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周评:市场长期追寻的“胡锡进问题”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

深度周评:市场长期追寻的“胡锡进问题”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

投资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忠言

本期的忠言周评讨论的话题是

市场长期追寻的“胡锡进问题”

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比较关注的胡锡进,

老胡入市已经两周了

他是3144点抄的大底

在本周一二曾经到到过3245、3247点

涨了100点,老胡最多赚到了2800元

但是到了周四减为757元

周五一跌,他没声音了,估计亏了

就是说抄了100点的大底

老胡都是无功而返

指数涨了,但是他也亏了

反映了更多的投资者都是亏的

不过,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

老胡操作的盈亏问题

应该重视的是

老胡提出了一个“胡锡进问题”

他说:

为什么市场长期在3100点到3200点徘徊?

偶然往上冒一冒,但很快就回下来了

同时,他又问了一个问题:

中国股市能不能成为一个安全性较高

大起大落的惊险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要成为这样的一个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场所

我把它归结为“胡锡进问题”

这也是市场人士长期以来在

苦苦追寻解决的问题,但是至今无解

那么老胡不是想通过他的入市

来了解股民的心声吗

不是想尽可能把股民的心声

反映给金融监管当局吗

那么,我今天就来谈一谈“胡锡进问题”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首先我把“胡锡进问题”细化为中国股市的五大问题

长期低迷症结的五大问题

第一,扩容大跃进

导致了A股市场的长期熊市

我不妨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

A股从九零年开始到二零零一年

变成了1001只股票,用了11年时间

从1000股变成2000只股票

那是在2011年2189只股票

第二个1000用了十年

在隔了六年到了2017年

就超过了3000只股票,达3356只

从2000到3000,用了六年不到

那么3000到4000呢?

只用了三年,到2020年有4062只股票

4000到5000呢,只用了两年

到了2022年底,有5067只股票

所以1000到5000的过程

是每一个整数关的跨越,用的时间越来越少

11年-10年-6年-3年-2年

以前记得在2014年-201515年的时候

前任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主席助理张育军

他们曾经发出豪言:

到2020年,中国股市要到1万家

这两个乱喊口号盲目搞扩容大跃进的人

最后都变成了腐败分子,判了刑

这样的一个扩容大跃进

显然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就像1958年

有人喊出了要是粮食亩产1万斤

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到今天也实现不了

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

这就是扩容大跃进的问题

所以导致了今年上半年

大盘指数是涨的,涨了3.6%

市值也是长的,涨到了93.32万亿

比去年年底、半年前增长了8.54万亿

有数据说平均每个股民净赚了3.52万元

这也是很可笑的

但是另一个数据是82%的基金都是亏损的

还有一个数据

大家非常关注的北上资金

今年上半年净流入1800亿

比去年扩大一倍

但是北上资金上半年亏损了489亿

就是说外资也亏损了

我不知道社保基金怎么样,估计也亏损了

那至于广大的投资者

在指数涨的情况下面

上半年应该大多数也是亏损的

因为基金都82%亏损了嘛

这是“胡锡进问题”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市值规模越来越大

投资者的财富越来越少

市场的承受力越来越弱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

中国股民现在增加了多少多少

最新看到的这个数字是2.18亿

乖乖,14亿人口有2.18亿

实际上这是虚的

因为沪市深市各开一个股票账户

那就要打对折了

那么实际上大概就是1.5亿左右

大概占中国人口的1/10吧

那么股民财富的实力状况如何呢?

根据权威的数据

有100万以上资金的325万人,大概就是2%

50万到100万之间的有1070万人,占了7%

10万到50万的有4300万,大概占了25%

10万元以下的9600万人,大概占了67%

将近70%是10万元以下的

大家想想,一方面在那里的扩容大跃进

另外一方面,投资者虽然有1.5亿

但是他们的实力都是非常的弱

但是新股扩容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2018年1378亿,2019年2534亿

2020年4793亿,2021年5426亿,

2022年5869亿,这是新股的募资

还不包括它上市以后首日涨44%,还要增长40%

还不包括定向增发、再融资配股这些

所以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那么规模大到多少呢?

到今年的上半年六月底,93.32万亿

这是在3202点收盘,93.32万亿

那么往前推

2007年市值有多少呢?25万亿,6124点了

2015年5178点有多少?45晚亿

那么现在3200点呢?是93万亿

大家看啊,仅仅7年

2600只股票变成5200只股票,增加了一倍

市值也增加了一倍多

所以很多人在说,哎哟,指数级大牛市要来了

今年年初很多人说今年是大牛市

还在向往5178点、6124点

我说根本不可能,简直是梦想

因为指数跌了一半

而市值又增加了一两倍

有什么资金能够把A股的指数涨上去呢?

