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拒卖光刻机,美国犯下三大错误,法国爆发骚乱,欧洲右翼崛起

荷兰升级对华光刻机出口禁令,新加坡学者宣称美国犯下三大战略错误。外媒担忧逆全球化加剧世界动荡,法国陷入骚乱,欧洲右翼崛起,面对越来越危险的世界,中国该如何力挽狂澜?

中荷外长刚会晤,荷兰就升级对华出口管制

最近,荷兰升级对华光刻机出口禁令的消息冲上热搜。路透社6月30日报道称,美国和荷兰于今年夏天达成一项协议,将进一步管制芯片设备对华出口,预计将对中国芯片制造商造成冲击。美荷两国的理由是,必须防止芯片技术被中方用于军事领域。

荷兰对华实施出口管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9年,荷兰政府就曾下令,限制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将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出口到中国,但次一级的深紫外光刻机并不在列。因此,当时这项措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有限。

但美国并不满足于此,还想将中端的深紫外光刻机也列入禁运名单。于是在美方的胁迫下,荷兰政府于6月30日发布新规,要求阿斯麦公司的深紫外光刻机,必须先申请许可证,方能对外出口,该新规将于9月生效。另外,美国还将在7月底推出一项制裁方案:任何使用了美国零件的设备,都不得出售给中芯国际等六家中国厂商。原本阿斯麦公司预计,荷兰政府的法规,只是会影响到部分高端机型,但现在相对较落后的设备,也将无法出口到中国。

对于这次禁运事件,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荷兰副首相兼外长胡克斯特拉在G20外长会议期间,曾向中方做出承诺,在对华合作事项上,荷方将根据本国利益作出独立判断。随后5月下旬,胡克斯特拉在访华期间又进一步表示,荷方将秉持市场原则,与中方深化各领域合作。在外交政策方面,荷方也将坚持独立自主,支持加强中欧对话,做中欧交流的桥梁。

然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荷兰就升级了对华出口管制措施。那么回过头来看,荷方这些带有明显缓和意味的外交信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荷兰违背承诺,中方反应淡定

有分析认为,荷兰副首相的表态,主要是为了打消中方的疑虑。因为今年1月,美国曾与荷兰及日本,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内容是关于对华出口管制。但协议的具体条款,并没有确定。所以近几个月来,中方一直在向荷兰表达担忧,希望荷方不要跟随美国,做对中欧双方都不利的事情。

这些呼吁曾起到一定效果,在5、6月份,欧美商界掀起了一股访华热潮。阿斯麦公司CEO彼得·温宁克,以及意法半导体CEO让-马克·奇瑞先后访问中国。意法半导体还宣布,将与中国企业合资在重庆设立半导体工厂。与此同时,苹果、英特尔、高通等美国企业的负责人,也陆续对中国展开了访问。其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还获得了中方的高规格接待,他们也都做出了反对与中国脱钩的明确表态。

这股潮流的影响下,许多人都认为,荷兰应该不太可能对中国推出新的管制措施。但没想到,最终荷兰还是这么做了,并且荷兰贸易部长还表示,“我们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采取这项措施”。

有媒体注意到,虽然荷兰方面违背了此前的承诺,但是中方的反应并不算很激烈。中国商务部发言人7月1日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荷兰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的报道,近几个月以来,中荷双方就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开展多层级、多频次的沟通磋商,但荷方最终仍将相关半导体设备列入管制,中方对此表示不满。

而与荷兰相比,中方对美国的回应则要严厉许多。商务部发言人指出,美国近年来为维护自身全球霸权,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甚至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胁迫拉拢其他国家对中国实施半导体打压围堵,人为推动产业脱钩断链,严重损害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股权被美国掌握,荷兰政府很无奈

可以看到,在这次禁运事件中,中方针对美荷两国,做了区别对待。对于荷兰,中国更多的是失望,因为此前双方已经沟通了数月之久,荷兰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承诺,但没想到,最后荷兰还是在压力下屈服,这确实会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不过话又说回来,荷兰方面其实也很无奈。阿斯麦虽然是一家荷兰公司,但实际上它的主要股权,都被美国资本所掌控。根据阿斯麦最新披露的财务信息,其目前第一大股东是美国资本国际集团,拥有15.81%股份;第二大股东是美国贝莱德集团,拥有7.95%股份;第三大股东是英国巴美列捷福投资,拥有4.54%股份。除了这三大股东之外,其余股东的持股份额都比较分散,无法对三者构成挑战。彭博社曾报道称,据了解美荷谈判情况的人士透露,美国在谈判中的行为,“简直像个恶霸”。阿斯麦CEO彼得·温宁克也曾抱怨说,“在美国的压力下,我们放弃的已经够多了”。

