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2023年,中国楼市,几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转变,是什么?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39篇原创文章


2023年正式进入下半年,中国的楼市经历了春节假期以后的脉冲式小阳春以后,就一直没有明显的反弹和起色,而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延续到了下来。

目前来看,北上深广的楼市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松动迹象,诸如贷款利率。

信贷政策是最容易刺激短期市场的。但是市场似乎也没那么大(起码没有预期大),最具代表性的深圳楼市虽然成交量有所回升,但是价格还是没有什么起色,市场整体热情也并不高。

北上深广都这样,其他城市更不容乐观。

而在东北,很多城市的住宅库存去化周期都要100多个月,这就包括哈尔滨,在2021年人口降至了1000万以内,人口流失严重,住房的需求支撑严重不足。

当然,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中国基数庞大的很多中小规模城市,不分东西南北,实际情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当然,压力和现实之下,还有人在鼓吹“赶紧放大招,让楼市来一波”。

还想一涨解千愁?至少,寄希望国家再拉一波行情,让自己不是博傻游戏的最后一棒?

说实话,稍微理性并且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现实,也不太可能。

房地产对于上下游50多个产业的影响当然剧烈,对经济的影响当然大,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当然重要。

但是无论从中国国家的经济结构情况出发,还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当下中国所面对的挑战和压力现实情况去看,拉动房地产经济和刺激楼市,对于中国国家而言,早已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2023年的当下与2008、2015的救市环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决策者们知道,此时把泡泡吹更大,破裂的时候只会更加惨烈

与其等到那一天,不如现在忍受阵痛。

当看清或者认可这个形势之后,未来的楼市会有什么样的剧本和走向可能呢?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宏观大词,更不会设置什么理解门槛,将从现实出发,对当下中国楼市几个至关重要,涉及本质和性质的关键转变进行梳理和解读,并基于对关键转变的认知,尊重规律,讲究因果,对接下来中国楼市和房地产经济的几个后续可能走向,进行专题深入的讨论和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1

第一个和市场关联紧密的性质转变:中国楼市的环境背景,不一样了?


其实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很多城市的楼市政策可谓是暖风徐徐,持续不断,接连加码的一个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群体,以及长期依附于楼市套利的自媒体和中介群体,顺应政策利好风向,用各种看空的论调,不断引导对于还抱着炒房套利,轻松躺赚心态的群体和资金,进入楼市。

经济学家群体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在中国已经从一个尊称,权威符号,变成了一个含有贬义色彩的普通称谓了,天天分析的头头是道,张嘴就是各种宏观大词,结果不是不接地气被嘲讽,就是净搞些不务正业的生意……

主要还是一众楼市大V,炒房KOL,还有中介群体,不遗余力,以身作则,孜孜不倦的持续吸引大量的群体和资金,进入楼市,买房等涨。

从2020年疫情全球爆发算起,已经3年过去了,结果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别说什么重庆,武汉,珠海,西安,郑州……这些热门炒作的新一线和网红城市了,就在连一线的深圳,上海,广州,绝大多数这一轮进场想要抄底的玩家和资金,基本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被套住,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还要承受房价持续下行所带来的压力,面对楼市流动性不足,带来的煎熬和考验。

是不是人间真实?有些东西,现实教做人,嘴硬没啥用。

所以,2023年不及预期的小阳春以后,关于救市的呼声四起,就很好理解了吧?

被套,投机失误,要懂得总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并不复杂:中国楼市的市场属性,在多重因素和国家意志的综合作用之下,已经发生了性质改变。

过去20年,伴随着城镇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信用扩张,中国的楼市,是一个符合所有特征和定义的“红利增量市场”。

房子,成为了银行信用扩张最核心的抵押物,扮演了信用扩张工具的关键角色;

房地产行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为地方政府消化债务,撬动资金杠杆的支点。

所以,在这样的红利增量市场里面,房价一路水涨船高,赚钱效应一骑绝尘,这个过程,即使有很多人有情绪,但是没有办法否认。

但是其实从2016年那一轮货币化棚改,并且延续了差不多3年时间的市场消化过程以后,中国楼市的市场属性,就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转变。

只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这样的转变,所对应的市场信号,发生了延迟,受到了稀释: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国家统筹,对于楼市的变化和关注,自然就少了很多。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2019年,中国全国的楼市,已经从红利市场的性质,转变成为了一个真实供需主导的消费市场。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观察者,以及一个真正的地产人,必须承认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的情况。

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人口不断流入,需求支撑是比较强的。

但是,也要看到,城市也是一直在扩大,房子也是不断往城市边缘地带建设。

未来5-10年,除了极个别的城市,住房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多数都是能实现供求平衡的。

一个供需平衡的市场里面,流通的都是商品属性的房子,而借助供需挤压炒作的空间就没有了。

另一方面,因为外围和产业维度的因素,央行的钱,也不再往楼市里面无序释放。

两相叠加,绝大多数城市的楼市,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转变成为了消费市场。

实际上,想在消费市场上赚到钱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看似机会大多时候都是陷阱。

一个成熟,稳定的消费市场,是没有什么超额收益想象力的。

市场的性质都变了,还保留以前的思路和玩法,被套被坑,不是很正常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懂的一个过程信号:中国这一轮经济转型,到底是什么?


2023年进入下半年,经济环境和各个行业,都很期待,因为对于接下来的国内经济规划来说,7月份这一个月必然是政策发布的密集窗口期。

然后7月第一周,国家就召开了高级别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提到会「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这样的提法比预想中的要弱,明示了未来出台的政策不可能是大水漫灌型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更重要的是,国家在会议上的一个提法很重要:把握转型的「窗口期」。

那么,这一轮中国的经济转型,到底是什么?

