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3鞠躬,拜登分裂美欧,俄颜面扫地,绍伊古被“流放”?

耶伦3次鞠躬,让美国人破防了

从7月6日起,美国财长耶伦开始其访华之旅。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我们绝对欢迎耶伦来华进行沟通,但欣纯注意到,美方的很多人就不是这样想了。

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当地时间7月8日,美国一些前官员指责耶伦在访华期间犯下了一系列“外交失礼”——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时,她至少三次对后者微微欠身“鞠躬”,却没有得到响应,批评者将这项“礼节错误”称之为“美国软弱的表现”。
曾担任小布什政府白宫高级职员的布拉德利·布莱克曼表示,美国官员“过去不曾、未来也永远不会”低头,但这个场景看起来她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这正是“中国人喜欢的景象”。

好吧,我们首先承认,堂堂美国财长在多次恳求后终于获准来中国一趟,在面见中国官员时欠身“鞠躬”,而且还是三次,这在受够了美方欺压的中国人看来,确实是“中国人喜欢的景象”。

但,这能被称之为“美国软弱的表现”吗?我认为,软不软弱,还是要看会谈的具体成果。那么这次耶伦达成了哪些成果?

《纽约时报》在10日发表的一篇报道的标题最为恰当——《中美依旧敌对,但已经开始对话》

是的,虽然大家都说,耶伦此行是要对之前布林肯访华时做下的种种缓和关系的承诺进行实践,但现在大家都发现,这一趟其实依旧是布林肯式的泛泛而谈——双方没有达成什么书面协议,甚至没有给出像样的具体口头承诺。在许多议题上都是泛泛而谈,形式远大于实质。

所以对于亟需中方在金融领域伸出援手的耶伦而言,这趟访问属于是空手而归,但要说这就是“美国的软弱”?抱歉,所谓“软弱”,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不应该是美方向中方单方面做出让步才叫“软弱”吗?现在大家至多算是打个平手,这些美国人,哪来耶伦是在向中国“示弱”的幻觉?

我认为,单就鞠躬事件本身而言,这其实更多是耶伦个人习惯与西方人对东方礼节的奇妙理解混合而成的特殊现象

在美国人,特别是很多民主党高层看来,“鞠躬”是东方的“最高礼节”,因此在与东方文明进行表达“友好”之意的交往时,自己主动鞠一个躬,是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方面的最典型案例,就是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日本时,对着日本天皇扎扎实实的进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结果被美国媒体骂的那叫一个狗血淋头。

所以如今耶伦再被炮轰,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美国的共和党要想尽一切办法给拜登政府挑刺罢了。而如果连这种小事都要被炮轰,我们只能感叹,现在美国的内部矛盾之尖锐,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拜登援乌集束炸弹,引发盟友内讧

在面对中国时,美国的保守阵营批评拜登政府“软弱”,但在面对俄乌战争时,拜登政府倒是异常硬气,只不过这种硬气,又得罪了其盟友。

当地时间7月7日,拜登政府对外宣布对乌提供新一轮军援,其中就包含了“集束弹药”这种特殊弹种。

但消息一出,习惯于跟着美国军援走的美国盟友,这一次却对此明确表示了反对。比如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就在7日表示,德国作为《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反对美方这种做法;

英国首相苏纳克也对记者谨慎回应称,英国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国,“不鼓励”使用和生产该类武器。

美国的盟友为何反对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

这是因为,所谓集束弹药,是将大量小型炸弹集合成一般炮弹或航空炸弹的型态,因此也叫“子母炸弹”。

相对一般的使用单一战斗部的弹药而言,这种集束弹药具有可以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优势,因此非常适合用来打击大范围内的多个目标。但反过来,这种拥有多个战斗部的弹药,其“哑弹率”也比单一战斗部的弹药高出很多,在一些局部冲突中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0%。

