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被地理位置坑害的五大势力,明明都很强,却极难争天下!

争天下历来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

以古代地理来看,金角是指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但因为普遍意义上的东北和东南开发较晚,直到唐以后,才作为一方势力参与到争霸之中,所以,四个金角确切的应为关中、蜀地、河北和江东。

至于银边则是指荆襄、山东、汉中、山西四边,其中又以山东、汉中的优势最为突出。

草肚皮就不用说了,是指位于中腹的河南之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占据一个好的位置,无异于在争霸中占据了先手,而摊上一个烂地方,则等同于未战先败,即使得意一时,也很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被地理位置坑害的五大势力,明明都很强,却极难争天下!

一、占据中原的李密

古语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实际的意思并不是占有中原就能得天下,只是说称霸天下,中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单论重要性,中原为最。不过中原地形一马平川,太容易成为四战之地,想以此为大本营夺取天下实际是最难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占据中原的瓦岗李密。

隋书评价李密人很牛逼,然“性轻狡”,杨广的评价则是:“视瞻异常,勿令宿卫”,两者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说李密狡诈多智,但人品有问题,不能放在身边。

我们不讨论李密的人品如何,只说当时的瓦岗确实实力雄厚,已经具备角逐天下的能力。

在王世充北上之前,李密就已经打下了隋朝十一个粮仓中的三个,而且是最大的三个:回洛仓、洛口仓和黎阳仓。其中,仅洛口一仓就有窖口三千个,每窖贮粮八千石,也就是两千四百万石粮食,相当于隋朝全年租粟总和。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雄厚的资产。

另外,李密通过三大粮仓召集了不少人马。据载,打下黎阳仓仅十几天,就有20多万人马前来归顺,甚至河北的窦建德和吃人魔王朱粲也都纷纷遣使,向李密表达了归附之意。

而且,多位后来成为凌烟阁功臣的名将也在李密手下,比如与李靖齐名的李勣,“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秦琼,“可当百万军”的程知节,号为“万人敌”的裴行俨,忠心耿耿的王伯当等等。

李密的实力,在当时绝对是一流水平,甚至是NO1。

可惜,李密的地盘位于中腹,四战之地。他如果南下江淮,就会和江都的十万骁果军提前开战,如果西进关中,洛阳的杨侗又不会坐视他攻打长安的杨侑,反之亦然。

既然怎样都是腹背受敌,所以李密最终选择了攻打洛阳,这使得杨广把他当做了最主要的敌人。不但洛阳杨侗的军队,杨广还把江淮精锐交由王世充、关中主力交由庞玉,除了河北幽州、山西太原、陇右的边防军,内地的主力精锐基本都调到了洛阳与李密决战,虽然最后瓦岗获胜,但精兵良马损失殆尽,失去了角逐帝位的机会。

而李渊则在隋军东调,关中空虚的情况下,乘隙攻入长安。他能够仅在起兵一年后就称帝,最终灭隋建唐,李密绝对“居功至伟”!

可惜了李密一生戎马,终为李唐做了嫁衣。诗人徐钧叹道:“何事昏迷还至此,只因天欲启唐基。”真是天佑大唐啊!

二、据蜀称帝的公孙述

蜀地虽然是金角之一,却是最不容易得天下的一个,历史上四角之中的关中、河北、江东都有政权一统天下,唯独蜀地没有。

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却没能有所进取;后被刘备取代,建立蜀汉政权,然而却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在他们之后还有王建、孟知祥之流占据四川,然而无一例外,都没能走出这片土地染指中原,个中缘由,说来也比较简单——封闭和不思进取。

诸葛亮曾对这片土地有如此评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然而正是由于四塞之地,造就了封闭的环境,益州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击都要翻越重重阻碍,古代行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消耗,所以历来割据蜀地的势力都很难向外发展。这就是地形的限制。

而蜀地物产的富饶,安逸的环境,又造成了蜀人不思进取的心态,割据蜀地的军阀一旦提出争霸中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内部的反对。当年的诸葛亮算是整合蜀地比较好的,但他的北伐也不得蜀人之心,当地土著益州集团就是反对最激烈的,只是碍于诸葛亮的权威,没有造成大的叛乱罢了。

