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多例病例!紧急提醒→

暑假期间,很多家庭都有出游计划。在旅行过程中,大家要注意预防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已经出现多例境外输入的登革热病例。病例都有登革热流行区的旅居史。广州疾控部门提醒,在出游的时候,要谨慎选择目的地,如果已经确定要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要做好防蚊措施。

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副主任医师 鲁影:尤其是前往东南亚、非洲、美洲等登革热高发的国家或地区,或者是去国内其他登革热流行区之前,应该主动了解目的地的疫情形势。

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疾控专家表示,很多的虫媒疾病都有潜伏期,潜伏期通常是1周到2周。

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副主任医师 鲁影:由于部分人感染了登革病毒之后,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所以广大的学生家长,如果是从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国家或地区旅行回来,14天内还要继续做好防蚊措施。

另外,目前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尽量少带婴幼儿到人员密集场所,婴幼儿的日常用品、玩具也要经常清洁。

近日泉州疾控发布最新提醒:

炎炎盛夏,七月如火,热浪席卷华北黄淮等地,南方高温亦蓄势待发,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朋友:注意预防高温中暑,同时要注意防范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以及食源性疾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布病)、蜱虫病等疾病。暑假来临,学生及家长们要注意预防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监测数据显示,国内近期新冠疫情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前疫情整体平稳,但病毒不会消失,与病毒共存仍是当前常态,泉州疾控建议市民朋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预防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房间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按照《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要求,科学佩戴口罩。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睡眠充足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3)做好日常健康监测: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进行检测。如确认已感染了新冠病毒,应避免带病上班、上学,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上班、上学;若持续有新冠相关症状或者病情发生进展,应及时就医。

(4)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根据《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议相关目标人群尽早完成疫苗接种,全面筑牢免疫屏障,降低重症发生风险。

注:3-17岁人群仅可使用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和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

2.高温中暑

7月酷暑,市民朋友在外游玩、工作时应做好预防措施,谨防中暑。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中暑根据病情不同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重症中暑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尤其是热射病,死亡率较高。

预防措施

(1)合理安排外出时间,备好防暑物品:避开正午时段外出,外出宜选择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并备好防晒霜、宽檐帽、太阳镜、太阳伞等防晒用具。

(2)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提倡少量多次饮水,可每隔15~20分钟补水2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大量出汗时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饮料含盐量以0.15%-0.2%为宜;不宜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料,冷冻饮料也应尽量避免,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3)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关心高危人群:户外排班要注意排班休息,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12时至16时高温时段应暂停工作,不能暂停的应当暂停露天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环卫工、建筑工人、消防员、快递员、交警等人群,应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同事间应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

(4)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因为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体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同时,要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南方地区以春夏(4~6月)为主高峰(监测数据显示,我市手足口病春夏流行季为4~7月份),秋冬季节(10~11月)为次高峰,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该病好发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3岁以内更为常见,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这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等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平时注意清洁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及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及时接种EV71疫苗: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满6月龄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4.蚊媒传染病

高温高湿气候为蚊虫孳生提供了适宜环境,故夏季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典型症状是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面颈胸部潮红、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我国登革热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月-11月份。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按蚊,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大量出汗。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可引起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其中恶性疟致病和致死性最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分布最广泛。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为疟疾高度流行地区。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马、牛等家畜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多见于夏秋季节(7~10月),潜伏期多为10~14天。儿童因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健全尤其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往往更易发生显性感染,通常以14岁以下的儿童发病最多,但近些年成人乙脑发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乙脑发病可造成患者死亡或遗留智力减退、失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我市乙脑报告发病数常年处于低水平,但夏季蚊虫滋生,为乙脑病毒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市民朋友仍需多加提防。

预防措施

(1)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家中应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其容器每5~7天要彻底换水一次;对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对难以清除积水的轮胎可投放双硫磷杀灭幼蚊。

(2)避免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去树荫、草丛等蚊子喜欢栖息的阴凉处;在室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浅色长衣长裤,减少皮肤裸露,对裸露处使用有效驱蚊产品;在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卧室使用蚊帐,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片等驱杀蚊虫。

(3)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接种的乙脑疫苗种类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

