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老街,素面朝天


忆分湖

(节录)

南社 沈昌直

侬家门外即分湖,

十里湖光入画图。

最爱芸台旧诗句:

四围春水一芦墟。





芦墟古镇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部,与沪浙两省市毗邻而居,隶属于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01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内。


芦墟行政示意图



明代朱嵚曾评价分湖在吴江县的地位:“松陵胜景在分湖”。“松陵距南五十里,有镇曰芦墟”,“地当吴根越角,重湖浩渺,墟落星散”。去腻了山塘街或平江路的市民朋友,强烈建议不如另择一小众冷门却原汁原味古镇,彳彳亍亍,自由漫步,力荐去哪里呢?


行走芦墟

2023年“五·一”小长假黄金周期间,我另辟蹊径,慕名来到芦墟老街,独享着避开如织游人的静谧与安详。网络时代,多少次从郑工、顾姐等土著“芦墟通”公众号、视频号美文靓图里,管窥芦墟风貌一二。因此,这些年来,一种慢游芦墟古镇的诱惑一直存在着!尤其是2022年拜读了荆歌发表在《十月》《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同题散文《人在芦墟》《在芦墟》,内心“冒”似有一丝隔靴搔痒的奇妙幻觉,好想冲动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化之旅。


芦墟大渠荡


我还是小屁孩时,就听说有老亲眷在遥远的地方,她的名字叫芦墟。大人告诉我:芦墟三白荡,呒风三尺浪。长辈们有时候为了写字简便化,直接将“墟”写作“土去”,吴地方言听起来一样的。身为土生土长吴江人,听惯了芦墟地名,她是吴江县七大镇之一;成年了之后,无数次途经芦墟,却未曾漫游其间。终于,癸卯季春,我实现了整天浸泡于芦墟古镇的美好愿望——俨然“资深素颜美女”是首因效应。当晚紧急恶补,速读《芦墟镇志》。


《芦墟镇志》



原生态的芦墟古镇,是穿越时空的梦里水乡:潺潺的市河、萧萧的树影、静静的老街、旧旧的店铺、深深的老宅。不由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紧随父母双亲“出街浪”,故乡太湖南岸精致小镇——七都周围的震泽镇禹迹桥,南浔镇百间楼,陆家港甫里桥,正是如今芦墟的老式模样。街道还是从前的街道,小弄还是过去的小弄。


百湖之城水乡梦,

千年古镇多风情。

一条南北市河,

两岸东西老街!


芦墟老街北起观音桥,南至登云桥,首尾不过一千米许,不像坊间戏谑的吴方言“拆输街”。不长,也不短,恰到好处。虽没七里山塘街的长度或深度,却有其他古镇所不具有的宽度与厚度。


芦墟莘塔老街旧影



近距离拍摄两座清代古石桥,知识陡长:登云桥是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间壁留存有楹联:“气凌霄汉山河壮,路贯杭闽烟树浓”;“龙光远映千门色,虹影高涵万户春。”高爽的单孔石拱桥,雄踞镇南,曾俯视航道繁忙的南栅港、芦墟塘,把守古镇南大门。观音桥也是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处于老街北端。两桥南北照应,比肩傲世,镇守古街。文友芦墟“轿子湾的幼兰”和“江南东乙”,不久之前就在这两座古桥之畔,手持油纸伞,身着美旗袍,袅袅婷婷移步换景渐入“小桥流水人家”之佳境,如梦似幻。此时此刻此景,耳畔貌似突然响起了动人心弦的芦墟山歌。唱响人民大会堂的芦墟山歌是最显芦墟文化特色的“醉江南”载体,吴侬细语,抑扬顿挫,娓娓动听,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芦墟的田园风光,水乡气息,风物人情以及文化底蕴。


观音桥

登云桥


《芦墟镇志》所载“分湖八景”,始见于明代,成为分湖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次第为:泗洲晓钟、巡楼更韵、柳溪月色、武陵渔歌、蒲汀鸳浴、分泽龙潭、陆氏桃源、胥滩古渡。一天的短途旅行,不知不觉玩赏到了数个景观——武陵溪是古代南北芦墟的市河,为芦墟塘的北段;古时伍子滩的地点是在今分湖公园土山下,当地流传的“点将台”则在分湖公园离岸不远的湖中,早已冲刷成“湖中浅滩”了。