所以,新莽末年,据蜀称帝的公孙述欲北上逐鹿,遇到的麻烦就可想而知了。

据载,公孙述是个官场天才,仅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天水郡清水县的县令,并将此地治理的富足安宁。郡守由此赏识,令其管摄五县,他照样又将这五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无奸无盗,夜不闭户,一郡为之惊诧。

王莽篡汉后,公孙述又升任蜀郡太守,到任未久,蜀郡安乐,百姓称美,士民仰慕,称其有宰相之才。

如果一切顺利,相信公孙述这个官场天才一定能够当上丞相宰辅,成为一代名臣。但很可惜,王莽改革失败,天下大乱,于是公孙述“纠众万人”,自封益州牧,割据巴蜀。

当是时,王莽派大军征伐,公孙述连败更始大将李宝、张忠等,威震西南,遂称雄一方。

更始三年,王莽不仅未能稳定天下局势,反被赤眉军一路反攻自顾不暇,公孙述觉得机会来了,于四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同年六月,刘秀也在河北称帝,并分兵四出,西窥关中,南窥洛阳。

公孙述见此,也不甘于自守,于是在刘秀与赤眉争夺关中的同时向北拿下汉中,又向东拿下江州、据楚关,进窥荆州。

当时的公孙述可谓是兵强马壮,雄心勃勃,气吞万里如虎,而他确实也有这样的本钱。由于中原战乱,部分关中与荆州地方势力(延岑、田戎等)竞相投入公孙述麾下。同时大量难民也涌入巴蜀,至建武四年公孙述已聚有各路反汉武装数十万人,并囤积了大量粮草,甚至还打造了一支拥有十层楼船的超级水军,这在当时,简直就是航空母舰般的恐怖存在。

另外,相对于中原饥荒遍地、流民四起,益州之地基本未受战乱波及,加之物阜民丰,土壤膏腴,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公孙述完全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而且,当时的刘秀正被关东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折腾的半死,汉军南征北战,常常几个战线同时开打,刘秀焦头烂额。

可以说,坐拥数十万雄兵与强大后勤补给的公孙述,其实力不仅超过了前代的汉王刘邦,也超过了后世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只要抓住时机,配以完善的战略,就算无法打败刘秀,至少也可攻占关中两分天下有其二。

但他却忽视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蜀人的心态。

前面说到,蜀人与世无争,而且排外情绪严重。公孙述在蜀地十年,建立起了足够的威望,但是当他大量招揽外地势力,打算组建北军屯士和山东客兵时,却遭到了蜀人的一致反对,尽管后来他利用南阳和三辅的流民组建的东州兵,连杀蜀地豪强,强力压制反对声音,但也使得“士民皆怨”,叛乱此起彼伏。

所以,当刘秀忙于在东方平乱之时,公孙述并没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只拿出了数万蜀军由栈道出汉中,进占陈仓,欲学韩信打刘秀一个重蹈章邯覆辙。

但是,公孙述错了,因为他碰到的不是章邯,而是冯异。当年韩信能够轻松打败章邯,那是因为章邯降楚已失三秦民心,非战之罪。而今冯异在三秦广施恩信,百姓归心,人皆号之“咸阳王”。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汉军一战大破蜀军,蜀将李育逃回汉中。

本来公孙述就因为蜀民的反对,北伐之心不坚,现在又认识到了汉军的实力,自然锐气与时机尽失,从此拥地自固,坐以待毙。

至建武六年,刘秀已基本平定了关东与三辅,天下十三州占了十一州,蜀地北上的时机已经完全丧失。

虽然益州险固,公孙述又坚持了七年,但他只知凭险自守,消极防御,终致坐陷孤危之境,让人扼腕。

或许,他的这个前车之鉴也是后来诸葛亮不断北伐的原因之一吧。

三、东南半壁的刘裕

众所周知,史上唯一一次由南统北的势力就是朱元璋,而史上最可惜的未统一天下的君主就是宋武帝刘裕。

当时的刘裕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和人和,但唯独缺少地利。

刘裕北伐时,强大的前秦早已崩溃,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也一分为二,一蹶不振,一代雄主拓跋焘刚刚出生,北地可以说满目疮痍,一片荒凉,正是统一的大好时机。

而刘裕本人不仅武力值爆棚,是正史中仅次于项羽的猛将,还是个用兵高手,他一生平定卢循、灭掉南燕、西征巴汉,向后秦讨还隆安失地,可谓战功赫赫,另外他麾下战将如云,比如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傅弘之,毛脩之、朱龄石、蒯恩等都是一时名将。

