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雄安到天津的运河 为什么不是天方夜谭?

出品 | 探客纪

支持| 瑶光智库

撰文 | 奎鹏

编辑 | 闻静


共计5300余字,阅读需要10分钟左右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这些天,探客纪推送的文章《把运河修到雄安,到底靠谱不靠谱?》引起较多的关注。

今日头条上参与讨论者众多,不少人纷纷在后台留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能很多人对雄安新区前些年规划修建运河的前因后果并不太了解,所以有些点评可能有失偏颇。

在本文中,咱们先不说目前还看不到轮廓的京安运河,这个能不能实施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就是能够实现也是比较远的规划了。

因此,我们专门来谈谈在现实中更有可能性的津雄运河或者说是保天运河(保定—天津)的津雄段。

从某种程度上讲,津雄运河并不是全新规划和修建运河,而是对既有河道的疏浚、连通和改造。

(白洋淀下游部分河道和干渠,地图来源@天地图)

雄安新区和天津之间,有现成的多条水道,津雄运河的建设就是对这些水道的改造利用,而不是全新去挖一条天津到雄安的运河。

有些人说修建天津到雄安的运河,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概是对这里现有的水道不太熟悉。津雄运河并不是凭空规划出来的。

从水系图上看出,雄安新区可以通过大清河、赵王新河、子牙河、海河、独流减河等河流和天津、及天津港联通,只要这些河流能够得到疏浚,呈现出更加畅通的状态,水运便有了可能,这些就是津雄运河的基础条件。

(大清河下游可以连通的河道及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区位图,底图来源@天地图)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津雄运河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其本质是对现有河道的功能恢复和利用。

此外,进一步疏通雄安到天津入海口的水道、修建津雄运河也是进一步提高雄安新区、及其下游区域防洪能力的重要保证。

雄安新区所在的大清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中部,流域面积4.3万km2,地跨京、津、冀、晋4省(市)。该流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冬季和春季降雨少,但夏季暴雨频繁,对雄安新区和下游区域的洪涝灾害威胁较大。

(现代大清河水系示意图,图①为1970年挖掘的白沟引河,请横屏观看)

白洋淀号称“华北平原之肺”,这里是整个华北平原地势最为低洼之处。白洋淀也是大清河流域中的大型平原洼淀,承接潴泷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及白沟引河洪水,经调蓄后由枣林庄枢纽控制下泄。

历史上白洋淀曾经多次引发洪灾,为了减轻白洋淀及下游的洪灾威胁,解放后我国人工开挖了河北赵王新河新的河道,并新建了独流减河这条泄洪排洪河道。

(独流减河,摄影师@邓涛)

为什么取名独流减河?这与当地的独流镇密切相关。

独流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独流之得名,源于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北去,宋代时称独流口,后来发展成为独流镇。在这里分洪的人工河道自然就可以叫做独流减河了。

据了解,为了解决洪水的威胁,早在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胤祥就曾建议以天津的独流镇为起点,向东开挖减河泄洪。此后,经历晚清、民国和日伪三个时期,都曾将开挖减河提上日程,或进行了实质性动工,但都没有成功。直到解放后国内太平,独流减河排洪河道才得以成为现实。

经1966至1970年扩建,独流减河全长达68.8公里,河道西起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对岸为独流镇),流经天津市静海区、西青区和滨海新区南部,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上古林村东入渤海。减河上口建有独流减河进洪闸、入海口建有独流减河防潮闸(工农兵闸)。

(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水利部海委海河下游管理局,2018年11月编制)

资料显示,白洋淀汛期的限定汛限水位8.3米,警戒水位9.0米,防洪保证水位10.5米,分洪水位11.5米,有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1.58(地点十方院,1963年8月14日12点)。

当水位逼近汛期限定水位时,就必须要加大下游泄洪力度。赵王新河和独流减河就发挥了很好的泄洪和分洪作用。

尽管赵王新河、独流减河旨在防洪,并不是以航运为目的,但如果对其继续改造,应该可以具备一定的航运能力。

并且清朝末期开挖赵王新河时,这条河道当时是可以航通的。同治十二年,清河道叶伯英负责治理大清河水系,因清河门及大港引河多处淤塞,于是自赵北口十二连桥以西烧香淀起开挖赵王新河,穿连桥,至大港淀东南,顺千里堤壕平地开挖,至苟各庄以下,至温家庄、史各庄,成为保定赴天津的航路,可行大船。

