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为何要实行两个首都?

都城,是统治者所居之所,是权力的运行中枢,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由于统治者的唯一性、权力中心的统筹性、政治中心的确定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都城只有一个。

但是我国古代社会管理能力不足,行政管理效率较为低下,仅凭一个政治中心无法对广大的国土进行管理,于是便产生了行政副中心,即是陪都。

三代时期,我国便有陪都,此后历代都有效仿。

但到了唐朝,陪都洛阳甚至一度超过首都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

那么,唐朝为何要实行两个首都,两都制又有何优越性?

01 我国古代陪都的设置

(一)何谓陪都

《春秋公羊传》对都城的定义是:“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一个国家的首都,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统治者所居之处,二是人多地广。

但是实际确定都城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甚至交通,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都城,无论统治者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都城总会有部分行政能力的缺失。所以,陪都的设置便提上日程。

陪都的作用,就是在其他城市另设一套政治机构,帮助统治者管理首都辐射不到的地方。其地位仅低于首都。

(二)先秦时的陪都

早在夏朝,统治者就明白行政副中心的重要性,先后在将安邑、平阳、晋阳三处设立为陪都。这一时期,史料缺失,我们无法得知陪都的具体行政职能。

商朝没有官方的陪都,但是商朝末年,商纣王居于朝歌,一切政令自朝歌出。这时的朝歌,虽然没有陪都之名,却承担了实际的首都之责。

周还在部落状态时,就开始以丰邑和镐邑为陪都。等到打败商朝,统一天下后,又将陪都改为洛邑。

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使用陪都的行政管理体系迅速收拢权力,主持政务,使周朝的国祚得以延续。

(三)两汉陪都缘起

汉高祖刘邦在获得楚汉相争的胜利果实之后,原本想建都洛阳,可是谋士张良却提出反对意见。

张良认为,洛阳地方狭小,不过百里,耕地面积更是稀少,不足以容纳都城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又兼处于平坦地带,无山川河流之势可据,一旦爆发战争,便会四面受敌。

刘邦认为张良言之有理,便追问其心仪的建都地点。张良微微一笑,西指长安。长安是秦朝首都咸阳的旧址,沃野千里,固若金汤。

又兼东有黄河、西有陇山、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易守难攻,最适合做都城之用。

加上秦朝灭亡不久,秦国旧民仍有反心。

只有建都长安,镇压其民,安抚其心,才能保证大汉江山永固。于是刘邦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

西汉末年,刘秀崛起于民间,依靠战功一步步扫除叛逆,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以长安为陪都。刘秀之所以弃长安而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在西汉统治末期,由于首都地处西陲,对管理广大的疆域已经力不从心。王莽摄政时,就曾计划迁都洛阳,只是当时天下叛乱四起,迁都一事才被搁置。

其次,刘秀称帝定都时,更始帝刘玄窃据关中,占领了长安地区。刘秀即使想要定都长安,也无能为力。

最后,刘秀崛起于河北,以河北地区为后盾。定都洛阳,进可攻,退可守,适宜长期作战,保证后方稳定。

(四)隋朝时期的陪都设置

隋文帝时,隋朝以大兴(长安)为首都,实行一都制。隋炀帝即位后,汉王杨谅起兵反叛,虽然这一叛乱很快便被平息,但却引起了隋炀帝的重视。

隋炀帝在诏书中说,汉王谅起兵之后,在山东地区肆虐,所有州县都宣告沦陷。

究其原因,在于长安偏于西隅,不利于对广大的南方与东方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只有设洛阳为东都,才能有效地安抚山东,同时维持对江南的统治。

设置东都洛阳后,隋炀帝又想在江南地区再置一个都城,实行三都制。只是当时忙于远征高丽的大业,未能实行。

02 唐朝陪都设置始末

(一)东都洛阳

唐朝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沿用隋朝旧制,定都长安,并以洛阳为陪都。当时唐朝实际统治的区域有限,无需陪都进行管理,所以东都洛阳很快便被弃置。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表现出对洛阳的重视,下旨重修洛阳宫。但终太宗一朝,也没有重提建立陪都之事。

