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说江苏(60) - “哀梨蒸食”,哀梨是什么梨?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世说新语》

桓南郡,即桓玄,因为袭爵南郡公,故称桓南郡。他一遇到有人惹他生气,便责怪起来:“你得到这么好吃的哀家梨,该不会蒸熟了吃的吧?”意思是,一些笨人因为无知经常会做蠢事。

齐白石 画

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刘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一书。对这一条,刘孝标注曰: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

那么,哀梨,是什么梨呢?那是秦汉时期秣陵(今南京)哀仲种植出来的梨子。哀仲,何许人也?已不可考。可他家的梨子,却被记载下来,味道非常甜美,而且个头很大。有多大?大如“升”。《小尔雅》曰:“两匊谓之升。”两手满握为一匊,两匊之大梨,该有小西瓜那么大了,即使在当今亦为罕见,在古代更为奇葩,当然惹人注目。再加之,还入口即化,毫无渣滓。至此,我们可知,哀家梨,是一种又甜又大还无渣滓的佳果。这种梨子,应该载入南京栽植史册,在地方典籍物产一栏中大书特书。

但是,遍查南京地方文献,却毫无哀仲和哀家梨踪影。在宋人《景定建康志》物产中,倒记有两种梨,一是鹿梨,乃药用山野小梨,另一种是“秦公梨”,不知何梨,却都不是哀家梨。清末民初方志学家陈作霖(1837~1920)所撰《金陵物产风土志》中,倒记了不少果品,诸如玄武湖的樱桃、苹果,孝陵卫的“卫瓜”(西瓜),姚坊门的“姚枣”(大枣)等等,就是没有哀梨,并且干脆笼而统之地说“余如桃、李、梨、榴、葡萄之属,随处可植,非一隅所得私,略之可矣。”

由此可知,哀仲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人物,随着时光流逝而失传;哀家梨虽是极为好吃的梨子,也随着哀仲的辞世,亦逐渐消失。

值得研究的是,如此极不起眼的小人物和如此美味的佳梨,却被高大上的临川王刘义庆和他高大上的门人,在高大上的《世说新语》一书中记录下来,还成为典故流传一千余年,直至今日,而且还会流传下去,永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瀚海中晶莹的一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南京人不以富贵取人的朴实善良的性格,并非始自六朝,早在秦汉时期,即已如此。至少从秦汉到六朝的近千年的岁月里,人们对哀仲和哀家梨是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的。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刘义庆等人,受了南京人的熏陶,对小人物的辛勤劳动成果也表示出尊敬,并以文字记载,可谓“独家秘籍”,有存史之功。我们再也品尝不到哀仲种植的哀家梨了,却永远记住了这位极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哀仲的名字,永远记住了历史上曾经有个哀家梨的美味。真正是,一个梨子,折射出南京人可贵的“大萝卜”性格,让人们留下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美好回忆。

因为哀家梨如此好吃爽口,于是,人们又把说话或文章流畅爽利,比喻为“如食哀家梨”。清代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云:“(东坡)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赞誉苏东坡的文笔,自然流利得如行云流水。吴福林

60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

校对 徐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江苏   渣滓   南京人   梨子   秦汉   物产   南京   小人物   词语   高大   哀梨蒸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