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故居探访记

2023年6月25日上午8点钟,义乌胜利社区组织党员骨干力量,乘坐大巴车,前往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陈望道故居参观学习。我们刚一下车,就看到了分水塘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前来观光旅游的大巴车。分水塘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道路干净整洁,村庄靓丽如画。分水塘名字由来:“高高一池塘,滢滢三千方,西流泽义乌,冬灌润浦江,故名分水塘。”村前一条大道北通浦江诸几,南通金华兰溪,是这一带的交通要道。

分水塘旧村改造已基本完毕,四周的房屋建筑,均为四五层楼高的现代洋房,大街小巷和广场的地面上均铺着青石板,整齐有序,干净利落。我们四十多人穿着红马甲,从村口往里走,一片红彤彤的非常抢眼。大家一边观赏美景,一边朝着陈望道故居的方向前行。村口的小广场上,店铺林立,景色壮观,除了正常经营的超市、饭店、文具店、杂货店、食品店外,这里还有纯外国商品经销商行,再者就是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对面的花坛里,种植有一大片桔黄色的万寿菊,鲜艳夺目,仿佛是在欢迎前来分水塘观光旅游的四方宾朋。

我们先来到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屋参观。据村里讲解员介绍,真正的柴屋在前些年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柴屋,是根据原来柴屋的样子,一模一样复制而成的。1920年春,陈望道回到义乌老家分水塘,准备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一片大好,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觉醒,而工人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早期传播《共产党宣言》篇段的有: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宋教文、谭平山、张闻天、李大钊等数十位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大事情了。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且精通英语,日语,具备了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基础,经邵力子推荐,由《星期评论》社的戴季陶、李汉俊邀约,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陈望道肩上。1920年2月至4月,陈望道在家乡义乌分水塘一间破陋的柴屋里,根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本《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所收德秋水、堺利彦和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在这简陋的柴屋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陈望道敢为人先,挑起了这个艰巨而繁杂的任务,此时年轻的教授才29虚岁。

为了保密,陈望道来到了年久失修异常简陋的柴屋,用两条长凳和一块床板,架起了一张简陋的写字台。为了早日完成马克思主义原著《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他不顾山区早春的寒风,把他冻得手足发麻,在昏黄的灯光下,日以继夜的奋笔书写,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母亲送来的粽子和红糖,陈望道先生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下去,吃得满嘴黑亮。母亲问他甜不甜,他还说够甜,够甜了。这个笑话一直被誉为美谈,流传至今。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先生在这间柴屋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本的翻译工作。回到上海后,委托俞秀松将《共产党宣言》手稿送给陈独秀、李汉俊校阅。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首次刊行问世。初版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在读者强烈要求下,同年9月再版。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是当时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上海,陈望道先后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后,陈望道被推举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

走出陈家柴屋,我们循着乡间小巷,来到了陈望道故居,故居门前立有一块“陈望道故居”的纪念碑,故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楣上悬挂着陈望道故居的匾额,匾额上的书法,出自原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之手。走进陈望道故居,挨门口建有一个避雨厅,厅边门前放着一张桌子,坐有一个工作人员。再里面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中央,有一条2米左右宽,10来米长的鹅卵石小路,直通陈望道故居,路两旁有各种青翠茂盛的绿植,绿植里面有数颗高大粗壮的枇杷树和杏树,果实累累,生机勃勃。

陈望道故居,是一栋一百多年前的老房子,进门也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房屋建筑看上去非常的坚固结实,上下共两层,一进五开间,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厅堂高大明亮,雕梁画栋,精雕细琢。门窗上装饰着精美的雕花图案,整栋房屋整洁漂亮,整栋房屋都是木结构建筑。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出生于义乌何里乡分水塘村的一户草根农民家庭,祖父陈孟波以务农为生,同时经营染坊。种植蓼蓝,销售靛青。陈孟波生产技艺高超,善于经营管理,使家业逐渐增大。父亲陈君元继承祖业,克勤克俭,操持多年,购田置业,家道日渐兴旺。因此建造了这栋大宅,又因自己饱受没文化之苦,所以竭尽全力培养子女读书上进。陈望道与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这故居老屋里,度过了幸福欢乐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抗战期间,陈望道故居与柴屋一带,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第八大队的根据地之一,为革命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5年——1918年,陈望道从故居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物理夜校、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就读,最后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受聘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期间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等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初因参加“一师风潮”,被迫辞去一师教职。回义乌故居柴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结果,陈望道先生为中国革命取来了马克思主义圣火,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亲手在祖国大地上,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熊熊烈火!

走出陈望道故居,我们来到望道展示馆参观学习,进一步缅怀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展示馆展出了陈望道先生的生平大事记。陈望道不仅是革命先驱,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上海,陈望道因看不惯陈独秀家长制作风,曾一度脱党,脱党期间,与鲁迅,郭沐若、沈雁冰、叶圣陶等知名作家,还是一惯支持党的事业和进步力量,不畏艰险,为党的事业奋斗贡献力量,后恢复中共党员身份。春风化雨,桃李满园。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后,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致力于传统国文教育改革,传授注音字母,出版国语丛书,后因“一师风暴”被迫离校。1920年,陈望道在编辑《新青年》的同时,接受了复旦大学中文系邵力子的邀请,于同年9月起在该系任教,1927年9月,出任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及实验中学校长。

1923年秋,陈望道接受陈独秀的委派到上海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29年冬,陈望道接受中共地下党冯雪峰、夏衍的邀请,出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陈望道是我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1942年他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后出任复旦大学校长。1951年在沈志远、苏延宾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民盟。后被选为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在此期间,陈望道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住方向,重视集体领导,克尽职守,不计个人得失,带领民盟组织开创了工作新局面。陈望道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奖。陈望道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出了望道展示馆,我们来到了文化礼堂(即原来的陈氏宗祠)上党课,义乌市胜利社区专门从党校请来了老师,为我们上党课,老师对党史了如指掌,再结合实际讲得非常精彩,老师讲解水平极高,深入浅出,很受欢迎。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人人都感觉到非常过瘾。我们一路上的参观学习,再结合这一个小时的党课,致使义乌胜利社区党员活动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真理的味道真的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故居   复旦大学   中国共产党   复旦   共产党宣言   义乌   匾额   天井   水塘   日本   场上   马克思主义   简陋   上海   屋里   真理   味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