武陵溪今貌

胥滩古渡今貌


上午10时,我悄悄地从观音桥启步,一路向南,直捣黄龙,抵达登云桥。环视芦墟市河及其周围水系,酷似一个“大”字。中午1:30,在郑工(郑一冰先生)的邀请下,第一次光临吴江区收藏家协会汾湖分会。协会坐落于两座清代古石桥——观音桥(泰生桥)与新桥(均丰桥)之间,洪昌桥对岸,新华书店与“分湖书院”的南侧。据说是在东北街租了一处两间临河老房,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品茗、鉴宝、探讨基地。谈笑风生之际,不时持有古币旧货收藏者前来献宝、鉴定。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伟业一壶茶。风清、茶香、人雅。薄茶一杯,话匣打开,净口、净身、净心。老屋里,坐着数位本地居民,然而仅有郑一冰先生认识我,我却完全不认得各位仁兄。他们友善和蔼,不时点头、微笑、倒茶。宾至如归的感觉,我稍有点上头了。南小屋子四壁摆设有陶瓷器皿等古物,正中央一张不大不小的方桌,初看似麻将台,但是他们绝不打牌消遣,而是即兴发言,自由漫谈芦墟的前世今生,特别是与他镇的差异性发展。北小屋子,郑工朝南端坐,柜台的文物古董琳琅满目;竟然还藏有荆歌早年“白菜”主题画作,高悬墙壁,令人驻足仰视许久。早闻郑工是资深纯粹收藏家,与古物打交道已超过半世纪,瓷器杂项无一不精,所收良渚陶器蔚为大观。专辟个人微信公众号《分湖旧隐》,专注于苏州历史文化传播分享,侧重介绍分湖历史、掌故、人文资料,撰写了大量与芦墟有关的文章,晚辈后生我经常性浏览、收藏、转发,长期滋补、受益匪浅。郑一冰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芦墟守望者”“古镇代言人”“汾湖活地图”。我这次是没预料到随手发送了一张“观音桥”照片,能够迎来了郑工的热情招待。看似年长我十余岁的郑工,犹如邻家大哥般亲切友好,畅谈古董风物时双眼放光,神采奕奕。幸哉,幸会。

一介布衣书生默默吟诵起了刘禹锡《陋室铭》诗文片段,应时应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置身老屋旁听多时,得知“芦墟通”们普遍认同:维持现状——就是对芦墟古镇最好的保护。不搞过度商业开发,不影响老街居民平常小日子!正如郑工5月4日推送《没有准备好的芦墟,来了这么多客人》一文,也隐含此意在内吧。


"

随机访问几位游客,问及为何来芦墟这个不知名的地方。都说,芦墟现在有名的,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有说:常听父母讲起他们那时的江南小镇,就是芦墟这个样子。有说:回到了七八十年代。有说:很清静,没有商业味,让人放松。看来,还是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吸引寻古怀旧的人来到芦墟。


——《没有准备好的芦墟,来了这么多客人》

郑一冰 发表于 分湖旧隐 公众号

"


垂立于洪昌桥正中央,凝望对岸市河之畔的收藏协会不算高大巍峨的粉墙黛瓦平房,我仿佛产生美丽错觉——“芦墟通”们个个貌似游泳池旁高架座椅上的猛男救生员——随时待命——抢救芦墟古镇一砖一瓦。

当日下午,郑工热情充当免费专属导游,引领我走街串巷,“身”入黄宅、张账房等小巷深处不易发现的古宅。一路上左右逢源,招呼不断,全是熟人,郑工还不忘询问一些商家的销售动态。热心肠,真汉子。

