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览·享读|徐光启的“编辑室”里原来发生过这么多故事

上海历史上最重要的乡贤之一徐光启,被誉为“四百年前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今年是徐光启逝世390周年。追寻先贤足迹,在今上海城厢南城外、陆家浜北岸的桑园街一带,原有一座别业“双园别墅”,是徐光启读书写作,试种农田之处。

徐光启(1562—1633),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死后谥号文定,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是近代中西交流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著有《农政全书》《几何原本》《九章算法》《甘薯疏》等,近年上海出版有《徐光启全集》。

徐光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生前在上海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场所,其中三处与书房有关,一是他的出生地及其祖宅所在地,即在上海县城南、今传为“九间楼”是也;二是在现虹口港一带的“桃园别业”,内还有徐氏藏书处;三便是与“九间楼”相距不远的“双园别墅”。因“双园别墅”地处城厢南门外的桑园,取其谐音名“双园”。又一说,据同治《上海县志》载“双园在大南门外康衙里,旧有南北二园故名”。相传如今风行神州的番薯(又名甘薯、红薯,俗称地瓜),原产美洲,就是经徐光启引进,在桑园试种成功后,他向朝廷上《甘薯疏》,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

讲到徐光启在书房“双园别墅”中的故事,那更能反映出他心系黎民,钟情农耕的品格。徐光启少时不但喜欢读书,对书本外的知识也很感兴趣。有一天,徐光启正在书房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他总觉得这句话有些不对,所以他不想写了,便走出书房,来到织布间。织布间里,母亲正在精心地织布,而年过花甲的老祖母也在聚精会神地纺纱。徐光启从小会动脑筋,他好奇地问:“祖母,为什么你用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却只有一个?”老祖母笑道:“你外婆用的是普通手摇纺车,右手摇车,左手握纱,只能纺一个纱锭。我现在用的纺车是黄婆婆(黄道婆)发明的。这种纺车是用脚踏,不用手摇,因而两只手都可以握纱,能够同时纺三个纱锭,这样一人可以顶上三人。”祖母见孙儿对三个纱锭的纺车很有兴趣,就停下手中的活儿,讲起了上海阿婆黄道婆的故事来。从此徐光启决心向黄婆婆学习,爱家乡、爱劳动,在课余时间广泛地阅读农书,也帮家里干些农活。长大后,徐光启为官清廉,富有家国情怀。他监制的红衣大炮,将来袭的满清努尔哈赤一炮打落马下。

晚年,徐光启在“双园别墅”中潜心著书《农政全书》。有一天,他把三个孙子——尔斗、尔默、尔路叫到书房内,深情地对他们说道:“你们没有染上贵族子弟那种奢华、世故的不良习气,这很好。可是,你们不肯干农活,也很少读农书,这就不太像我的孙子了。我平生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也不论是教书还是做官,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农’字。如今,我在家冠带闲住,想编一部《农政全书》。这可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啊!现在,我把你们叫来,不为别的事,就是想要你们替我做点事,要你们帮我抄书,怎么样?”孙子们听说要他们抄爷爷写的书,非常高兴。从此,徐光启的书房就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辑室。

来源:上海徐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城厢   纺车   纱锭   编辑室   孙子   桑园   甘薯   上海   书房   全书   别墅   故事   徐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