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坦克走过的最大弯路?豹1坦克装甲,为啥这么薄?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前几天,我们在文章《乌克兰指挥官痛斥:法国给的AMX-10RC坦克就是工业垃圾!丨大伊万加更》中给大家简单介绍了法国AMX-10RC型突击炮在乌克兰战场的糟糕表现,大伊万顺带提到了以豹1系列坦克为代表的、北约集团冷战时期在地面装甲突击装备上走过的“最大弯路”。



文后有读者提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最大弯路”到底是怎么走出来的呢?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吧:



第一是冷战初期破甲弹的巨大发展,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破甲弹的不成功运用,冷战初期坦克滑膛炮和压电引信的运用让破甲弹大放异彩。而破甲弹在面对坦克的均质钢装甲时,破甲能力极好,几乎无坚不摧。一时间坦克的防护能力遭到了极大的危机,甚至有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坦克的装甲“马上就要被淘汰了”。



既然坦克装甲根本防不住强劲的破甲弹,那要不干脆咱们就不要坦克装甲了,直接裸奔了事!毕竟,当时的反坦克武器要动对动射击或者静对动射击还是有些困难的,那咱们靠坦克的机动性来抵消反装甲武器对坦克的威胁,这个技术路线似乎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是冷战初期北约的防御策略,冷战初期北约对苏联集团的防御战略指导是一种“前进防御”战略。这一防御战略在60年代初期发展到了顶峰,直接要求北约集群将战场摆到民主德国境内,在苏军发起大规模战役进攻之际,和苏军实施正面对攻,甚至要求北约集群战时可以前推到奥得河一线。这就决定了北约集群对坦克的技术要求,是机动性更甚于防护性。



毕竟如果坦克的战斗全重太大,机动性受影响、通过性受影响的话,那就难以遂行机动进攻、实施突破的战术任务了。在坦克战斗全重一定的情况下,舍弃一部分防护性能,将坦克的科技树点在火力和机动上,这是设计妥协的结果。



第三是冷战初期把控联邦德国装甲兵建设的、元首时代的老人老经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担任联邦德国军事顾问的“闪电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古德里安认为坦克的火力大于防护,其实这还是强调坦克作为装甲突击、机动进攻兵器的战术作用。尽管古德里安在1954年逝世,但是其主导的坦克设计和运用思路就这么被联邦德国继承了下来,并决定了60年代初期豹1坦克设计时的基本设计思路。



但是,北约根据50年代的经验,在上世纪60年代拿出来这么几款裸奔车(美国的M60大巴顿,德国的豹1,法国的AMX-30)之后,突然发现——情况变了!复合装甲的出现让坦克对抗破甲弹的能力再度上升,原本以为无往不利的破甲弹没这么好用了……华约集群在东西德边境线上的实力越来越强,前进防御战略也不提怎么打到奥得河了,能在苏军跨过富尔达走廊时占领掩护阵地、有效迟滞苏军就不错了。



尤其是苏联60年代拿出来的T-64系列主战坦克,简直令北约大吃一惊,怎么可能有坦克能够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上做到平衡呢?相比之下,北约拿出来的这裸奔三侠简直变成小丑了。于是,北约到了70年代之后,坦克研发思路终于改变。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豹2、M1和挑战者1,而裸奔三侠则彻底变成了冷战初期北约在坦克发展上交出去的最大一笔学费。



当然,从现在乌克兰战场的情况看,不得不说北约的坦克设计思路还是不怎么样——从原本只要机动性不要防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结果坦克只适合卖首开炮,用于机动进攻还不如苏联坦克好用,当然这是后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联邦德国   装甲   北约   坦克   乌克兰   苏联   机动性   法国   弯路   集群   火力   冷战   初期   思路   防护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