唐高宗时期,李治与武则天常常来往于长安与洛阳之间,建立陪都之事刻不容缓。显庆二年,高宗终于颁布诏令,将洛阳立为东都。

武则天对洛阳最为重视,不仅在光宅九年将东都改为神都,即位之后,更是将首都迁到洛阳,常驻于此达19年。

武则天的统治结束以后,唐中宗李显又将都城迁回长安,洛阳重新成为李唐的陪都。玄宗即位后,改东都为东京,洛阳又得东京之名。

(二)多京制的产生

唐朝不仅有两京制,还有三京制及五京制。

武则天时期,在将洛阳设立为首都不久之后,太原也被赋予了北都的称号。三都制由此成形。

唐玄宗时期,曾立蒲州为中都,后来又立太原为北都,但都十分短暂。直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颁布诏令:“以蜀郡为南京,凤翔郡为西京,西京为中京。”与原本的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共同组成五京。

东南西北四京围绕在西京凤翔周围,形成拱卫之势。肃宗认为这样有利于保护京师。但是不久之后,肃宗便将五京制废除。直到唐代宗即位,五京制裁重新出现。

唐代总所设立的五都是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府为、南都江陵府、北都太原府。不过江陵府和凤翔府很快又被废止,三都制重见天日。

03 东都洛阳的特殊性

(一)地理及历史因素

各种陪都几经废立,只有洛阳始终占据陪都之位,成为与长安互为犄角的重要权力机构。洛阳之所以对唐朝如此重要,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洛阳地处唐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以洛阳为陪都,有利于对长安鞭长莫及的关东、山东以及江南地区进行管理。

而且洛阳农业发达,缴纳贡赋较多,粮食供应充足,适合作为行政中枢。

另一方面,洛阳早在西周之时就是陪都,在东周更是作为都城存在。后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不是时而为首都,时而为陪都,政治底蕴深厚。

为了拱卫洛阳,历代修建了全长超过二十七公里,高度超过五米的洛阳城墙。墙体用夯土制成,又经过加固,可谓坚固异常。

除了遇到大兵压境,兵力悬殊的情况之外,洛阳的安全状况是可以保证的。

唐朝前期虽然暂时停止了洛阳陪都的功能,但是唐太宗在位时期,修建洛阳宫殿,并改其名为行宫,已有复设陪都之意。

洛阳行宫的修建为洛阳的基础建设添砖加瓦,所以高宗朝将洛阳设为东都,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洛阳的职能

首先是洛阳的政治职能。洛阳作为陪都,所以有一套单独的衙署系统,仿照长安的中央机构而设,以中央高官担任统领,称为“东都留守”。

文献中记载的唐朝留守约有一千一百余个,东都留守独占五百四十一,占比将近一半。担任过东都留守这一官职的,有一百零二人。

据史料记载,尚书左仆射(宰相之职)李蔚、礼部尚书蒋涣、工部尚书张锡等都曾担任过东都留守。连宰相、六部尚书这类高官都要留守陪都,可见东都地位之高。

皇帝也常常巡幸东都,将整套管理班子搬到洛阳办公。所以很多官员在长安、洛阳两地都有官邸,称为东西两宅。

其次是洛阳的经济职能。洛阳地处东西沟通要道,又连接南方的江淮富庶地区,水陆交通发达。交通的便利带来发达的商业。

洛阳不仅是国内的商业中心,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很多胡商不远万里来到洛阳,以珍贵的珠宝香料交换洛阳出产的丝绸。

同时,由于洛阳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土地肥沃,农业产值很高,米粮盈仓。与缺少粮食,依赖外地运输的长安不可同日而语。

手工业上,洛阳是著名蚕乡,以蚕桑织成的丝绸美名远播海外。洛阳的制陶也是一绝,所生产的唐三彩是我国艺术上的瑰宝。

最后是洛阳的文化职能。国子监作为国家的教育中心,一般只设于首都。唐高宗时期,洛阳的首设国子监,与长安的国子监并称东西两监。

唐高宗还曾在洛阳举行武举,选拔武将。武则天执政后,科举和武举都在洛阳进行。唐玄宗时期,玄宗曾在洛阳城楼上考核士子。

唐代宗时期,甚至在长安、洛阳两地分别举行科举。直到唐朝灭亡前夕,洛阳还在执行举办科举活动的文化职能。

结语

唐朝两都制的实行,其主要目的是弥补首都长安的行政职能缺失。

到了武则天时代,由于李唐皇室在长安的势力太过强大,武则天只能将首都迁往东都洛阳,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东都洛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特两京制。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

《太平御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国子监   唐朝   凤翔   都城   首都   陪都   洛阳   长安   统治者   时期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