目前,河北省已经深挖、拓宽了赵王新河的一些河段,在通航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

(赵王新河,底图来源@Google maps)

我们再往前追溯历史,天津和白洋淀、乃至到保定的一些水道,也具有一定的航行能力。大清河等部分河流究竟最早什么时候通航的?这恐怕还是一个历史悬案,但详细的历史记载表明,从明清直到近代,这里曾经如同京杭大运河的其它水道一样繁忙。

历史毕竟是历史,现在我们需要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津雄运河的可行性。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修建津雄运河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白洋淀的水源供应不足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前,白洋淀正常年份水位7.8米至8.5米,鲜有干淀记录。

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区面积逐年缩减,其蓄水量以每年60万立方米的速度递减,1983年到1988年白洋淀连续5年低于干淀水位6.5米。2003年秋季和2005年甚至两度干淀。

2006年11月1日8时,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再次降到6.5米以下,白洋淀又一次进入干淀期,陷入“无水可补”的尴尬境地。

(枯水期的白洋淀,图片来源@摄图网)

白洋淀入淀水量包括天然入淀水量、上游水库补水和跨流域调水入淀量。天然入淀水量是白洋淀最为重要的水源,直接决定着白洋淀生态的优劣。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50年来白洋淀入淀水量明显减少。

数据统计显示,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淀水量为18.27亿立方米,80年代下降到1.47亿立方米,仅为50年代的8.0%,2000年以来平均入淀量仅为上世纪50年代的3.56%。

白洋淀上游来水的减少虽然有气候的原因,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1958年后,白洋淀上游修建大中型水库143座,水库的拦蓄进一步削减了白洋淀的入水量,导致失去自然补给水源白洋淀上游的9条河流有8条出现断流。

(白洋淀上游河道,资料图片)

(白洋淀上游的横山岭、口头、王快、西大洋、龙门、安各庄六座大型水库位置示意图,资料图片)

白洋淀上游多为山区,由于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被大幅削弱,这也导致了上游来水的减少。

此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大量泥沙流入白洋淀形成淤积,呈现“浅蝶形”的面貌,淀区水域面积累年缩小,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66平方公里,缩减到2007年的62平方公里。

2006年年底,国家协调河北、山东两省首次启动“引黄济淀”工程,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入淀水量约1亿立方米。

但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蒸发渗漏,加之2007年汛期无强降水,特别是淀区及流域降水偏少,导致白洋淀蓄水量仅剩3000多万立方米,当年下半年白洋淀的大部分区域始终处于干淀状态。

因此,能够彻底恢复白洋淀以前的生态和调蓄功能,是实现白洋淀水源是否丰沛的关键。

根据《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白洋淀淀区正常水位将保持在6.5-7.0米,淀区面积稳定在360平方公里。这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这样的储水量是否就能够支撑津雄运河呢?

(白洋淀的水源供应是否有保障是津雄运河实现航运功能的关键,图片来源@摄图网,请横屏观看)

津雄运河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是否在长时间里拥有充沛的水源是问题的核心。白洋淀这样的水位和库容是否能够为未来的津雄运河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还需要好好研究。

如果要和下游的天津连通,形成完善的水运体系,是不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白洋淀的库容,这也需要探究。毕竟现在的白洋淀面积,已经与其历史上发挥良好航运作用时的面积小了很多。

好的迹象是,根据2021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对外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20世纪80~90年代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最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持续偏多。

(1961~202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速率分布,图源@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请横屏观看)

并且在这种降水量趋势的背景下,近些年我国的气候出现了暖湿带北移的趋势,整个华北平原以及白洋淀的上游山区,也都出现了降水量逐步增加的趋势。这样白洋淀的天然补水有望得到上升。

白洋淀区域补水的这种趋势也有历史根据。古气候研究表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全新世最温暖时期,相当于今天长江以南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向北一直推进到北纬40度。

现在北京的经纬度是: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北京的气候和现在的江南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古白洋淀面积广大,从今雄安新区直到天津,都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然而,长期趋势是长期趋势,在短期内恐怕依旧无法依靠这种趋势解决白洋淀的水源供应问题。

(白洋淀的渔民与鱼鹰,图片来源@摄图网)

