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公元1375年,借助回光返照的时机,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临终前留下遗训,这可是他用尽自己的血和泪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相传,刘伯温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子孙不得为官,否则对刘氏家族不利。并且将自己所有的天文、历法、学术、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和手稿交给长子刘涟封存于石室之内,等自己发丧入土后,再全部上交给朱元璋。

为此,还再三叮嘱自己的后代,谁都不许学习这些东西,因为学得越多,越能够料事如神,就越会遭到君主的猜疑,最后跟自己一样,落得这么一个凄惨的下场。

那就意味着刘家就此衰落,两个儿子听后十分惆怅,刘伯温宽慰说,自后刘家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子的预言果真没错,两个儿子没有听他的话,最后的结局都先后惨死,刘家 而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传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然后又过了100多年才续上。

两儿子不听告诫,先后惨死

刘伯温知道,性格温吞、喜爱舞文弄墨的长子刘琏并不适合在官场,于是让刘琏继承家业以安度一生。但是在刘伯温死后,他的长子刘琏不听刘伯温的话,选择继续当官。

后来,胡惟庸之流又开始耍阴招,刘琏不但没能顺利继承爵位,反而被安上罪名,洪武十年,刘琏出为江西参政,竟被胡惟庸抓住小辫子,被迫得坠井而死,年仅31岁。

次子刘璟是个天才,从小熟读经史,喜谈兵,纠韬略,而且论英侃各方面都颇有刘伯温的当年风范。

刘璟第一次上战场时,使用兵法和运筹,使唐胜宗刮目相看,同时也非常看中他的才华,朱元璋得知后感慨:“璟,真伯温之子也。”

于是命人把刘璟召入宫中“燕语如家人”,朱元璋对刘璟的印象非常好,想让他承袭“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说“长兄还有一长子刘廌”。于是刘伯温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廌。

刘璟的正直、不贪图名利,让朱元璋非常满意,先是封他为閤门使,之后又被封为谷王左长史,同时敕权提调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璟不听父亲刘伯温的话也就罢了,但他不该选择了站队。靖难之役爆发,刘璟多次向朝廷提出对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后来李景隆大败,刘璟带病入宫,向建文帝上了万言书,但始终不被采纳,刘璟无奈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了。

不过,刘璟一心忠于朝廷,时刻关心朝廷局势,就等着朝廷能召唤他回去。可惜,直到靖难之役结束,建文帝始终没有召他。

朱棣获胜后,这时有人召唤刘璟了,但召唤刘璟的人,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建文帝,而是朱棣。朱棣派人征召刘璟,但刘璟“称疾不至”。朱棣大怒,派人将刘璟强行“请”到南京。

其实,刘璟和朱棣还有过一段闹不愉快的矛盾。当年朱棣在南京的时候,两人一块下棋,朱棣棋艺不精,,一连输了好几盘,脸上就有些挂不住,提出“卿不少让耶”?刘璟听后,正色说道:可让处自然会让,但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朱棣顿时默然无语!

这一次,老朋友再次见面,刘璟依然不给朱棣面子,朱棣软硬兼施,刘璟也不吃这一套,义正言辞说: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依旧称呼他为“殿下”,还说在殿下百世之后,难得逃得过一“篡”字,朱棣听了更加恼火,刘璟被打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刘伯温的预测果然很准,告诫两儿子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就行了,可惜,两个儿子没读懂,最后都惨遭毒手。不仅没有一个得善终,还因刘家再无人挑大梁者,家道就此衰落。

无人挑起大梁,导致家道就此中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死后,长孙刘廌接受两位父辈教训,决定不再入仕,选择了隐居避世。屡次受到朝廷征用,但都以奉亲守墓为由拒绝。

身为刘伯温的长孙,刘廌虽未能继承其祖的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治学和处事,亦得到后世称道。

刘廌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袭封诚意伯,虽说第二诚意伯刘廌得以袭爵,但刘家无人挑大梁,也受到胡惟庸党羽的伤害。