所以供的一面不断的增加

需求的这一面不断的在萎缩

这么多的新股上来,它要承接新股怎么办?

市场的存量资金只能把老股抛掉

所以我们看到老股的股价是越来越低

有的突然跳水,就再也起不来了

150块的股票可以跌到30块

科创板里有这样的股票,大家可以去看看

189最高,最低昨天是30块左右

至于一些本来就20多块的股票,现在七八块

原来15块的股票,现在五六块

就整个水平面都下降了

这是第二,,“胡锡进问题”细化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

新股发行不仅是扩容大跃进

还要发行的三高:

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还有高超募

根据权威的数据

注册制的科创板,2022年发行了120家新股

平均的发行价是52元

平均的发行市盈率是98倍

那么高的发行价、市盈率

当然在一年以后,小非解禁

三年大非解禁

然后他股价就下来了

所以至今,昨天我们还看到

科创板指数又跌破了起板指数1000点

在水平线之下了

我们再看创业板

2022年发行的新股145家

平均发行价40亿元

平均的发行市盈率48倍

大家看这个硬科技软科技

典型的两个板,科创板、创业板

他们发行的市盈率平均是98倍和48倍

这种情况只有中国有,是世界第一

在国际成熟股市

只有极个别的个股会发到98倍市盈率

一般都是20多倍,30多倍了不起了

然后还有高超募

超募30%司空见惯

这样就等于有三个管子在抽血

高价高市盈率高募资

然后还有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个管子一起

搞大跃进,然后再是三高发行

把投资者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概早在1994年,人们是否记得跌到过333点?

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扩容会造成股灾的

后来人们才慢慢的发现

因为是供求关系的极度失衡,也会引起股灾

我们现在已经慢慢的意识到了

07年到现在,十六七年过去了,指数只有一半

同期全球的股市都是三倍五倍十倍的在上涨

唯独A股在金融危机前高点的半山腰

就长期横盘,起不来了

新增的资金进来,就被新股拿走了

就无法再推高股市

然后股市规模的急剧扩大

一万亿的成交量就只能够涨到10点20点

推不动

不像2015年日成交一万亿,涨100点

而且是所有的股票一起涨

这种局面一去不复返

所以指数风险不大,三千点上面

但是个股的风险依然很大

因为它在不断的承受

新股的扩容大跃进、三高发行的冲击

抽不到新的就抽老的,越抽越低


第四个问题就是一股独大,一夜暴富

导致了市场的两极分化

这是上市公司结构中一个最顽固的顽疾

就是大股东一股独大

科创板2019年8月份开办

首批25家大股东股权平均是55%,最高93%

IPO发行后就平均控股股权是45%,最高85%

创业板以前不说,就是说注册制2.0版的以后

大股东平均股权控股权64%,最高91%

发了新股以后控股权降到了49%,最高的68%

这个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实在是太高了

它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结构

我们看看世界五百强,或者世界100强

控股股东的股权基本上是没有超过30%的

比如特斯拉的马斯克控股权22%

亚马逊的贝佐斯控股权12%

脸书的扎克伯格控股权14%

三万亿美元市值的苹果

现任首席执行官库克只有0.02%

就是说他的控股权是万分之二

小的实在可怜

就像我们现在没有上市的华为

他的股权都是员工持股,高度分散

一点不影响他的创业、科创、发展

和他的非常杰出的科研能力

相比之下,我们的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太厉害了。

必须改一股独大

就是我们现在市场视若猛虎的大小非减持的源头

因为他有了那么高的控股比例

他可以不断的减持

说什么为孩子交学费了

要零花钱了

需要装修房子了

等等各种各样减持,需要那么多吗?

