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郑三发从逃荒到当上民国大总统的传奇故事

郑三发,河南许昌人。家中兄弟三人,幼年时长兄及父皆亡。母亲王采凤无依无靠,听人说省会开封活命的机会多,便带着年幼的郑三发及其二哥郑二发到那里讨生活去。

当时的开封城内有许多浙江人开设的商铺,王采凤经人介绍到了一位姓蒋的商人家里当女佣。一则王采凤尚有风韵,且为人勤快,二则这蒋老板常年孤单一人在外经商,日子一长,两人就好上了。爱屋及乌,时年不过几岁的郑三发乖巧嘴甜,也深得蒋老板欢心。只有郑二发,年纪稍大,嘴头也笨,不太讨蒋老板喜欢。

不过一年光景,这蒋姓商人浙江老家的夫人过世,他便干脆娶了王采凤为妻。郑二发见母亲又嫁,心中不喜,加之也不受蒋家人待见,便负气出走自谋生路去了。这蒋姓商人由于在外经商日久,渐起思乡之情,便打算带三发母子二人同回浙江。只是这王采凤有些疑虑,恐怕到了浙江儿子不为蒋家所容。这蒋老板指天发誓,说回家后只一口咬定三发子是自己与王采凤亲生,可堵众人之口。这才打消了王氏疑虑。至于郑二发,已经到了能自立的年纪,她也无力多管,于是便只带郑三发跟蒋老板回浙江去了。

到了浙江溪口镇,这蒋老板果然只对家族人讲王氏是自己在河南所娶之妻,郑三发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这一说,别人也是信以为真。毕竟过去商人长期在外,另娶一妻也是正常的事。

一晃多年过去,原先的瘦小的郑三发已长成大小伙子了。此时蒋姓商人已死。蒋家长子为分家产狠下心来将郑三发母子二人逐出家门,只给了很少一些田产过活。这让郑三发大受刺激,他为此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来,免得被人耻笑。

郑三发与母亲

于是原本浪荡的郑三发便选择了投军道路。也是风云际会,郑三发跟对了孙中山先生,从此风生水起,坐到了国民革命军统帅的宝座上。

郑三发把自己的发迹归功于祖上有灵。他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的是郑姓人的血。为了巧妙地表达自己虽然表面改姓蒋,但内心深处还是认同郑家人,他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喜爱看易经的他,翻看到豫卦时,不禁心头一动。原来这豫字不仅代表着利建侯、行师,还是河南省的简称。再看卦辞有“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等字样,他顿时心中激动,介石,自己许昌的家门前不正有一块大石头,小时候自己常在上面玩耍吗?中正,谐音不正是宗郑吗?看来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老天的旨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大吉大利!想到这,他精神为之大振,提笔写下了蒋中正三个字。别人不明白这名字的深意,只有他心里清楚,这是在堂堂正正地宣布自己是河南郑家人。从此,郑三发这个原来默默无闻的河南娃也真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此时,他的亲哥郑二发还在河南老家当着普通的农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不同的生活境遇对人的一生影响都是极大的。

1921年,郑三发的母亲去世了。他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母亲风光大葬。按照传统,他本应该将母亲与后嫁之夫葬在一处。但是在内心深处,他是绝不认同这样办的。毕竟,那不是自己的生父,况且自己还被养父之子逐出家门,合葬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他专门请风水先生为母亲另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修了十分豪华的陵墓。

蒋母之墓

母亲死了,他在这世上已没有了最亲的亲人,这让他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自己的事业正处在发展期,正是需要亲人来帮忙的时候。养父之子名义上是兄长,但却没有一点当大哥的样子,吃喝嫖赌样样全,烂泥扶不上墙。这时的他,多么希望能找到自己亲哥哥呀。只是不知道二发哥还在不在。1930年,趁着挥军河南之际,他乘火车直接到许昌,在许昌站下车后,以视察军务为名,坐上小汽车直奔老家而去。只可惜,天差地错,自己的亲哥哥郑二发当时不在家。郑三发军务紧急,不便多留,只好长叹一声怅怅离去。郑二发回家后得知此信,再找那位军人,却找不到了。如果当时兄弟二人相认,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郑二发重庆寻亲的故事了。也就不会给后人留下重重迷雾,看来一切都是天注定啊。