回到芦墟收藏协会,小坐半时辰。接着,许佳明站长带领我全方位参观陆宅(黎里镇文体站),热切讲解汾湖地区文保实况以及详尽的文保知识,真心令人感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新华日报》2023年5月5日刊登知名作家叶凉初的新闻稿件《吴江“江南文化新空间”吸引75万游客“打卡”》: “这个‘五一’,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芦墟古镇也迎来一拨拨外地游客,他们来这里寻找和享受老时光,慢时光,好时光。”从不显山露水的芦墟偶尔闹猛了一阵子,游客难得领略一回江南古镇的意境之美。的确如此——老街几乎没浓烈商业气息,好像一碗阳春面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就连仅有的几爿饮食店名毫不洋气,略显土气,却很接地气,不像刻意借用外文或半中半洋命名,不伦不类、不中不洋。譬如:阿四、大块头、百姓、阿六,杨阿姨,等等,都是老百姓口语,很亲切,有亲和力。综观整个街区店铺,一半开门迎客,生意不咸不淡;一半关门谢客,寓意蓄势待发;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分湖公园、分湖书场、分湖书院、“雨林文化”却颇具文艺韵味。游览古镇一整天,一半时间在步行,一半时间在骑行。美好的时光总是觉得短暂。周游芦墟,一直漫步到下午四时,足足六小时,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重要的话须要说三遍吗?——人人实现“出入自由”,进镇不需购票,没有古保委,也没售票处;没有古镇地形图,也没高举小旗的旅游团队,更没有高分贝的喇叭吆喝噪音。节假日的张灯结彩等常见的所谓仪式感,也省略了;没有华丽醒目的彩妆,只有朴实无华的素颜。


芦墟街角


芦墟老街以东的浦南路,南北走向,应该是新镇的交通主干道,店铺鳞次栉比,好一片经济繁荣景象。浦南路是双面绣的主轴,一体双翼。闹中取静的原生态福地仅留存惟一的一条芦墟老街。有情趣的是,我在泰丰路下车,询问去老街的方向时,一位长者边戏言边指示:“芦墟老街没有,破街倒有一条,喏——”我微笑着感谢他,因为拆字先生目的地正是——“石皮”街!江南水乡“石皮街”“石皮巷”或“石皮弄”比比皆是,查重率极高。


芦墟人物

四围春水一芦墟,人杰地灵寿星多。据悉,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张胜男,长期关注古镇发展,2023年春暖花开时节,特地莅临芦墟古镇调研,充实课题“古镇保护与原住居民幸福感提升”。提及张教授,笔者突然联想到另外两位本家德高望重老先生,芦墟俩长辈。张明观先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长篇小说《高高的银杏树》,后来专注南社和柳亚子研究,出版过《柳亚子传》等多部专著。吴江区十大文史专家之一张舫澜先生,住在西栅古建筑群内的“清河书屋”,是汾湖诗社社长、“分湖吟诵”非遗传承人、江南史志资深专家,家藏珍本古籍不计其数。他更是著名吴歌《五姑娘》的主要搜集整理者,了如指掌国家级非遗芦墟山歌的历史和现况。还有,知名书画家许建华(眠桥),资深编辑沈荣庆(阿庆),痴迷芦墟民间文学的金云林,上海青浦教改实验重大课题主持人顾泠沅,从芦墟中学走向世界文坛的荆歌……

张舫澜(后排右一)采录陆阿妹(后排右三)的长篇吴歌《五姑娘》

《芦墟镇志》中关于吴歌《五姑娘》的介绍


芦墟古镇,可谓自古名人辈出。有史料记载——自1133年南宋设分湖巡检司至今,芦墟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变迁。老街本身就是一部经典教科书或地方志,字里行间涂满了芦墟历史。比如,来秀里,在分湖西北滩,晚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寓居此地,自称天随子、甫里先生。南宋时,陆氏后裔陆大猷官至儒学提举。相传南宋末年,抗元名臣陆秀夫到此寻访陆天随遗址。故当地人称此桥为来秀桥,村名为来秀里。



芦墟速写


2020年,我曾环游黎里古镇一整天,速写游记《黎里古镇:静·净·敬》,原载于“吴江通”微信公众号,接着被转载于“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并插入了播音员的音频。姊妹古镇芦墟同样颇具“静·净·敬”的特征。如果非要指出芦墟明显有别于他镇的个性特点,那么或许有至少以下三处景点别具一格。

一、骑跨街楼,首屈一指。芦墟古街一大特色名片,是跨街楼布及整条街。以其独特的构造,积淀悠久的历史故事,成为史料活样本。郑一冰先生考证,跨街楼在芦墟尚存16座,均保存尚好,结构完整,是芦墟古镇瑰宝。2014年,计6片区的跨街楼,总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普遍以姓氏或地址作为跨街楼的前缀。如数家珍为:姜家、黄家、轿子湾、混堂弄内黄家、许氏、西栅、洪昌桥头、袁家浜、杭氏、沈家铜墙湾、高家、司浜、沈氏、沈裕昌、新建里、袁家牛舌头湾跨街楼。“芦墟人的这份傲骄应该来自于这些保存完好的跨街楼吧?跨街楼,当是芦墟的一枚徽章!”(金玉芳语)