再加上子弹体积过小,落地后很难被发现,这就意味着,这些未爆子弹长期遗留在土地中,可能在数十年后都将继续造成人员伤亡,是一种对平民很不人道的武器。

因此早在2008年,由挪威率先发起,全球超一百个国家共同签署《集束弹药公约》,禁止在战争中使用该武器。

既然如此,美国为何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违反人道主义”的骂名,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

这是因为,眼下距离乌克兰发动大反攻已经过去超一个月的时间,但面对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的俄军,乌军的进展显然远不如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面对乌克兰越发不利,美国那边当然是愈发着急上火,就算是集束弹药也要搬出来使使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黑色幽默的原因——无论是美国、乌克兰还是俄罗斯,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三个参与方,都不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国。

而诸多证据表明,无论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早就在这场战争中多次使用集束弹药,美国现在向乌克兰提供,至多算是补充乌克兰的相关库存。

但美国盟友对美国这一决定的不满,真就可以用如此简单的理由去反驳吗?在7月9日的报道中,英国广播公司(BBC)就指出了其中真正的问题所在:

拜登政府这个极具争议性的决定已让其盟友纷纷与其保持距离,“某种程度上存在打破北约内部和谐的风险”。

换句话说就是,乌克兰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压根就不是问题,美国因此与其盟友在俄乌战争问题上的渐行渐远才是。

而这种“交易”是否划算,确实是需要拜登政府慎重考虑的。

乌克兰承认袭击克里米亚大桥,故意挑衅俄罗斯

既然说到俄乌战争,欣纯就说说在8日发生的一起最新相关新闻——乌克兰方面终于首次官方承认,去年俄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一事,正是乌军所为。

在2014年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后,俄国政府倾尽全力,于2018年建成一条连接克里米亚半岛与俄罗斯塔曼半岛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极大提升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能力。

既然如此,在2022年俄乌战争正式打响后该桥自然被乌方视为必须击毁的俄方头号基础战略设施,并在当年10月5日成功得手。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袭击得手后,乌克兰政府并未承认这是自己所为。直到现在,当地时间7月8日,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安娜·马里亚尔才公开承认,乌克兰政府对大桥被炸一事负责。

乌克兰政府当时为何不愿承认?这是因为,克里米亚大桥直接事关俄方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能力,一旦该桥被炸,俄方的反应绝对是歇斯底里的,这一点从大桥被炸后,俄方对基辅等乌克兰大城市的报复性狂轰滥炸就足以看出。

除此之外,俄方还将这次攻击定性为“恐怖袭击”,可以想见,这时候乌克兰方面主动承认,不仅会遭到俄方更加猛烈的报复,更会在国际舆论上陷于被动,令当时还在为是否大规模军援乌克兰犹豫的美西方更不敢提供援助。

那为何现在又主动承认了?欣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舆论环境,与一年之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自今年6月以来的乌军大反攻并不顺利,由此已经引发美西方与乌克兰内部对战争前景的广泛不安。而7月8日正是俄乌战争爆发第500天,这时候承认去年的大桥袭击事件是自己所为,一能振奋人心,二能转移视线,三更能暗示将会进行类似的袭击行动,分散俄方高层对前线的关注,提高普京的血压。

也就是说,这就是乌方发起的,令俄方颜面扫地的舆论战。

泽连斯基从土耳其带走战俘,让普京脸上无光

在8日这天,类似的事情可不止这一起:

在当天,刚刚结束对土耳其访问的泽连斯基亲自宣布,在与土方协商后,在土耳其避难的在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五位“英雄指挥官”已经跟随自己重返乌克兰。

乌克兰人从中立国带走自己人,为何被称作令俄国颜面扫地?

其一,这批乌军指挥官,正是被俄方定性为“纳粹组织”的亚速营指挥官,而消灭这些纳粹组织,正是俄方宣称的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结果现在俄方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乌方把这些人救走,俄国人的脸还往哪搁?