仅过一年,就因“坐事贬秩归里”,从此过着与民为伍,在家善待母亲,写诗耕地的日子,终老于永乐年间。

留下了十卷《盘古集》,并整理祖父的御书、诏、诰、行状等结集成《翊运录》传世。他在永乐年间死去,爵位承袭再次中断。

刘廌之子本应继承伯爵爵位的,但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未堪起用,干脆不封了。

所以从刘刘廌这一代开始,往下的九代都是过着与民为伍的生活,直到世孙刘瑜出生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九世刘瑜出世,诚意伯爵位再现

到了弘治年间,明孝宗诵读史书,知道有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心中甚是羡慕,迫切想找到刘伯温的后代,于是,下令寻找刘伯温的后代。

所以派人去找刘伯温后代,果然找到了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这正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

刘瑜不仅文才武略,拥有一身不俗的武功,而且精通兵法,不仅如此,刘瑜擅长吟诗作对,真可谓是文武双全,当世奇才。

在明孝宗的重用之下,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大展抱负,做出了一番丰功伟绩。

嘉靖十一年,刘瑜承袭爵位,为第三代“诚意伯”,由此刘家也重振了威风,光耀了门楣。

同时,明世宗念在刘家为明朝作出的贡献,不仅为他彻查被冤枉一案,还为刘伯温重新修理太庙,刘氏家族的荣耀再次重现,伯爵更是一个极高的官职。刘瑜上任以后在工作上面是勤勤恳恳,而刘家的局面也有所扭转。

最后也安享晚年,善终一生。而在刘瑜以后诚意伯都得以继续世袭。不过,自刘瑜入朝参政,逐渐武臣化,从文慢慢转化为武,此时与先代士大夫精神渐行渐远。

不过总的来说,刘伯温除了不听告诫的两个儿子惨死外,他其他子孙后代明朝对他们还算不错,至少没有赶尽杀绝,让刘伯温的子孙后来平安安生活200多年,直至明朝终结。

写到最后

刘基在明朝建国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用三个阶段概括:少年时期即元末,自命不凡,豪情满怀,胸怀大志,有一身本领;青壮年时期,他与朱元璋惺惺相惜,如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般志气相投,即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中老年时期,明朝建立后的阶段,则只剩落寞伤感。

后来病重后,他知道自己倒下之后,家族肯定会陷入到沉沦之中,胡惟庸就会趁机发射永不停歇的明枪暗箭。他刘伯温在的时候,还能进攻抵抗,但子孙段位自然不如他,为了让子孙不遭到胡惟庸的毒手,才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后代才没有完全遭毒手。这也是刘伯温庇荫之下,福泽其后代子孙,幸福贯穿直至明朝终结。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虽然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最后结局很悲惨。

据说是朱元璋暗中指使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在送给刘伯温治病的药中下了毒。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此时他心里早已明白了。


临死之前,叫来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做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

刘伯温缓了口气,又说道:“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皇帝肯定要找,你一定要埋好,若干年后有人会得到它。你们要切记啊!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但是由于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享二十九岁。


二儿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与哥哥一样,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

原本朱棣打算从轻处理这些朱允炆派的大臣,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坚决拒绝再次当官的要求,并且刘璟到处说朱棣是谋权篡位的贼子,朱棣非常生气,立即将刘璟抓了起来,最后被杀悬尸示众。

两个唯一的儿子死了,刘家的传香火的愿望就落在了孙子刘廌的身上。

就这样刘伯温的孙子刘廌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但以后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刘廌对朝廷十分失望,由于刘廌祖上名望很大,有人请他再去朝中做官,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发誓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进入官场了。

后来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回到老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每天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会去父亲、伯伯的坟墓处进行清理,并且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等刘家书籍以传后世。

话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被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当时人人都认为这是盖世的奇遇。而刘伯温能够预料到五世之后的事情,真乃神人也!