芦墟跨街楼

芦墟跨街楼

芦墟跨街楼


二、古旧宅院,深藏不露。黄宅与“善宝堂”,一座已建140年的老宅,亦称秀才府,苏州市文保单位。城隍庙,原名昭侯祠,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陆宅——民国初期芦墟首富陆映澄宅居,迷你型拙政园,亭台楼榭一应俱全;解放后曾作人民公社办公地;2015年修缮,恢复原宅风貌;有两株巨型老石榴、桂花树。始建于1926年的怀德堂,司浜“张账房”,灵芬馆旧址,宋代汾湖巡检司署办公地……芦墟古镇宛若一处宝藏,期待你我“挖呀挖呀挖”。“芦墟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没指示路标,电子版地图上仅有清河书屋、施泰兴(百年老店)等为数不多的地标,翘首以待智慧游客的自行摸索、探宝揭秘。例如:叶燮(1627~1703),叶绍袁幼子,居分湖西北叶家埭;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二十二年编纂康熙《吴江县志》。袁黄《了凡四训》是一本了不起的教子育人书籍,如今芦墟西中街南袁家浜袁家弄里还住着智者袁了凡的后裔!

三、雕砖门楼,言简意赅。砖雕门楼,是大墙门的标记,彰显门第、族望、人文等家族信息。题额一般四字,内容为吉祥寄语、族望渊源、家族显迹等。郑工的勘查统计转引如下:“积德胜金”陈家门楼;“山谷遗风”黄家门楼;“和气致祥”“长发其祥”陆家门楼;“评月家风”中堂桥许家门楼;“诒厥孙谋”善宝堂门楼;“福禄宜之”司浜张帐房门楼;“颖川族望”袁家浜陈家门楼;“江左流风”留云馆门楼;“派衍姚江”“江左流风”西栅王宅门楼;“勤俭家声”“秀挹分滨”西栅唐家门楼;“棣萼联辉”“吴兴世泽”沈氏跨街楼门楼;“三凤堂”沈家门楼;“毓秀汾滨”曹家弄门楼;济和盛米行张家门楼;“遂卿雅望”西栅史宅门楼。


芦墟雕砖门楼

芦墟雕砖门楼


苏东坡说过:来苏州不玩虎丘,实乃憾事也。我鹦鹉学舌:来芦墟不逛老街,恭喜您等于白来一趟。芦墟古镇一日游,有幸相继得到了许佳明老站长、郑一冰先生的导引与解说,收获满满。不过,并不是一点缺憾也没有。灵芬馆、怀德堂等旧宅因故没饱览到。为什么要十全十美、满载而归呢?留一点遗憾与空间,吸引您再做回头客,不是更好吗?也“许”只是管中窥豹,芦墟的“冰”山一角初现而已,更多景致有待后续深度旅行!





晨曦中,生起煤炉,围煮茶水,鸟语花香,水彩画一幅。

晌午时,艳阳高照,炊烟袅袅,迎来送往,水粉画一张。

暮色里,桨声灯影,倦鸟归巢,共享天伦,水墨画一挂。

先从切身的温饱问题一日三餐开始吧——早点一碗豆浆+油炸桧+大饼,中餐“老百姓茶馆”蛋炒饭+张翰思鲈莼菜蛋汤一羹,晚宴一海碗“大块头多肉馄饨”,再打道回府。暂停,容许我咽下口水,感慨人间唯有美食美景不可辜负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回望古镇,两句古诗映入脑海:“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便是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底色,也是芦墟老街的魅力所在——不小心容易被人遗忘的最后一方江南净土。


芦墟古镇(郑一冰摄制 作者提供)



【鸣谢】

本稿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以下十多位热心文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郑一冰、许佳明、徐欣晔、顾珺、金玉芳、查文荣、陈良、费龙祥、沈荣庆、许剑华,等等,于此一并致谢!





END


◆ 作 者:张金龙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作者、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老街   怀德   苏州市   门楼   江南   山歌   古镇   公众   游客   收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