一减就减很多

因为它的股权比例实在是太高了

大小非的减持

可以说是控股股东暴复致富的主要途径

比如我们一家上市公司

民营企业比较小的盘子的控股股东

1亿股一块钱一股

实际上他这个一块钱多次分红早就没成本了

但是还是一块

然后经过资产评估

商标、无形资产了变成一块六

他就变1.6亿了

然后新股发行40块,他就变40亿了

上市60块,他就变60亿了

控股股东往往就是一个家族企业

一个民营企业

他只要一上市,大股东的身价60个亿

如果股本再大一点,就100个亿

如果没上市,他什么都不是

他没有现金流,他还欠了银行很多钱

没钱家族可能还是斤斤计较,吵得一塌糊涂

只要一上市,60个亿

就是这样,身价马上上去

财富马上升值

我们计算财富都这么算的,某人身价多少

就算他的股权和市场价

所以上市成了独木桥

千军万马都要挤这个独木桥

而且上市不算,还要有那么大的控股比例

这么多钱世世代代吃不完

而大小非减持它是在对市场资金来说,它是做减法的

出去了就不来了

他的儿子孙子到一线城市去买亿万豪宅了,不来了

这是第四个问题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两极分化

大股东减持的这个钱

股价三级跳积累的财富

就是股民亏损的财富

或者说

我们市值从二三十万亿变成四五十万亿

现在变成了90多万亿,增加了这个东西

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额堆积上去的

是大小非增值以后堆积上去的

二买单的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用几十万亿的财富去维持了这个高市值

只要轮到大小非一减持

股价就跌的不成样子


第五个问题

就大小减持猛于虎

2018年减了2345亿

2019年5017亿、2020年8513亿

2021年7140亿、2022年5607亿

运行三年,亿万人民都很痛苦

二级市场的广大投资者也很痛苦

但是唯独控股股东的大小非减持

减了2.1万亿,他减掉了拿走了

所以2022年股市阴线开的是比较大的


我刚才说的“胡锡进问题”可以细化为五大问题

五大问题全部都是融资端的问题

就是我们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新股的扩容速度

以及大小非的减持制度当中的不合理性

造成的“胡锡进问题”

这是第一个方面。

融资端上面的五大问题

第二个方面

那么如何破解?

一二十年来

我曾经不断的在研究解剖分析调研

A股为什么长期熊市

曾经多次的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都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同

当然市场里面还有一些有识之士

比如像北京政法大学的刘继鹏教授

也是做了深刻的解剖

提出了真知灼见,而且激情满怀

但是至今无解

不是说无解

是没有人动手去解

6月8号在上海陆家嘴论坛

我终于听到了证监会主席发言

要推动投融资端改革

让一二级市场协同发展

哎呀我好兴奋

但是只兴奋了五天,到6月13号

在学习高层重要会议的学习会上

证监会主席突然说

要加强投资端改革

融资端再不提了

也就是说我前面讲的五大问题又回避了

不知道是不愿意解决或者暂时无力解决

或者需要仔细研究以后统筹解决

反正目前有解的方案,但是无人去解

或者是说监管部门不愿意去解


那么如何来解呢?

我提了四个方案

一就是要改变以新股扩容数量和规模

作为政绩观的唯一标准

应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话

就应该是融资端和投资端要共同关心

共同服务才算监管层的政绩

因此每年的扩容节奏不应该是主观意志

而应该分清市场的牛熊强弱

采取不同的节奏和方法

比如牛市就多发新股,多上新股

记得2015年,什么样的融资都打不垮股市

这个牛气旺的不得了

熊市不发或者少发新股

这是全球股市的通行做法

比如像美国股市

2022年也算牛市吧

6000多点涨到了三万多点

但是去年他发新股只发了208亿美元

它分红和回购却用了近三万亿

所以他非常注重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对上市公司融资多少

市场不好的时候

他就尽量少发新股和不发新股

上市公司也没有积极性排队上市

那么我想可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最低限度,比如说你要跟GDP增长挂钩

如果今年两会确定的今年GDP增长5%

那么去年的收盘指数3089乘上1.05%

你必须要跑赢这个GDP

新股扩容才可以正常的进行

如果跑不赢,或者跑得慢,甚至是负的

那么你就可以慢下来

甚至停下来都可以

所以我感到有要有量化标准的新股速度

那么老百姓心里就有杆秤

我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也是通缩

经济、消费、股市都低迷

当年五月,证监会主席肖刚宣布

下半年新股发行数量不超过100家

那个时候指数是2450点

结果到年底就收在了3250点

就800点上去了,30%涨好了

到第二年又从3200年涨到了5178点

又是用了半年时间

因为新股数量,安民告示以后老百姓有数了

供求关系有数了,市场就涨了

这是第一个破解法

就是新股发行的节奏与GDP的涨幅挂钩

来进行灵活的把握

而不能上海深圳还有北北交所

三个交易所竞争搞大跃进

就是不能光靠把新股增加了市值

来增加股市的规模

这是以投资者的牺牲作为代价的

而应该新股上市增加市值的规模是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要靠股市走慢牛

股票价格涨上去,指数涨上去

然后增加了市值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实实在在的

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第二个办法就是对新股的三高发行要加强监管

现在说是市场化发行

然后有基金券商机构去竞价

你知道他们各怀鬼胎的

上市公司希望发高价,多拿钱,身价倍增

以后减持也有一个好价钱

小非一年以后就可以减持的

他要高价的,发行价越高

他的增值空间越大,减持的价格就越高

券商也要高价,为什么?

