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6000栋楼,每一座都是纪念碑,在讲述他的传奇

提示:精读本文需3分钟,如果你能读到结尾,请一定点关注,我们会成为好朋友!

如果说是李丽华、林黛、何莉莉、郑佩佩、赵雅芝、惠英红等女星,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

那么,真正帮邵逸夫打下事业基础的,却是黄美珍。

另一个神秘女人,更是成就了邵氏影视帝国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出生在上海。

他是名副其实的华人“影视大亨”。

他创立了邵氏影业,创作了上千部电影。

他成立了香港TVB,培养了超过80%的香港明星。

他不是最有钱的华人,但他却是捐款最多的慈善家。

他一生捐款超过100亿,迄今为止已建设了6013个“逸夫楼”。

人们所熟知邵逸夫,除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影视作品出自他手外。

更多的却是地图上密密麻麻的那些“逸夫楼”。

如果你没有在“逸夫楼”里读过书,这本身就很奇怪,因为各地稍好一些的大中小学里,总会矗立着一幢“逸夫楼”。

如果你连听都没有听过“逸夫楼”,那就该“把你拖出去暴打一顿”!。

在邵逸夫出生前,他的父亲邵玉轩就在上海创立了一家染料公司。

生意一度非常红火,曾经还资助过孙中山,在当时的上海滩极为活跃。

1920年,不幸病逝时,康有为、谭延闿、虞洽卿等晚清风云人物,纷纷上门致哀。

5年后,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 邵氏兄弟几人遂变卖家产,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叫天一影片的公司。

大哥邵醉翁担任经理,二哥邵邨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负责发行,18岁的老六邵逸夫则负责摄影。

20岁那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伙同其他企业,采用特殊手段围剿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

为了暂避锋芒,邵逸夫只好跟随三哥邵仁枚,一起远赴南洋,去新加坡重新创业。

兄弟二人风餐露宿,先从做流动放映的小摊贩开始。

接着,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了经营电影院、设立制片厂、还经营游乐场和舞厅生意。

最终,成立了华语影坛最耀眼的邵氏兄弟影业。

1928年,21岁的邵逸夫情窦初开,他在新加坡华英剧院门口,大老远就瞄见了大他 5 岁的黄美珍,一下就被夺走了魂。

从此,邵逸夫便经常蹲到剧院门外,等候机会以便搭讪。

功夫不负脸皮厚, 两人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尴尬的是,邵逸夫接下来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发现26岁的黄美珍,其实是橡胶大王余东璇的小情人。

余东璇不仅是邵逸夫的忘年交,更是邵逸夫的金主。

这个心惊肉跳的发现,一度让邵逸夫彻夜难眠。

然而,“鬼迷心窍”的邵逸夫,并没有就此打退堂鼓。

相反,他与黄美珍偷偷互诉情愫,大有相逢恨晚之感。

这期间,黄美珍也参与拍摄了邵逸夫的多部电影,为他出谋划策,为他人前马后。

由此,两个干柴遇烈火的心,也就越烧越旺。

1931年,邵逸夫在与一位英国船员交谈时,无意间听闻美国竟然推出了有声电影。

说者无意,听者却是急火攻心。

黄美珍也敏感的意识到:

这就是天赐的良机。

这就是能让这个瘦弱上海“小男人”逆袭的绝佳机会。

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塞到邵逸夫的手中,要他去美国学习,去带着拍摄有声电影的设备回来。

当时,还没有飞机可乘,只能坐着轮船去美国。

怎料到,他所乘的轮船,却在中途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只好抱着一块木板,在茫茫大海上漂了一夜后,才被过往的船只救起来。

这惊险程度不亚于少年奇幻派。

大半年后,当邵逸夫带着器材回来时,望眼欲穿的黄美珍早已在码头等静候。

这时候,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邵逸夫,终于敢鼓起勇气向余东璇坦诚相告。

年长邵逸夫30余岁的余东璇,哈哈一笑,却开起了玩笑:

“你小子胆子也够肥”。

玩笑之余,余东璇也慷慨地成全了“干柴与烈火”。

1937年,当30岁的邵逸夫,与35岁的黄美珍举行婚礼时,余东璇更是送上了50 万元以做贺礼。

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嫁妆”。

此后,当邵逸夫每次提起余东璇时,他都会热泪盈眶,他对这位老前辈心存无尽感激。

1938年,回到上海的邵逸夫,却因拍过"不友好"的电影,被日本宪兵关进了大牢,还被打得皮开肉绽。

在这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黄美珍一边照料四个年幼的孩子,一边独力支撑着家业。

同时她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两个曾在邵氏公司工作过的日本人,最后不惜重金,倾家荡产终于将邵逸夫捞了出来。

“泡在女人堆”里的邵逸夫,曾与很多女明星传出过绯闻,但对黄美珍却向来称赞有加:

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样样都好,让我回到家里,没有任何烦恼。

1987年,85岁的黄美珍,病逝于美国子女的住所。

正是黄美珍的大度气量,也间接成全了邵逸夫与第二任太太方逸华的姻缘。

方逸华于1934年在上海出生。

1952年,偷渡到新加坡的方逸华,好不容易才在邵氏旗下的一家夜总会,谋求了一份客串演唱的差事以便糊口。

第一次登台,一首《花月佳期》就迷倒了所有人。

当然,这些人中也包括已经45岁的邵逸夫。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看对眼的两人,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时间就如同一头脱缰的野马,一晃就奔到了1969年。

邵逸夫这个时候,已经早已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了香港,他在港台新投资了超过200家电影院。

事务繁琐,利润微薄,开支巨大,所以他力邀方逸华加入公司,为其扮演管家婆的角色。

自此开始,方逸华就跟随了他55年,成为藏在邵逸夫身后,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信任的人。

方逸华曾经表示:

她与邵逸夫都有相似的性格,彼此都把工作视为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事情,都会不分昼夜的去工作。

邵逸夫也曾说:

每天要看9部电影,无论烂片还是好片,我没有娱乐,看电影就是我的娱乐,也是我的工作。

相比努力的工作,神秘的方逸华,其实更广为人知的是:

邵氏有多赚钱,方小姐就有多“抠门”!

自打进入邵氏后,公司所有的预算,均由方逸华核销。

有一次,采购人员开出了一张100个馒头20元的账单。

方逸华对此很不满意,因为在馒头店里只需1毛钱1个。

因此,这么贵的馒头,谁都别吃。

正是源于方逸华的精打细算,在她入主邵氏后,很快就令邵逸夫赚的盆满钵溢。

不过,也因为这种做派,曾让邵逸夫丧失了很多机会,甚至遭受了很多非议。

李小龙当年从好莱坞返回香港时,首先就找上邵氏寻找合作。

他开出了一部电影1万美元的片酬,而方逸华却只愿出2500美元,结果可想而知,双方不欢而散。

这时候,邵逸夫最得力的干将邹文怀,也因为对收入不满,就带着一帮同样心怀不满的人另立山头,创办了嘉禾电影。

于是,邹文怀只用7500美金的片酬,就签下了李小龙的两部电影。

一部《精武门》,另一部《唐山大兄》。

两部电影既叫好又叫座,不仅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甚至还打破了亚洲票房记录。

这让邵逸夫一度哭晕在厕所,他立刻马上迅速亲自上门,缠着李小龙谋求合作。

怎料,李小龙却用邵逸夫的电话,打给嘉禾要求涨片酬。

嘉禾一听,随即给李小龙涨了片酬。

这下,邵逸夫又哭晕在厕所。

错失了李小龙,也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其实,方逸华如此苛刻的成本核算,皆源自她的经营理念。

邵氏业大,但是家更大,有无数张嘴,都在等着吃饭,她不能放任邵逸夫去冒险。

也正是这种稳健理念,成为邵氏屹立几十年不倒的根本。

当然了,也导致邵氏旗下的明星收入都很低,虽然他们都很有名。

也导致外界多批评邵氏:只把艺人当做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随着嘉禾电影的崛起,其它小公司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电影这条赛道已经内卷到拥挤。

这时候,方逸华极力建议邵逸夫调整方向,将邵氏影业的资源投入到TVB的电视剧行业。

结果,用训练班培养演员和导演的低成本模式,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TVB接连出品了诸如《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金枝欲孽》等很多家喻户晓的作品,

每一部都获取了上千倍的回报。

而且当时还培养了超过80%的香港明星:

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吴镇宇、黄日华、刘青云、古天乐、吴君如、刘嘉玲、郑伊健、甄子丹、古巨基……

92年TVB合影,其中有四大天王

1997年,在原配黄美珍去世12年之后,90岁的邵逸夫,终于和63岁的方逸华举行了婚礼,为两人长达几十年的长跑,画上了一条圆满的终点线。

婚后的邵逸夫只负责“花钱”,因为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慈善上。

赚钱的任务,自然又落在方逸华的肩上。

2017年,这个一手打造了TVB,一手打造了“四大天王”的传奇女人,生命永远的定格在83岁这年。

而在三年前,107岁的邵逸夫早已经先她而去。

邵逸夫带着荣耀,也带着非议永远离开了。

在后人的记忆中,他永远都是那个戴着眼镜的清瘦上海男。

可是在邵逸夫面前,时间早就凝固了,他活成了一尊神祗。

唯有6000多幢“逸夫”楼,如同6000座纪念塔一般,在讲述着他的传奇!

我是@娱一手,每天创作有趣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转发和分享。洗文、搬运将投诉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嘉禾   上海滩   都会   干柴   片酬   影业   新加坡   纪念碑   香港   美国   上海   兄弟   传奇   明星   工作   电影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