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屡上热搜的背后

先来看最近的几个热搜——

“某某人早餐吃了四个韭菜盒子”“抓到植物偷偷喝水”“懒羊羊的爸爸妈妈都爱睡觉”“挖呀挖呀挖”……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眼下,不少网络热点很“无厘头”,让人摸不着头脑,却总能占据流量高地、抓人眼球。

其中隐含着一个悖论。一方面,注意力极其稀缺,很多意义重大、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内容,少有人问津,流量匮乏;另一方面,一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大行其道,吸引大量注意力,流量汹涌,常年盘踞热搜榜。

这很不正常,需要引起重视。我们要搞清楚,鸡毛蒜皮频上热搜,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又该怎么破?


梳理发现,鸡毛蒜皮、营养欠奉类热搜有以下特点:

看不懂。当前,各社交媒体热搜榜单充斥着“某某瘦了”“某某干嘛了”“某某剧爆了”等内容。不少人看热搜榜时会疑问:这人是谁,那人又是谁?这事怎么也能上热搜?比如最近热搜上的“林萧,你现在骂的可真高级”“男子开宾利加油遭搭讪抢表”“陈醋可乐”“500元鞭炮3秒放完”,让很多网友摸不着头脑。原本一两句话就能讲完的事情,竟然成了热新闻,看了等于白看。

挺八卦。拿7月10日某平台热搜来说,热搜榜前15名,有1/3和明星八卦有关。比如谁的造型美、谁的颜值高、谁去了哪座城市、谁学会骑自行车等等,还有各类明星绯闻一会儿周一见、一会儿周三约,热搜犹如一场不间断的“明星排位赛”,满屏尽是狗血八卦、影视剧营销之类,时事新闻、严肃话题被挤到了犄角旮旯,隐形于公众视线。

流量大。一些本身不具备热度的话题不仅登上热搜且关注度极大。比如,一只狗因得到一位流量明星的亲吻而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在月活跃用户近6亿人的平台上,收获了7.1亿阅读量。在抖音,“某明星自嘲没脑子”成了热搜第一,某剧营销成热搜第二,拉开其他社会类话题近百万的阅读差距。有数据显示,2022年累计超11万个话题登上热搜榜,榜单前五尽是电视剧类、体育类、综艺类、搞笑类等热搜话题。


“鸡毛蒜皮”为何能屡登热搜?

流量至上。究其原因,流量指挥棒是绕不开的一环。流量的本质就是人的注意力。在人们每天滑动屏幕时,各平台希冀通过抓人眼球的画面、爱憎分明的观点、刺激感官的内容,迎合受众需求,获得关注。和严肃内容相比,鸡毛蒜皮轻松、有趣、易消化,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平台有动力推流。很多时候,自媒体、大V乃至机构媒体在流量驱使下,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猎奇之心。有人说,鸡毛蒜皮都与你无关,却最能引发你的好奇心。通过在热搜下讨论别人的事情、各类八卦,交换彼此的看法,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猎奇心。通过掌握、讨论他人的八卦趣事,享受到被关注、被看重的感觉,也是对自己追求关注的心理补偿。所以,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明星琐事、奇闻轶事,只要我们不是互联网“绝缘体”,注意力始终会被这些薄物细故所吸引。

算法依赖。算法是热搜进行议程设置的基本前提。以微博热度计算公式为例,热度=(搜索热度+讨论热度+传播热度)x互动率。微博平台每分钟计算一次话题及热度,取前50名话题进行展示,可见热搜榜设定并不看信息是否有价值,只看信息是否有热度。

商业绑架。热搜未必都是搜出来的,话题可以营销、热搜可以买卖。据媒体调查,有的热搜话题,从公关公司策划主题,到拉拢大V推波助澜,再到吸引网民围观讨论,围绕热搜已经形成了一条分工有序的产业链。花钱买热搜、水军刷热点,流于无聊、庸俗的话题也能占据流量高地,“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让热搜也能成私货“大卖场”。


热搜榜上,网友们一条条转发、评论、点赞背后,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屏幕背后大家每天最关心什么。热搜,被很多人当成新闻价值的游标卡尺,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舆论的风向。但若热搜榜被狗血八卦透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有锐度的声音就会被淹没。

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轻松娱乐当然要有,但时时娱乐、事事娱乐,就会像《娱乐至死》中所警示的那样,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将是社会发展的危机。

热搜榜单何以真的热?内容如何更真实?

平台不能只计利益,忽视责任。热搜作为商业媒体的产品,虽然存在门槛低、信源多、弱把关等特点,但却是大部分人筛选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公共媒体属性。热搜中的经济利益会影响社会信息的健康有序传播,甚至对舆论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各网络平台应担起“话题设置”的把关责任,把握正确导向,采取切实措施,还热搜榜真实面貌,避免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声音被湮没。

网友不能忙着吃瓜,盲目跟风。有时,我们看到的热点,往往是由算法推荐的,比如微博的评论展示算法,点赞数最高的评论会置顶,但热度不代表价值度。所以,面对一个个热点的狂轰滥炸,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其甄选、辨别,每次点赞、转发、评论前,不妨在心里先打个问号,不盲目轻信热搜内容,减少对热搜榜单的依赖。

媒体要占位卡位,加强引导。有价值的内容能不能上热搜,检验着机构媒体是否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热点讨论中,主流媒体不能以热搜为标尺,来者不拒,让热搜绑架舆论场。对于网络中热传的说法,要求证核实,不能人云亦云。通过深入还原报道,为热搜注入权威和价值,引导公众用理性和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把真问题送上热搜。

有人说,“我们总是对热搜了解太多,对自己和万物了解太少。”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免不了与各类“热搜”“头条”深度绑定,要用好这个工具,但不要被其裹挟,把自己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来源:青岛宣传

作者:张芝萌

编辑:邱洁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鸡毛蒜皮   热点   算法   热度   注意力   流量   话题   媒体   明星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