至于他的《百战奇谋》这本书,朱元璋费尽心思都没找到,到了崇祯帝时,却意外的被李自成得到了,于是,李自成称帝做了83天的皇帝。

1949年12月26日,刘伯温的第20代裔孙,也是国民党第98军军长刘劲持,在四川元山场山区的一个小高地上当众宣布:98军全体将士即刻起义!

刘劲持出生于1904年,虽然与先祖刘伯温相差了500多年,但刘家后辈依旧有着先祖遗风,刘劲持深受父亲刘敬庵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自幼就发奋读书。

因此,刘劲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建筑工程专业,不过后来因为父亲辞世,加上各种客观原因,刘劲持被迫辍学回家。

随后,刘劲持又在五叔刘凤威将军的影响下转入军界,并于1927年考入国民党第22军军官团,很快又转入黄埔军校学习无线电专业。

不过,刘劲持毕业后并没有走上前线,他一直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以及参谋等工作,抗战胜利后刘劲持才开始发迹。

他先是在1947年被任命为57师师长,后来又在1948年升任98军中将军长,归胡宗南指挥,然而直到此时,他依旧没有真正走上前线征战。

可以说虽然出身于黄埔系,但他从未被真正重视过。不过,这也符合刘劲持的初衷,当时他并不想打仗,一心想等着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23日,刘劲持为了回避战争,主动率部撤往四川元山场山区,12月16日下午,刚刚抵达元山场的刘劲持,就收到了已经起义的上级裴昌会司令的急电,要求刘劲持率部起义。

这封电文正合刘劲持的心意,他立即召开师团长会议,当众宣读了裴昌会司令的电文,并给大家做思想工作,随后他就站到一个小山坡上宣布:

“98军全军将士即刻起义,从此刻起我们就是解放军的一部分,全军所有将士必须严格遵守解放军的各项规定……”

起义成功后,刘劲持下令,全军向升钟寺方向出发。很快,刘劲松就受到了贺龙司令员的亲切接见,贺龙勉励刘劲持:

“革命不分先后,起义军人就是革命军人,你还很年轻,只要认真学习,就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后来,刘劲持充分发挥自身军事教育特长,前往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教员,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

从部队转业后,刘劲持又先后前往山西、浙江等地担任政府参事主任、省政协委员等多个职务,最终于1988年病逝,享年84岁。

刘劲持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晚年时患有重度白内障的他,依旧坚持手持放大镜,给他在我国台湾省的那些老同学、老战友和亲友写信,鼓励他们为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

而且,刘劲持的一生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存款,睡的床是一张木板床,用的桌子裂开大缝后也坚持不更换。

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和祖先,为了援建家乡,他把自己仅有的一颗大金牙捐献了出去,为了支持家乡筹建伯温图书馆,他把台湾省亲友赠给他的300元也悉数捐了出去。

总体来讲,刘劲持不但没有辱没先祖,还一直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地奉献着全部,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爱乡起义将领。

说完了刘伯温的第20代裔孙,我们再说一说刘伯温临终前的遗训,刘伯温在1375年病逝,当时是洪武八年,刘伯温生前为大明朝做出了绝对贡献,是响当当的开国功臣。

相传,刘伯温在临终前告诉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不要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仕为官,否则对整个刘氏家族都非常不利。

为此,刘伯温留下遗训,禁止子孙学习帝王之术,而且还让儿子把他用毕生所学而写的《百战奇谋》,在自己死后埋入坟中。

刘伯温的话相当于宣告了刘氏家族自此会没落,两个儿子听后非常惆怅,不过刘伯温却安慰他们说,刘氏子孙会在九世之后再次兴起。

然而,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都没有听他的话,这也导致两个儿子先后惨死,而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也只传了两代就断了,又过了100多年才续上。

我们先说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他选择继续当官,结果很快就遭到了胡惟庸的攻击陷害,最终没有办法的刘琏只能选择投井自尽,年仅31岁。

次子刘璟并没有吸取哥哥的教训,反而继续当官,刚开始刘璟仕途确实很顺,不过并不是靠他自己的智慧,而是朱元璋认为他是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儿子,这才对他格外照顾,给了他很多机会。