后来,郑三发更是意气风发,在南京当了国民政府的大总统。只不过这总统并不好过,日本入侵中国,郑三发便选了重庆当陪都。也就是在重庆,某日,有副官持信来报,说有一位河南老汉求见,这老汉自称是总裁幼时同学。郑三发听闻河南二字,心中就是一动。拆信一看,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十年了,自己的亲哥哥到底找上门来了。

原来,郑二发自当年许昌有一军人来访,便心中疑惑是不是自己的三弟。后来,到了县城,看见到处挂着总统画像,那人长得跟自己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便断定此人就是自己离散了几十年的兄弟郑三发。只是当时自己不过是一普通农民,而弟弟已是高高在上,弟弟能否认自己这个兄长呢?他心中实在没底。况且去一趟南京在当时也非易事。所以,郑二发就把认亲之事搁下了。只是后来,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灾荒,眼看一家人到了要饿死的地步,郑二发实在没法,也就只好橫下心,咬牙卖了家中唯一的一头毛驴,凑点盘缠,历尽千辛万苦去重庆认亲。

只是,郑三发此时已不同往日去许昌时的军人身份,他是全国的大总统,况且国事艰难,这时突然让人知道自己的老底,在政治上恐怕没啥好处。镇静下来,他决心不见。但哥哥此来,定有难处,哥哥若在重庆闹将起来,自己的脸面也不好看。此事还是让自己最信任的戴笠去处理比较好。

戴笠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左思右想,觉得这个事只有用一个”化“字处理,那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将郑二发关到白公馆集中营去,免得他在外与人说三道四,时间一长,这事不就没人谈了吗?在白公馆,郑二发也是个神仙级人物,随处溜达,吃喝不愁,还有专人负责按月给他在河南老家的亲人寄生活费。一开始,郑二发还是不满自己的亲弟弟竟如此对待自己,每天大骂郑三发不是东西。可是时间长了,经人劝说,也渐渐明白三弟也是用心良苦,心态也就放平了,该吃吃,该喝喝,竟然还发福了。

也就是在集中营,郑二发结识了《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郑二发对革命者的遭遇十分同情,经常在物质上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此,那些大小特务看在眼里也是无可奈何,只好睁只眼,闭只眼由他去。他们兄弟二人,一个反共,一个通共,倒也是天道好还。

建国后革命者写的回忆录

郑三发虽然狠下心没有见二哥,但心中其实一直是挂念着。后来眼看日本军队将要侵占河南,安全起见,他还派人去河南接了二哥的家人到重庆来避难,并为自己的侄女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希望改善一下二哥家人土老帽的形象。

抗战胜利后,郑三发觉得再关着哥哥也不是个事,于是就派人放了郑二发一家,给了他很多钱财,让一家人衣锦还乡。河南地方大员此时也知道了郑二发来头不小,对他们一家格外照顾。郑二发及儿子都吃上了政府的空饷,衣食无忧,还把家中的老房子扒了,建了当时农村十分罕见的楼房。只是这郑二发还是以没能亲自与弟弟见上一面为憾,于是他又多次到南京求见。只可惜,终究没有如愿。郑三发是铁了心不再与亲哥见面的。地位决定脑袋,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

郑二发给郑三发的信

等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郑三发退守孤岛。此时的他,忽然想起了历史上的另一个姓郑的大人物,不由心中暗暗感叹,天意,一切都是天意啊!

晚年回归大陆无望,颇显失意的郑三发

大陆上,郑二发受人照顾的好日子到头了。他被当做坏分子抓起来,只是因为他一向为人忠厚,没有血债,况且还曾在白公馆帮助过革命者,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便被释放了。

郑二发与韩子栋合影

1973年,带着寻亲无果的遗憾,郑二发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两年后的1975年,郑三发也走了,享年88岁。这也是老郑家基因好,两人都长寿。

晚年的郑二发


晚年的郑三发

郑三发晚年眼看回大陆无望,便把离台北6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福安里”的小山村,当做自己在台湾最后的归宿地。因为他的父亲就叫郑福安,能安棺于”福安里“,他也算是了却了自己不能明说的心事,他终于可以在地下认祖归宗了。毕竟,血浓于水,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否认的!


这正是:

名人生前身后事,旁人纷议无止休

姓郑姓蒋何所谓,追根溯源在中原

江南河南中国地,日月相通照台湾

同属华夏一家子,相逢一笑才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许昌   河南   福安   中正   大总统   革命者   南京   重庆   在外   浙江   晚年   民国   商人   家人   母亲   心中   老板   传奇   故事   郑三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