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遗址考证

原创 俞宗建 《莆田侨乡时报》 2020-08-22 13:09 发表于福建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遗址考证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诗脍炙人口,广为咏颂,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探求史实,笔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和游学地进行实地访问调察,查阅史料,归纳梳理,甄别考证。历时三年撰写《朱熹半亩方塘考》专著,于2018年11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从“实物文献”“方志史书”“朱熹行踪”等10个方面宽思维、多维度地深入探究,得出全新的考证结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即“濯缨池”。“濯缨池”原名“姑青池”,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麓,与唐代人工开挖的国清塘之水相灌注。池上有观书亭,系宋时慈善家黄石姑青人林回年(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所构①。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即“濯缨池”,这个推断是基于诸多史料。下列史料自近现代上至宋代,互为印证。


一、 《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和朱熹游学莆田时间考证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据著名学者、朱子研究专家钱穆和刘述先教授著作考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巳(1161年)春。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第三册,35~36页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此数诗大体均作于绍兴辛巳(1161年)春

刘述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43~44页载:辛巳(1161年)春,朱子作《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诸诗。刘述先在该著作77页又载,朱熹《答许顺之》书(信)十一:“此间穷陋……更有一绝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集》卷三十九,1777页)此书(信)所提及之有名绝句,实作成于辛巳春朱子三十二岁时。”

朱熹来莆时间、地点及所作诸诗。据《朱熹集》《朱子语类》《兴化府莆田县志》《莆田南山广化寺志》和《仙游文雅堂》等文献记载:庚辰(1160年)十一月下旬,朱熹仰慕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来莆游学,曾至黄石水南井埔朱氏族人朱德创办的“群仙书社”参观,在莆田壶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②,款识: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十二月十一日,朱熹为曾在同安任职时的同僚朱元飞在仙游赖店所筑“归乐堂”,作《归乐堂记》[1]4022。

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3177页记载,朱熹在莆田听林光朝、方次云讲道。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讲“曾点言志”后,又当面请教疑问,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曾点》[1]88 :

春服初成(1161年初春)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朱熹另为“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广化寺的“湖山书堂”③作《倡学祠堂题壁》[2]诗:

倡学功高泽且宏,庆流奕叶盛云礽。

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这首诗咏颂“郑氏三兄弟”创办“湖山书堂”“开莆来学”的功劳和贡献。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言“曾点言志”后,收获颇丰,心情愉悦,再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至莆田广化寺东面二十里的黄石谷城山“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④。朱熹以《伐木》[1]88为题赋诗,来表达两人深切情谊。

伐木相将入远山,共听幽鸟语关关。

殷勤若解当时意,此日那容不尽欢?

朱熹感恩林光朝殷勤诠释“曾点言志”,今林光朝再相将入远山(谷城山),那容自己(朱熹)不尽欢?朱熹作《春日》[1]89: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以“海滨洙泗”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朱熹故有“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

绍兴三十一年(1161)暮春三月,朱熹仍在莆田闻道,寄情于诗《春日偶作》[1]89:

闻道西园春色深(暮春三月),急穿芒屩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观书有感二首》[1]90创作时间在《春日偶作》之后,第二首诗首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表明创作时间是春季,推断《观书有感二首》的创作时间是1161年春,与钱穆和刘述先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的考证结论相吻合。


上述史料足以证实:辛巳(1161年)春,朱熹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时,他仍在莆田游学。


二、 朱熹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地理志》云: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唐贞观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宋志》载: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阔五十丈(国清塘至宋时湖面阔约166m)

图1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濯缨亭(观书亭)、木兰溪(源头活水)

图2 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一隅

闽籍历代方志史书诗文记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匾⑤。“濯缨池”之水之所以“清如许”,因为国清塘、濯缨池与上游木兰陂相灌注,有木兰陂南渠源头木兰溪源源不断为国清塘、濯缨池输送活水。见图1(俞瑞英绘图)。图2为莆田黄石国清塘一隅(陈环摄)。

(1) 据清代黄海撰《续莆阳比事》载:“宋濯缨亭故址朱子手书‘天光云影’墨迹犹存。”[3]

(2) 今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所在地七境下庄自然村,尚存一块石额,上有“天光云影”四字,故老相传为朱熹所书。

(3) 据清代学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4]。

(4) 据清代翰林院编修、莆田籍最后一位进士张琴《莆田县志》卷六载:“在国清塘上,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今惟“濯缨亭”三字尚存遗迹。”[5]

(5) 据民国莆田学者宋湖民《南禅室集》[6]载:朱文公(朱熹)曾为定庄(按:“定庄”实为“下庄”)之“濯缨亭”书匾,款识:“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6) 据清代学者,水利专家陈池养《题濯缨亭》[7]诗曰:

群山环绕泽亦潴,钟秀山泽多师儒。

艾轩(林光朝)讲学为莆倡,国清之塘成名区。

人居金山来城山,平湖系揖频往返。

横经蒲弄一席地,论德松隐三岩间。

当时紫阳(朱熹)闻风至,尤爱于渊饶理致。

况复澜回木兰波,更得影倒壶公翠。

扬清激浊留斯亭(濯缨亭),不堕书亭(观书亭)嗟飘零。

我今千载寻古迹,惟觉天高海阔遥峰青。

(7) 据清代诗人刘章天著《慕凤岩诗集》载《濯缨亭古迹》[8]: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尘飞不到。

我来正逢春涨时,夹岸桃花斜数枝。

……

(8) 莆田黄石瑶台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程景明(字补庵)著《补庵诗草》内载有一首七言古诗《松隐岩怀古》:

一岩插天天尺咫,有时倒影塘波里。

艾老(林光朝)当年讲席开,正学复明写奥旨。

紫阳(朱熹)一日此经过,说理精细深叹美。

……

(9) 明代莆籍旅行家林登名甲寅(1614年)九月游城山国清塘,作《濯缨池》,收录其著《莆舆纪胜》[9]: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

上文中“国清塘”(大塘)包含“濯缨池”(小池塘)。

上述史料相互印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时,朱熹在谷城山麓,也就是“濯缨亭”所在地,《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即“濯缨池”。


三、从“濯缨池”到“半亩方塘”


据上文考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观书有感二首》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现“天光云影”。

朱熹以“濯缨池”实景入《观书有感二首》诗作,改“濯缨池为“半亩方塘”入诗,是依诗境和赋诗格律需要:1)“濯缨池”形状为四方形,用“方塘”更具象可感。“濯缨池”的面积约半亩,用“半亩”,直观易懂。2)诗歌诗句上下平仄格律需要。

若首句用“濯缨池”与下一句“天光云影”,“濯缨”(仄平)与“天光”(平平)诗歌平仄不协调。而第一句开头改用“半亩方塘”的“半亩”(仄仄)与第二句开头的“天光”(平平)更和谐、更优美。


四、“半亩方塘”各种考证


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地,众说纷纭,大抵有以下几种说法。福建建阳说,见陈明考《略谈“半亩方塘”与〈观书有感〉诗》(《建阳文史资料》第10辑,1989年版,第91~94页);浙江淳安说,见孙平、孙才《朱熹在淳安事迹考略》(《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20页);福建尤溪说,见陈长根《半亩方塘考辨》(见其2006年9月16日新浪博客);福建五夫说,见黄胜科、李崇英《寻找“半亩方塘”》(《 福建史志》,2010年第2期)。但朱熹在这些地方的游学时间与创作该诗时间都不吻合。


综上推断:朱熹于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春在莆田游学,追随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学名贤方次云,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9篇诗文。《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诗”创作时间是1161年暮春三月,创作地点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上濯缨亭(观书亭),当时朱熹人在该地。“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其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也就是位于宋时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池上有“濯缨亭”


注释:

① 林回年所构(构:构建),见明代林登名撰《莆舆纪胜》卷七,50页。

② 清代朱丝琴手抄《仙游文雅堂》46·礼(《朱氏族谱》专辑,第一篇《族谱序》

款识:光绪拾年(1884年)裔孙朱丝琴谨集,第四篇《群仙书社记》)。

③ 湖山书堂,位于莆田南山广化寺,上古时代,海水浸至山下,潴集成湖,此地故称“南湖”。在莆田文化史上,“郑露三兄弟”在南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堂”。

④ 朱熹在“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朱维幹著《莆田县简志》142页,艾轩(林光朝号)与其徒读书于此。后梅(隐)、竹(隐)二岩俱废,惟“松隐精舍”独存。朱子尝过焉。

⑤ 朱文公书“濯缨亭”和“天光云影”二匾:据清代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第二卷·舆地志·古迹·濯缨亭条目,94页。


参考文献:

[1] 朱熹. 朱熹集[M]. 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 张琴. 莆田南山广化寺志[M]//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06册. 扬州:广陵书社,2011:38.

[3] 黄海. 续莆阳比事:卷六[M]. 何家洪手抄.[S.l:s.n.]:4.

[4] 廖必琦. 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94.

[5] 张琴. 莆田县志:卷六[M]. 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

[6] 宋湖民. 南禅室集[M]. 莆田: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编印,1999:164.

[7] 陈池养. 题濯缨亭[M]//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莆田:长城金紫林氏族谱编修委员会,2006:320.

[8] 刘章天. 慕凤岩诗集[M]. 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80(清光绪六年),福建省图书馆藏.

[9] 林登名. 莆舆纪胜:卷七[M]. 翁炳燊手抄.莆田:莆田市图书馆,1947:50.


来源:莆田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2020年6月)

编辑:吴芹芹

编审:郑育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朱熹   谷城   云影   兴化   木兰   莆田   黄石   书亭   县志   山麓   天光   福建   清代   春日   遗址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