而且,自316年长安失守,愍帝崩逝后,北地百姓已逾百年未见王师,热烈盼望刘裕能够结束八王之乱以来天下分崩离析的局面,救万民于水火。据载,刘裕二次北伐灭亡后秦,攻入长安之时,百姓们是奔走相告,提着酒壶、拿着鸡蛋,涌上街头慰问晋军。

刘裕已经具备了由南统北的两个条件——天时和人和。

然而,刘裕仅入长安不到一个月,就决定班师回建康,史料记载,当晋军南归的消息传出后,关中父老扶老携幼到军门流涕请愿,希望刘裕不要走。他们说:“残民不受大晋教化已有百年,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上国衣冠,人人相贺,却想不到明公会弃我们于不顾。长安十陵是晋室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府第,明公为什么要到别处去呢?”

刘裕虽然有点小感动,但还是不肯改变主意,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大多数人认为,刘裕此举是因为心腹刘穆之突然去世,担心后院起火,所以匆匆南归,其实,这虽然是缘由之一,却非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为什么由南统北如此艰难?原因无怪乎两个,一是北人善骑兵,南人善舟船,骑兵下马可步战,但南人离开船却远远比不上北人的悍勇。二是南方的人口、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

而这两个不利因素都让刘裕赶上了。刘裕北伐的主力都是从南方带来的步兵,其中尤以徐兖流民组成的北府兵为其主要班底。虽然在北伐过程中已经证明了他们的骁勇善战。但是再往北跨过黄河进入华北平原,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北魏骑兵,南方步兵的缺陷就会无限放大,根本不够看。

另外,虽然东晋南北朝时东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但相比中原的富饶还是远远不如。东南真正的崛起是在隋唐。

西晋末年,中原大家士族为躲避战乱,第一次将中原文化和财富带往南方,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又促进了南北两地的交流,这时的南方才稍微摆脱了“南蛮”的称呼。

到了隋朝末年,北方再次大乱,大批工商业、农业者逃亡南方和华北平原一带,才造就了南方经济的第一次大繁荣。至北宋末年,北方成为宋廷与党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峙的前沿,南方的经济地位才首次超过中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

因此,当时的刘裕需要时间建立一支北方军队,尤其是需要有一定规模的骑兵,就如同当年的刘邦以关中骑兵为骨干组建汉军铁骑那样。同时,刘裕也看到了北魏和胡夏等北方政权的强大,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岭南、巴蜀等新得之地,发展经济。

说到底,刘裕北伐未竟全功主要还是因为核心之地为江东的地理位置所致,如果他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再有一支可堪一战的骑兵,相信他不会轻易放弃这难得的统一机会。

四、坐拥荆襄九郡的刘表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景升,用当时的话来说,刘表坐拥荆襄九郡以一州之力比肩曹魏,可谓世之枭雄,刘备煮酒论英雄第三个提到的就是刘表,然而曹操却根本未将他放在眼里。

表面的原因很简单,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因为他虽然坐拥数十万精兵,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却没有争霸天下的志向,一心只想偏霸一隅,曹操说他只是一个“座谈客耳”,不是一个可成就大业之主。

事实上刘表并不是一个庸弱之人。与刘备一样,他也是汉景帝之后,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虽然到了刘表这一代家道中落,但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参加过太学生运动被称为“八俊”之一。

董卓专权的时候,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他上书派刘表继任,但由于当时江南流寇甚盛,各地民兵于当地称霸,袁术又屯兵鲁阳,致使刘表无法上任。

于是,刘表决定独身赴荆州,据载,他至荆州后,单马入宜城,先是争取到了荆州最大的两个家族蔡氏和蒯氏的支持,借助他们的力量收编了荆州的各个割据势力,然后又依靠个人魅力吸引了许多豪杰俊才前来投靠,最后在荆州大施仁政,励精图治,成为荆襄真正的主人。