上述信息表明,此次荷兰对华实施出口管制,被迫的成分居多,毕竟阿斯麦的主要股权以及零件供应,都掌握在美国手中。如果中方只是对荷兰进行报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这次中方还是更多的把矛头指向了美国,认为荷兰只是美国霸权下的一个受害者。

有分析指出,荷兰之所以会同意美国的要求,与2月份的中美气球事件有一定关系。因为此次荷兰实施出口管制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可能会将荷兰的光刻机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可能对荷兰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而与此同时,美媒也在大肆炒作,称2月份进入美国领空的气球,使用了美国制造的产品,宣称中国在用美国的技术“监控”美国。虽然相关报道遭到了五角大楼的否认,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赖德6月29日表示,“我们现在的评估认为,气球经过美国上空的时候,并没有搜集情报”。但是这些谣言,仍然在荷兰等国,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使得本就承受巨大压力的荷兰政府,被迫妥协。

全球化大势所趋,美国犯下三大错误

对于气球事件,印媒《欧亚时报》近日指出,其实不只是中国在使用美国技术,边境上的印军,也在用中国制造的科技产品,来监视中国军队。像去年印军和美国陆军在北阿坎德邦演习期间,就曾使用风筝和老鹰来对抗中方的无人机。有记者发现,老鹰头上携带的摄像头,竟然是中国制造,令印度官员感到十分尴尬。但印媒认为,无论是中国使用美国技术来对付美国,还是印度使用中国技术来对付中国,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虽然这有点讽刺,但却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

关于全球化问题,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化对改善人类处境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力量。特别是发起全球化的西方,收获了最多的好处。但如今,西方却成为了反对全球化的主要力量,预言全球化即将消亡的声音在西方尤为响亮。

马凯硕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西方在全球化管理上,犯下了三大战略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占美国人口1%的精英阶层犯下的。他们从全球化中攫取了巨额的财富,而占人口50%的底层民众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承受了失业、制造业外流等全球化造成的必然代价。

马凯硕把第二个错误,归结为美国奉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理念。他认为,面对失业和产业空心化问题,本应加强国内投资,通过税收调控财富分配,但美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一味放权和减税。而这一错误,主要是在里根时期铸成的,这位前总统有句名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才是问题所在。马凯硕认为,正是这种理念,在全球化时代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里根时代后的30年里,美国政府一直面临着公共支出不足、权威丧失和士气低迷等问题。

马凯硕眼中的第三个错误,来自美国的政治制度。由于坐视贫富差距扩大,占有财富最多的1%的人口,已经在美国国内形成实际上的金钱政治。这与美国建国初期“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理念背道而驰,在这样一个金钱政治主导的国家,民众面对的是一个“由极少数人拥有,被极少数人统治,为极少数人服务的政府”。大多数美国人都开始怀疑,美国是否真的已经成为由富豪统治的国家。

在马凯硕看来,美国和西方出现逆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没能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却承受了最多的代价。而在美国金钱政治的影响下,政府对民众的不满缺少关注,使得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全球化本身,却忽略了背后真正的问题。

解决逆全球化,美国有三条补救措施

对此,文章给美国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承认美国在全球化中所受的创伤,是美国自己咎由自取,怨不得其他人;第二,及时对创伤采取补救措施;第三,与中国展开合作,就全球化面临的共同挑战,达成新的全面理解。

不过文章也指出,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其中第一步就很难实现,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承认问题是自己造成,美国只会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比如,早在特朗普时期,贸易战就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之举。当时美国舆论普遍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中国倾销商品的缘故。但是当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仅仅从3750亿美元,减少到了3450亿美元。而美国对全球的贸易逆差,却从7920亿美元,增加到了8540亿美元。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

然而,面对如此明显的问题,美国国内却并没有多少人敢于指出,即便是后来上台的拜登,也依然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甚至还不断加码。