当然了,毕竟是刘伯温的后代,刘璟继承了父亲的文韬武略,因此获得机会的他,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起事,刘璟奉命随军征讨,在征讨过程中,刘璟显现出了极强的运筹帷幄能力,为大军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此感叹说:

“璟,真伯温之子也。”

此后,朱元璋一直重用刘璟,并升任刘璟担任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这也是刘璟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然而,朱允炆继位不久,朱棣就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这时候刘璟奉诏入京,但是他向朱允炆献了16个计策,朱允炆都没听,随后他就打发他到李景隆的军中参与北伐。

可是,无论刘璟给李景隆提什么计策,李景隆都不听,这也导致李景隆被朱棣给打败了。1400年,刘璟带病入京,继续给朱允炆献策,但朱允炆依旧不听,没有办法的刘璟就称病归隐了。

按理说,刘璟此时已经尽了人臣之责,这个归宿也算可以了,但当朱棣称帝后,由于欣赏刘璟的才华,就下诏命刘璟进京当官。

刘璟生性刚直,坚决不进京,这可把朱棣给惹恼了,朱棣专门下旨捉拿刘璟,就这样刘璟被迫入京,可刘璟入京后面对朱棣的软硬兼施,却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拒绝当官。

而且,刘璟在面见朱棣时,不对朱棣称“万岁”,依旧叫朱棣“殿下”,甚至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朱棣,朱棣最怕别人说他是篡位,所以立即把刘璟关入大牢之中,而刘璟也非常有脾气,直接在大牢之中自尽了,时年52岁。

由于刘璟在死前说了如此“忤逆”的话,所以当时很多官员都建议朱棣,把刘璟一家满门抄斩,不过朱棣念他是刘伯温的儿子,并没有这么做。

而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由于长子刘琏在刘伯温死后很快就自尽了,所以就传给了刘伯温的孙子刘廌,不过很快就被削爵了。

而随着刘璟惹怒朱棣,所以在刘廌之后,这个“诚意伯”爵位就没有继续再给刘家后人,也就是说,这个“诚意伯”爵位传了两代就断了,刘家也自此没落。

不过,当时间来到1532年时,刑部侍郎李瑜给当时的嘉靖皇帝上书,说刘伯温为大明王朝开国做了巨大贡献,建议加封刘家后人。

于是,嘉靖皇帝就让刘伯温的八世孙刘瑜,继承了刘伯温当年的“诚意伯”爵位,同时还让刘伯温配享太庙,刘瑜也就成了第三代“诚意伯”。

此后,刘家后人一直继承了“诚意伯”这个爵位,虽然中间曾短暂地被剥夺过,但整体来讲从刘瑜之后就延续了下来,一直到明朝灭亡时,刘孔昭成了末代“诚意伯”。

总体算下来,“诚意伯”这个爵位,从刘伯温开始到刘孔昭结束,一共出现了6代“诚意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由于第三代“诚意伯”刘瑜,是刘伯温的八世孙,所以正应了刘伯温死前的那句话:“刘家九世之后会再兴起”,不过这个兴起,其实根本没激起一点浪花。

而且后人认为,所谓的“刘家九世之后会再兴起”,大概率是刘家后人杜撰的,主要是为了拔高刘伯温的才华能力,同时也为后人出仕找借口。

不过,关于刘伯温临终前,嘱托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这个遗言,后人认为应该是真的,因为凭借刘伯温的才华,看透当时朝廷里的复杂情况应该不是问题。

以上,就是刘伯温后代的生活情况,其实整体来看,刘伯温的后人过得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听他的话,导致了先后自尽,不禁让人惋惜。

其实,刘伯温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我死后,你们别瞎折腾,只要消消停停过日子,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但非得当官的话,想要善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当时刘伯温也得罪了很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临终   长孙   子孙   后代   之子   明朝   爵位   奇谋   长子   伯爵   朝廷   帝王   后人   诚意   儿子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