发行的高,发行的多,券商的发行费收入就增加

方方面面都有利益的

这个在前两年我们定的是

控制新股发行价在23倍

这也合理

因为现在二级市场就是十二三倍市盈率

发新股发23倍已经很好了

偏偏要发四五十倍,七八十倍,90多倍

怎么能够任由他们狮子大开口

我想应该有一个有个限定吧

你严格23倍的市盈率发行

然后让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炒起来

赚钱了,市场就好了

而不是高价发下,然后从高位跌下来

对市场的冲击就比较大


第三个解决方案

就是限制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

跟国际接轨,跟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设计要求接轨

就是30%是上限

现在的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公司

如果他是控股30%的话

上市以后你去减,你一减就失去控股权

所以他们不敢减

他的上市第一目的不是为了减持

而是真的为了要控这个股

能够把业绩做好,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

你比例一高,他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三年后的减持

小非是一年后的减持

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A股就跟国际接轨了

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大小非减持猛于虎的症结

对老的现有的5200家公司,那怎么办呢?

可以新老划断,老的老办法

那么可以可以这样做

一个就是减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说三年以后每年减持5%-10%

这也可以解决你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还有一个办法

你要减持可以,你要多减持一点可以

要设定一个减持的底价

比如说现在的股价是30块

大股东减持不低于20块

就是说在20块以上才减持

20个以下就不减持

就是说减持者和市场双方是要博弈的

公平的

因为你的股权大嘛

你原来就是一块钱的成本

现在30块的股价,你设定一个20块

这样老百姓心里就有底了

现在30块,他20块还可以

但是市场很有可能

你要20块以上就减持

那很多人就把获利盘就抛了

一抛抛到19块

那么就不怕了,这个股票就减持不了了

那么大股东难道就不能减持吗?

可以,如果你这个公司是货真价实

你把你的业绩做上去

你把你的重组或者你的产品

你的创新能力体现出来

然后通过和市场的沟通

开各种预演、沟通会,让机构去调研

发现你这个公司19块价格太不合理了

随便怎么应该25吧,市场又炒到25块

那你大股东减持没问题

因为经过市场博弈,大家认可了

你有这个业绩,你值这个价

这样就可以把市场视为洪水猛兽的大小减持问题

通过市场双方的博弈能够来解决

而今后新的公司呢

就是以30%股权来把它划定


第四个方法

前面都是讲的是融资端的弊端

那么投资端

不是说市场资金不足嘛

我感到就是要设立一个规模庞大的金融稳定基金

原先在金融委还存在的时候

当时已经提过要组建金融稳定基金

但是一直没有下文

但市场知道好像有那么一个基金在

但是一直不透明,不知道

我感到现在这样90多万亿市值

牵涉到那么多股民、投资者、机构都参与的

而且是绝大多数的机构,中资、外资机构都亏损

广大投资者也亏损情况下面

在三千一两百点这个位置上

建立金融稳定机构十分必要

日本股市最近为什么创了33年新高

创了三万点以后,又涨了10%到3万3千多点

有的人说可能要到四万点

因为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央行坚持了20年

用央行资金买股票,买日本的大盘股

国计民生当中的一些股票,标杆性的股票

买了市值的7%

日本股市现在有5.8万亿美元的市值

我们中国股市是13万亿美元

美国大概是30万亿美元左右

日本央行这么一买,然后巴菲特等世界大佬

都不断的增仓日本的五大商社

然后国际资本进去

日本的投资者一起进去

所以日本股市创了新高

结果日本央行一二十年买的股票赢了大赚了

因为日本本身就是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钱多了没地方放,那么就买股票

我想我们中国央行现在钱多

你降准,变相的降准降息

降来降去,全部回到银行,钱多的不得了

这个居民存款超过了130万亿

所有的存款包括机构有265万亿

我想如果你拿出六到八万亿

你不是说中特股好吗?

你就把这些大盘股长期买下

像腌咸菜那样的把它腌起来

每年只要分红就行了

一下子就把市场的流通市值缩小了

然后人心稳定了,大盘股稳定了

它起了个定海神针的作用,指数稳定了

然后个股就可以活跃了

你央行敢买

我想130万亿的居民存款

那不是吃素的,闻风而动

大家都去买就起来了

那么有这么一个金融稳定基金

如果你暴涨的话,我要抑制的

暴跌的话,我要去干预的

这个金融稳定基金

可以包括那些造假上市的,罚没的,违规的

还有新股发行的利息

还有上市公司超募的这些资金

就归结到金融稳定基金里面进去

防止大起大落

然后维持一个长期慢牛的世道

就像胡锡进讲的是一个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场所

不会再像三千一两百点徘徊

上去又下来,上去又下来

哪有十六七年都是这么样的

如果你就根据GDP的涨幅

每年5%、6%在这里慢慢的涨

那么资金就来了

长期慢牛的格局就形成了

融资端的改革迫在眉睫是关键

投资端的改革是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给市场定海神针

是起一个稳定的作用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收听和收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大跃进   市场   市盈率   日本   新股   市值   股权   融资   上市公司   投资者   深度   股市   指数   资金   稳定   股票   胡锡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