南水北调工程中来自长江及汉江的水,以及黄河引水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可其在经济代价方面是否值得需要仔细考量。

雄安新区地处“九河下稍”区域,防洪形势与海河支流大清河防汛体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治理,大清河流域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布局。

(大清河水系排水示意图,资料图片,请横屏观看)

由于白洋淀区域地势低洼,其对洪水的容纳能力依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保障雄安新区的安全,在不断提高雄新区自身应对洪水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疏浚白洋淀下游的通道,使之具备更强的行洪能力。这就让改造白洋淀下游一些河道、提高行洪能力成为必然的选择。

(夕阳下的白洋淀,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搂草打兔子”的俗语,意思是说兔子藏在草丛里,农民搂草时顺手就打了兔子,其比喻顺便、捎带做了某事。既然在雄安新区和天津之间必须要疏浚水运通道,进一步考虑其水运功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提出“研究规划天津港至河北雄安新区的水运新通道”。天津市政总院承接了《雄安新区至天津港水运通道复航方案研究》工作。

目前,项目已顺利通过有关行业专家评审。这就是说,雄安新区至天津港水运通道复航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有人说,雄安新区的未来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主要承担首都北京的疏解任务,不会像其他很多城市一样有巨量的工业物资运输,这样就是建好了津雄运河,也不需要其发挥多大的作用。

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既然雄安要建成一座千年之城,未来也会承载不少的人口,尽管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将其打造成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还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但未来这里肯定会有数百万的人口。

(雄安新区起步区总体空间格局规划示意图,图片来源@《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

任何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社会系统。

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是一座城市呢?

雄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需要大量的外来物资,也会有大量的物资运输到全国其他地方甚至是国外。既然这里有现成的水道,水运在成本上又占有优势?为何不予以考虑呢?

当然,就雄安和天津之间的河道或者是未来的津雄运河而言,行洪依旧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才是考虑航运需要。

(大清河流域蓄滞洪区位置分布图,资料图片)

目前河北方面对其航运能力的恢复依旧比较谨慎,尽管提出了全面恢复河北区域大运河水系的目标,白洋淀及其下游河道作为大运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包括在内,但河北省到2025年的目标是恢复一些适宜河段的旅游通航,并没有提出通航的过高目标。

不过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一些年内,雄安和天津之间能够通航的河段会越来越多,货运航线也会不断延伸。

(运河的最大价值是通过货运航线实现的,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实在天津和雄安之间,没有名山大川的依托,如果发展旅游通航很有一些鸡肋,除了短途的游玩,估计很少有人会选择长时间、长距离的内河航行旅游。

所以未来津雄运河除了行洪,在航运要发挥作用,只能是走货运的路子。这就要求更深与更宽的航道,除了赵王新河之外,据了解独流减河发展航运也需要挖深航道才行。

(独流减河发展航运必须深挖航道,摄影师@邓涛)

此外,天津与雄安之间现有河道上的众多桥梁、拦河坝,都对航道的开拓造成了障碍,对其改造或者重建都是不小的开销。

因为地势及历史上的先例,修建津雄运河肯定不是天方夜谈,其在工程上也是站得住的,现在所要考虑的是修建改造的代价究竟有多大?是不是非修不可?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关注,天津的海河本来是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的,但是从上个世纪中期以后,因为上游拦坝蓄水切断航道等一些原因,航运也一直呈现出式微的状态,如果规划建设津雄运河,海河的航运条件也得改造。

在独流减河方向,由于有防潮船闸的阻隔,河道并没有直接与天津港的海洋联通,其上游的进洪闸也是航运的障碍,这将来就是通航了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该如何解决呢?


参考文献:

1.张伟杰.大清河水利工程变迁及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23-07-04].

2.徐建平,王文林. 关于大清河(雄安至天津段)运河建设的思考[J]. 河北水利,2022(5):12-13,15.

3.方旭辉.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23-07-04].

4.王守春.孕育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自然环境.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1日11版

5.张晓娇,焦裕飞,刘佳,李旺林,李传哲.基于DEM的大清河子流域划分方法[J].人民黄河,2020(6).


-END-

本文为原创,申请转载在后台留言。封面图片来源于摄图网,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识别具体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天津   白洋淀   运河   海河   新河   清河   天方夜谭   河北   水位   河道   水运   航运   水源   流域   下游   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