其二,这批俘虏是俄方在去年9月放到土耳其那边的,当时还跟土耳其方面签署协议,要到战争结束后才能“放虎归山”。

俄方敢这么心大,是因为土耳其在这场战争中已经算是俄罗斯的半个盟友了。结果现在泽连斯基亲自来土耳其一趟,土方马上就放人,摆出一副不管是敌人还是盟友,都没人把俄罗斯的话当回事的样子,俄国人这一次,是真的丢人丢大发了。

当然调侃归调侃,这件事背后真正的危险是,就算是土耳其这种半个盟友,也已经打算向乌克兰方面示好,准备离开俄罗斯这艘四处漏水的大船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俄方对此气个半死,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更是怒斥土耳其人违反协议,但在指责完后,佩斯科夫本人也不得不给土耳其人找台阶下:

由于乌军现在每天都在面临失败,北约方面必然要加大对乌援助力度。这种情况下,土耳其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必须以这种方式向北约表示团结,对于这点,我们很清楚。

但在乌方对自己连打“两耳光”后,俄方就只能进行如此软弱的嘴炮回击,我认为,俄方再不强硬起来,今后的日子,反而会比乌方更加难过。

绍伊古“流放”西伯利亚?普京是何考虑

至于俄方为何会如此软弱,这是因为,对于眼下的克里姆林宫而言,他们内部的乱子,才是真正需要全力重视的。

据凤凰卫视在7月9日所披露的消息称,有匿名消息传出,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库茹盖托维奇·绍伊古,将被调任副总理,离开莫斯科,主管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

绍伊古出生于1955年,苏联时代长期在建筑行业工作,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也仅为预备役上尉军衔。但因为在“819”事件中支持叶利钦有功,于1993年被直接提拔为少将;

之后在2000年的俄罗斯大选中,绍伊古又站队支持普京,成功后晋升大将,并从2012年担任俄国防部长至今。

很显然,绍伊古就是叶利钦为普京培养的一位非圣彼得堡出身的心腹骨干,并且也确实得到了普京的认可。也正因为如此,绍伊古现在居然被传闻说要被普京“撸下来”,直接踢到西伯利亚“流放”,这种新闻,确实非同小可。

那么绍伊古到底哪里得罪普京了?我认为,主要在于两点:

其一,发动俄乌战争是普京的独断专行,但现在,开始出现长期化、泥潭化趋势的俄乌战争显然需要一位来自高层的替罪羊。而绍伊古本就不是职业军人出身,还是没有真正战争指挥权的国防部长,这时候出来替普京和俄罗斯国防部背锅,再合适不过;

其二,上个月的瓦格纳“624”未遂兵变,具体矛头就是指向绍伊古。虽然欣纯并不认为普京会为了安抚造反的普里戈任而牺牲自己的心腹,但无论如何,俄国防部这些“军头”们的独断专行确实是逼反瓦格纳的一大主因。在处理完普里戈任后,以这种方式“小小的警告”一下俄国防部这些“军头”,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这种方式处理绍伊古,其实也有隐患:

其一,俄乌战争还在进行中,虽然绍伊古并不负责具体指挥作战,但却是为俄军筹措装备、整顿兵员的第一负责人,这种时候临阵换将,完全是嫌俄军的战备动员工作还不够乱;

其二,在整完瓦格纳后转头就整在叛乱中支持自己的俄国防部,普京如此绝情的操作,只会让俄国防部这群军事官僚心寒,增大普京与俄军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忙于自保的俄军高层只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一味听从普京的指挥,凡事都要请示普京,让俄军变得更加僵硬呆板,加速战争走向失败;要么就是恶从胆边生,效仿普里戈任也造反一次试试。

总而言之,虽然“流放”绍伊古一事只是流言,但能出现这种流言,已经足以证明,自瓦格纳“624”未遂兵变后,俄国高层的内部矛盾已经积累到非常危险的地步。

而普京在做出相关决策时,若不想让俄国从内部垮塌,务必需要三思再三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克里米亚   瓦格纳   克里米亚半岛   俄国   乌克兰   土耳其   颜面扫地   俄军   俄罗斯   弹药   盟友   美国   大桥   软弱   战争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