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等伴茶” :舌尖上的非遗传承与发展


一碗“等伴茶”,尽显客家畲族人的淳朴和好客。走进赣州市上犹县平富乡横坑畲族村村民宅里,一根木杆,在擂钵里细细研磨,混着花生芝麻的香味,撒上金灿灿的炒米,不时飘出阵阵茶香,出锅后的“等伴茶”甘润芳香,清爽可口,醇香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平富乡横坑畲族村是上犹县仅有的两个畲族村落之一,具有源远流长的变迁史,独具风情的民风民俗,村落人民淳朴、热情。喝“等伴茶”是当地人民特有传统习俗,而“等伴茶”也成为当地人民用来接待客人的传统美食,深受客人的喜爱。


“很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品尝我们的‘等伴茶’,喝了之后都赞不绝口。”提到“等伴茶”,横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春华眼角眉梢都挂着浓浓笑意。“等伴茶”凭借自身深厚的传统基因和美食特色,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来探索舌尖的美味,助推客家“非遗”美食在上犹落地生根,散枝开花。
“等伴茶”是上犹县擂茶,以新鲜采摘的老茶叶为主要材料,加上适量炸好的花生米、生姜、莲子、时令蔬菜等,再倒入当地的木梓油,于擂钵内捣碎成茶粉之后,倒入锅里烧好的开水中煮,并不断搅拌。快要煮沸时,加入芝麻,然后将兑好凉水的米粉倒入锅内勾芡,最后撒入少许细盐便可起锅食用。“等伴茶”茶味纯、香气浓,历史悠久,在当地独树一帜,深受客家人的青睐。
何为“等伴茶”?根据当地的风俗,新娘子嫁入婆家后,为了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家庭和环境,都会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制作这种茶。制作好后,邀请家人及左邻右舍来品尝,尤其是妇女们坐在一起品尝。在喝茶的过程中,新娘子往往会表达自己已经嫁到了这里,大家就是一家人,借此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及劳作中,大家能够等到自己一起去,使自己有个伴,可以多关照自己,同时让自己尽早融入新的大家庭。所以,这种茶叫做“等伴茶”。
在家中男女老少、左邻右舍利用喝“等伴茶”的机会聚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沟通,让今年嫁入的新娘子认识亲朋好友,向新娘子讲述当地的风俗礼节,同时将为人处世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毫无保留地传教给新娘子,并给予新娘子和后辈美好的祝愿。新娘子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融入新的家庭。因此“等伴茶”被赋予了一种教化新人、凝聚人心传承客家优良文化传统的擂茶。
据了解,“等伴茶”于2021年列入上犹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且在2023年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在全南县举办的“秀茶艺、拼茶技、斗茶香”茶技大比拼活动中荣获优胜奖。
如何提高“等伴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茶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让“等伴茶”走得更远,地方政府与“等伴茶”手艺人都在共同摸索着。
近年来,横坑畲族村积极开展“等伴茶”制作传帮带活动,努力培养“等伴茶”传承人,通过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观赏“等伴茶”制作表演形式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让上犹客家“等伴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该村坚持树立本土特色,开创客家品牌,以发展“等伴茶”为主的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户走上以茶为伴的致富路。
“等伴茶”不仅是古老客家茶文化,更是维系当地客家人情感的纽带与桥梁。为发扬“等伴茶”凝聚人心的教化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扬传统美德,平富乡党委“以茶破题、融茶治村”,在横坑畲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了“等伴茶室”,意在将村民的矛盾纠纷在茶香中得以化解,让“等伴茶”团结友爱的底色得以传承。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力度,全力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以畲族文化保护建设为支点,推动上犹非遗传承保护走深走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紧紧围绕打造全链条非遗传承的良好社会生态,让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使非遗通过物质载体获得更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开发利用好非遗衍生品,让其天然的文化经济属性更加显现,从而更好地完成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来源:上犹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肖静 编校:熊小勤

值班主任:明心武 王长颉

编审:黎庆琮 陈昱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畲族   客家   赣州市   上犹县   上犹   客家人   人心   新娘子   舌尖   乡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