① 乙脑减毒活疫苗(2剂次)接种:8月龄和2周岁龄各接种1剂次。

② 乙脑灭活疫苗(4剂次)接种:8月龄接种2剂次,第1、2剂次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4)前往蚊媒传染病多发的国家和地区要做好防蚊措施。前往东南亚等国家旅行、出差务必做好防蚊措施,用好防蚊灭蚊用品;黄昏到次日黎明时段(蚊虫活动高峰期)要尽量避免到野外活动;在野外、室外,要穿长袖衣裤,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5)及时就诊: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可疑乙脑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有登革热/疟疾流行区旅居史的回国人员应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

5.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夏季高温,食物容易霉变腐坏,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性增加,同时野生植物和蘑菇正值采食期,发生有毒植物中毒的风险亦随之升高。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流动的水洗手。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比如聚餐时要使用公勺公筷。

(2)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加工时要烧熟煮透,尽快食用,餐后剩余的食物要及时冷藏,隔夜食品要在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等食品。

(3)对于霉变的食物应及时处理掉,不可再加工食用。

(4)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野菜、野果及菌类。

(5)一旦发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若食用野生植物后发生食物中毒,在及时就医的同时要保留剩余食材,留证待查。

6.狂犬病

夏季是狂犬病的高发期。闷热天气,动物尤其是犬类易烦躁,人们衣物单薄,被猫狗抓伤、咬伤的情况增多。

预防措施

(1)为了自家狗狗的健康,防止咬伤别人,应及早帮它接种疫苗。

(2)照看好您的宠物,出门遛狗时,一定要用牵引绳。

(3)不接近陌生狗、猫,尤其不能打扰正在吃饭、睡觉或者在照顾幼崽的狗。

(4)不要和狗狗对视。儿童身材矮小,躲避危险能力差,极易伤及头面、颈部等部位,遇到陌生狗狗要把孩子抱起来。

(5)如果狗狗冲过来,旁边有物体能躲则躲,躲不掉用手里的物品对着它的眼睛,可能使它停下来。

(6)若不幸被咬伤,要尽快处理伤口;若受伤严重,要尽快前往犬伤门诊进一步处理治疗,并及时接种疫苗和/或免疫球蛋白。

相关阅读:

7.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波状热,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家畜(羊、牛、猪等)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8月为发病高峰。

预防措施

(1)重点人群:

①对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牛、羊等牲畜患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②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采用湿式作业。

③从事牛羊等动物饲养、管理、屠宰、收购、保管、运输、加工人员及兽医等重点人群,在工作中要佩戴口罩、手套,做好基本防护,工作结束后应对场所和防治品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手的清洗消毒。

④避免混养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和死胎;病畜要及时捕杀处理,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用生石灰或消毒剂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进行消毒。

(2)一般人群

①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②牛、羊肉及其肉制品要烧熟煮透后再食用。

③不喝生奶,生鲜奶要在“煮沸”后再饮用。

④加工肉类的工具应做到生熟分开,避免污染。

8.蜱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上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4-10月是蜱虫病的流行季节。

预防措施

(1)避免蜱虫叮咬:在蜱虫高发的春夏季应尽量避免涉足蜱虫密度高的树林和草丛,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等,人在野外小路上行走时应尽量走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和灌木。

(2)注意个人防护:如需进入草地、树林等地区,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脚、袖口、领口,裸露的皮肤要涂擦驱避剂;野外活动结束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及衣服以防蜱虫附着或叮咬。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记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待蜱头部放松后用尖头镊子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建议在被蜱虫叮咬后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处理。

(4)及时就诊:被蜱虫叮咬后,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暴露史,积极配合治疗。

9.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的疏忽大意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跌落、道路交通事故和烧烫伤等。此外,夏季和暑期也是儿童青少年溺水的高发季节。

预防措施

(1)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的行为习惯,学习自救技能。

(2)排查居室安全,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

(3)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可适当陪伴儿童外出。

(4)不能陪伴孩子外出时,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联络,了解孩子行程动向。

(5)教育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行为。例如,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闯红灯等。

来源:央视财经、泉州疾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布鲁氏菌   月龄   乙脑   登革热   疟疾   东南亚   蚊虫   预防措施   病例   手足   疫苗   传染病   高温   紧急   病毒   儿童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