刘表刚入主荆州时,就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外部局势。他首先与孙坚展开争霸战,随后又与眼红荆州的袁术进行冲突,最后还与张济打了很多年。别人都是越打越弱,他确是越打越强,直到最后的带甲十万,坐拥九郡之地。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个坐而论道的酸腐文人?一个庸弱之主?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甚高,说他“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隋朝的柳庄也称刘表据要地,拥强兵,乃“一时雄杰”。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从190年刘表入荆州到208年去世,他治理荆州十九年,是当时最为安定,也是最为富庶的地区。史载,自董卓之乱以来,九州有八州的名士俊杰逃到荆州,光世家大族就有十万户,诸葛亮和他的叔父诸葛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表对这些家族的安置非常妥当,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刘表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是不可能做到此点的。更何况,要平衡那么多人的利益,没有点手腕,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将刘表视作争霸天下的劲敌呢?原因并不是刘表的性格,而是他所占据的荆州太坑人了。

荆襄之地虽然不像河南那样完全位于中腹,是银边之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四战之地,任何一方想要发展,乃至统一,它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荆州是个战略要地,东西南北都面临强敌,北面有曹操、袁绍,东面有袁术和孙坚,西线又面临着刘璋的威胁,只有南面占据交州的士燮威胁较小,但那里还是有待于开发的蛮荒之地,没有多少价值。

所以刘表很难坐大。

曹操和刘表无疑都看出了此点,所以曹操才未将荆州当做主要对手,刘表才有心将荆州交于刘备。

荆襄九郡确实是个好地方,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但处在乱世却不适合称王争霸,太多人眼馋了。

五、地跨青徐的李正己父子

山东作为争霸天下的银边之一,地理位置貌似并不差,然而却没出现过一位帝王,很多观点认为,山东是孔孟之乡,“忠君思想”严重,导致从军从政的人很多,却很少出现起义的领袖,争霸的枭雄。

对此,小编也非常认可,就算是思想解放的现代,山东的官本位依然非常严重,民间有句谚语叫:“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山东的这种现象,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末的李正己父子。

李正己,高丽人,初为平卢军裨将,继为营州副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正己拥护平卢将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坚守平卢,与叛军血战。但因势单力薄,无法在辽东立足,便与侯希逸率所部渡海到青州,占领了益都城。

后来,李正己以一己之力将安史叛军赶出山东,因功被提升为平卢军兵马使。765年,因李正己“沉毅得众心”,遭侯希逸所忌,被解除军职,军中皆言其非罪,于是逐走侯希逸,立李正己为帅。

唐廷承认既定事实,任命他为淄青节度观察使兼青州刺史。此后,李正己在青州大放光芒,不仅占有了青、淄、齐、登、莱等10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攻其地,得者为己邑”,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而且李正己在青州实行仁政,史称:“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法令齐一,赋税均轻,最称强大。”

此后李正己又收罗安史叛军数万,攻田承嗣,又俘数万,整编入青州军,成为地跨山东、江苏两省,当时实力最强的节度使之一。

然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跟李正己奉李唐为正朔分不开,他驱除安史叛军,平定李灵曜之乱都是打着唐室的旗号,得到了青州百姓的拥护,所以当他自行任命百官、不纳财税,公然对抗朝廷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781年李正己与魏博镇田悦、成德镇李惟岳三镇一起起兵反唐,他亲自屯兵徐州,扼守江淮,然后命儿子李纳留守青州,“征兵以益备”,然而青州百姓听说与唐廷开战,不但不踊跃参军,反而纷纷当了逃兵,一时“青州骚然”,李正己为之忧虑。

不久,李正己猝发重病而亡,李纳封锁消息,自领军政。为了遏制群情涌涌,争取民心,李纳主动向唐廷请旨,承袭父位,然而德宗不许。李纳便率兵攻打宋州,结果兵败城下,退守濮阳。

后来,李纳又与幽州节度史朱滔联合,自称齐王,然而失去民心的结果就是越打越弱,784年李纳自去王号,向唐廷称臣,德宗复其平卢节度使之职,授检校工部尚书,镇守青州。

818年,唐王朝调集了5个藩镇的兵马围攻李纳之子李师道,次年,部将刘悟刺杀李师道,这个以益都为中心,统治山东54年的独立王国宣告结束。

总体来说,李氏虽然统治时间较短,但实力已经达到称王称霸的地步,若非占有的是孔孟之乡,李氏成为安禄山那样的乱世枭雄,甚至争夺天下也未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益州   王莽   关中   公孙   青州   汉中   势力   荆州   中原   洛阳   长安   天下   河北   山东   骑兵   地理位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