是科技突破?是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还是人民币国际化?……

当然,以上都是,但是有一条主线却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了:这一轮中国最大的经济转型不言而喻,就是去地产化了。

7月初这次会议的态度表达,传递了一个很重要,也很清晰的信息:

国家层面对地产去杠杆带来的阵痛还有很大的忍耐力。

在巨大的难度和复杂的挑战压力之下下还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自然不太可能会用大的刺激手段来救地产。

在国家层面坚持不松口的情况下,也不要抱太大希望。

地产调整还没完,行业风险出清,以及时间换空间进行优胜劣汰的考验,还没有结束,不管是实体房产,还是金融市场地产板块,很显然,贸然抄底很危险。

顺带说一嘴:2023年国内股市和港股,房地产板块民营上市房企的退市潮和清算案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有时间我也会写个专题文章和大家分享的。

基于中国这一轮经济转型中去地产化的主线认知,实际上接下来的楼市除了稳这个预期以外,其他一切不切实际的想象,都没有什么意思。

国家主线和态度面前,不要造次。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楼市关键转变:投资和自住,开始愈发明显的分道扬镳?


过去三年,在绝大多数普通城市中,楼市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表现:不是比谁赚的多,而是看谁亏的多。

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类似于《××城市,房价回到几年前》这样的标题党内容和文章,实际上不是什么房价下跌的问题,而是一个价格回归价值的表现而已。

买房亏钱这种现象在2019年及以前简直就不敢想象,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人迷之自信的认为国内房价会“只涨不跌”,理由无非就是房价绑定了土地财政、绑定了中国经济等等。

可惜也就几年的光景,就要开始打脸了,房地产行业拐点一到,很多城市的房价就开始调头向下走了。

房价泡沫这个东西其实很有意思,如果有经济增量的持续,源源不断的新增需求支撑,还有明显的行情表现带来的赚钱效应,那么泡沫就可以时间换空间,被夯实。

经济泡沫的本质,就是预期对价格的提前透支。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不要心存幻想,投资房产亏钱的概率会比赚钱的概率大很多。

不否认未来仍然会有一些城市的某些区域的房价会继续上涨,但如何找到这样的优质房产,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行业经验及雄厚的资本。

就像最近这几年,一线城市的某些豪宅仍在上涨,但即便是有这样的判断,也很难有这么雄厚的资金来投资,未来投资房产并且能够赚钱或将是小部分人能够玩的游戏了,全民炒房都能赚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投资和消费开始产生明显的分道扬镳表现,其实是好事,说明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行情和价格开始回归真正的价值主导:有价值的,有增长空间的,归投资,其他的回归消费市场,购买力能支撑就能流通,支撑不了,就看有价无市谁尴尬,谁着急?

这个市场维度的楼市转变,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转变出现,注定会让很多炒作套利的群体和资金,体验到现实的毒打和教育。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后市研判:接下来,中国的楼市,该怎么看?


其实基于以上三个楼市的关键转变梳理,接下来的中国楼市怎么走,已经没有多少悬念,甚至可以说,从因果逻辑的角度去看,没有多少惊喜想象力了。

从行业的整体逻辑上来看,未来的新增居住需求会逐渐萎缩(人口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减缓),但住房供应的绝对数值会继续增加,供大于求将成为普遍现象,房价再想保持上涨趋势就很难了。

价格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国内在推动住房双轨制的动向,也很值得关注,也将大大改善热门城市的住房供应情况,对于抑制房价的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接下来中国楼市的判断,个人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一个观点就是:

中国未来的楼市供需和房价行情,国家的思路其实非常清晰,那就是保持稳定,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在宏观层面创造经济增量来消化和夯实泡沫,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

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和判断,接下来的中国楼市和房价,所面对的是一个消化和夯实阶段。

对于任何市场其实都一样,消化阶段都很难熬,自住需求无所谓,但是投机炒作,利差套利的群体和资金,苦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苦海无边,下了这个海,这次想回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而对于蠢蠢欲动,心存幻想,还想着下场抄底的人而言,说的够不够清楚,警示够不够明显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老百姓,应该如何结合自身情况,看清主线,指导行动?


文章最后,回到实操层面,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和大家聊几点个人独家的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参考就好:

1,经济社会,不同群体的经济活动选择,对应的目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主线和环境,还有趋势是一样的。

一个买房比亏的时代背景下,最适合买房的,是真正的消费群体,自用需求群体。

接下来,在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城市买房,会越来越像买汽车这样的耐用品消费。

2,基于经济转型的主线,穿透底层资产是不动产的一切金融渠道和投资产品,都需要降低预期,提升对减值风险的重视。

3,学会用真正股市理性选股的思路和方法,去看待未来中国房产投资这件事。

城市基本面,地方债情况,支撑房价的人口增量和产业前景……

逻辑就是选股投资以前的公司业务了解,产品研究,业绩分析。

4,中美关系和美联储加息没有真正转折以前,一切试图通过房产投资谋求超额收益的打算和想法,都不要着急。

5,警惕去杠杆,挤泡沫,还有风险出清特征明显的当下阶段,现字当头,要么现房,要么现金。


以上,就是在2023年刚刚进入下半年,结合动向,基于现实,对中国楼市几个至关重要,关联本质的转变,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深入分析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中国   楼市   增量   主线   至关重要   群体   房价   现实   需求   资金   关键   情况   未来   国家   城市   经济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