有外媒担忧,如果美国继续执行逆全球化战略,推动中美脱钩断链,那么不光会对中美关系造成重大影响,还会导致欧洲政治向右翼发展,世界将陷入严重的不稳定当中

法国爆发骚乱,欧洲右翼抬头

比如近日,一名17岁的阿尔及利亚少年在巴黎被警察枪杀一事,就在法国引发了大规模骚乱,仅仅五天时间,就有三千多辆汽车被烧毁,上千人被逮捕,甚至还发生了枪店被抢,抗议者哄抢武器这样的严重案件。趁此机会,主张反移民政策的法国极右翼政客马琳·勒庞,开始向马克龙发难,而勒庞的民调支持率也出现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甚至是瑞典和芬兰的政府中,右翼政党的比例正在大幅增加,有的已经占据了主导权。包括对右翼思想比较敏感的德国,右翼政党的支持率,也已经赶超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上周,甚至还有右翼政党的候选人,首次当选地方领导人,引发社民党警惕。

有分析认为,欧洲右翼之所以出现抬头倾向,表面原因是因为叙利亚战争引发的中东移民潮,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种族矛盾处于突出位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俄乌冲突导致欧洲与俄罗斯脱钩,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经济熄火,原本被高成长掩盖的社会矛盾,突然被暴露出来

德国信用评级机构Creditreform的调查显示,受能源价格、通胀和利率飙升影响,今年1月至6月,共有8400家德国企业申请破产,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16.2%,创下20年以来新高。Creditreform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路德维希·汉茨表示,高昂的能源价格以及原材料成本,将使德国企业的负担加重。随着高通胀、高利率环境持续,下半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可能继续增加。另外,德国统计局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国GDP增长率为负0.3%,继去年第四季的-0.5%后,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萎缩。德国已成为G20国家中,除俄罗斯以外,唯一首季度GDP增长低于去年同期的国家,欧元区经济可能将因此受到拖累。

目前,与俄罗斯脱钩,已经给德国和整个欧洲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如今,美国又以“国家安全”为由,逼迫荷兰加入到与中国脱钩的序列,这对于接下来欧洲的经济前景,将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欧洲政治格局,也许会因此进一步向右翼发展,种族矛盾也将随之激化。

欧洲资本外逃,美国渔翁得利

有观点认为,欧洲的政治经济环境恶化,可能是美国有意为之。因为当前美国的主要矛盾是,制造业外流、产业空心化,大量底层人民失业,进而引发冲击国会大厦等政治问题。这种情况下,正确做法是,增加对富人群体的税收,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但是在金钱政治的影响下,控制美国政府的一小部分人,不可能做出有损自身利益的决定。于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一方面是将矛盾向外转移,挑起与中国的冲突;另一方面,则是“拆东墙补西墙”,把欧洲的优质企业和人才,吸引到美国来,填补美国产业空心化的空缺,为美国增加就业岗位

在前不久的巴黎科技展上,马克龙曾提出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还邀请特斯拉到法国建厂。他认为,通过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将有助于实现欧洲的独立自主。然而没过几天,一场严重骚乱就在法国蔓延开来,许多城市宣布取消公共活动,交通也被迫停运。看到这种情形,哪还有外资敢来投资呢?

事实上,就连局势相对平稳的德国,都出现了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德国经济研究所本周发布报告称,去年德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出现“惊人”下降,超过1350亿欧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德国,流入的资金仅为105亿欧元,创下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净流出量。报告告诫德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提高商业吸引力,以便让德国重新成为外国投资的首选地,否则“在最坏情况下,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将是欧洲火车头去工业化的开始。”

去年年底,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时,欧洲工商界曾警告称,美国的做法涉嫌保护主义,“美国再工业化不应以欧洲去工业化为代价”。现在看来,这一担忧正在成为现实。欧洲目前的去工业化趋势,虽然是由俄乌战争和美俄博弈等地缘政治因素所引发,但美国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忽视。虽然欧洲多次就此向美国表达了不满,甚至威胁动用防御性贸易工具加以反制,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面对欧洲在贸易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中方态度仍然是以劝说和解释为主,希望欧洲不要在逆全球化的错误道路上越陷越深。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总理上任后的首度外访,选在了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并在访欧期间不断强调,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而面对荷兰升级对华光刻机禁运,中方也是以表达不满和失望,代替严厉指责。对于欧洲来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追求独立自主的传统,在涉及对华政策的问题上,仍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目前中欧合作面临重重障碍,但仍然有值得争取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荷兰   法国   欧洲   右翼   美国   光刻   错误   德国   骚乱   中方   管制   半导体   中国   措施   政治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