议定都北平


王稼祥是毛主席的朋友,也是组织内的重要领导人。管理经验丰富,有多年留学经历。


他曾见过苏联莫斯科的高楼大厦,又在大学学习过城市建设与管理,因此在城市选址和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此外,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在组织内部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站在毛主席一边,与周恩来三人一起将组织从危险和绝望中拯救出来。


因此,对于国家组织和社会来说,王稼祥的贡献是巨大的。在重大问题上,他经常能给毛主席提出很好的建议,毛主席非常信任他。


1949年1月,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到西柏坡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看望毛泽东。


谈话中,毛泽东说:“我们很快就会取得全国胜利,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在哪里?这个问题中央虽然有考虑,但还没有最终的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稼祥的脸色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事实上,他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思考了片刻,接着娓娓道来:“在我看来,虽然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地理位置险要,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金陵王朝的首都和国民党政府都曾在中途夭折。”


这么说,历史往往会在时间里重复,不过转换下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南京是“离东南沿海太近了,从目前国内外是情形来看,这是个巨大的弊端,不可选在南京。”


王稼祥继续说道:“再看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了,中国的边界不在秦汉隋唐时期,当时是长城,现在是长城。”


“长城位于中国腹地。因此,西安在地理上不再具有中心的特征。这样看来,选择西安作为首都并不合适。”


毛泽东同意了,王稼祥进一步评论道:“开封、洛阳等黄河沿岸古都,经济在中原地区落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此外,交通、洪水等问题也难以改变,黄河流域也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毛泽东笑着问道:“那么,我们在哪里建都呢?”王稼祥平静地说:“我认为我国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该在北平。东北与海关之间的咽喉地带,堪称当今中国的命脉。”


同时又靠近苏联和蒙古,所以不惧战争。山东和山东两个半岛从战略角度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一旦发生国际事件,并不会立刻震动京城。


另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老百姓心理上也愿意接受。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认为首都应该在北平。”


毛泽东听了如此衷心的意见后,非常欣慰,甚至说:“有道理,有道理。”毛泽东微笑着说:“你的分析正是我想要的。”


毛泽东反复声称:“蒋介石的首都在南京,他的根基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在北平建立我们国家的首都,北平,这里是工人阶级,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根基。”


可见,毛泽东在北平建立人民政权首都是出于政治考虑的。此外,在建都问题上,中共领导层的意见也是一致的,这一共识是基于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一边倒”的外交局面和接受苏联的帮助曾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的一项政策,而这一政策也影响了资本的选择。


3月中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从西柏坡迁往北平。


9月21日至30日,新中国会议在北平召开第一次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审议了《首都》起草意见后,开始表决,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


可以说,毛主席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和当时的情况,作出了定都北京的选择。


事实证明,一代伟人的历史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北京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新政权的巩固,它有效地连接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逐渐成长为国际大都市,至今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结:


千百年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各国的首都都展现出了国家的智慧和远见,也与整个国家的历史一起发展,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世界上没有坚不可摧的都城,只有坚不可摧的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历史赋予首都在军事国防方面的作用正在不断弱化。


但每一座具有浓厚历史魅力的城市都会在其它方面焕发出新的魅力,正如它来自悠久的历史一样,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北平   西柏坡   都城   延安   苏联   中共中央   大总统   联合政府   西安   南京   弊端   蒋介石   新中国   高人   下定决心   古人   首都   犹豫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