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感满满!三组对比,为你揭开四川农业大学的“另一面”!

提起以农林为名的高校,很多人就会马上联想到广袤的原野、翻滚的麦浪、泥土的芬芳。但如果你认为它们只有“土气”,那就大错特错了。“朴素”的形象染上青春就会变得“惊艳”;“乡土”的情怀拔高视野就会变得“国际”;“传统”的行业遇到科技就会变得“现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园,在对比与反差中看看川农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朴素”背后有“惊艳”,初心本色点亮青春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中一直有着不小的“热度”——2019年,学校大二学生历时5个月种植杂交水稻引发网友热议,这条消息不仅登上热搜,还被《人民日报》转发;2022年,学校2009届校友杨媚荣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受到《新闻联播》报道;2023年,学校体育学院大四学生策划和组织开展“高校水果助农行活动”的事迹被新华网以专题视频形式报道,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一条条报道,勾勒出了川农人“朴素”的形象。但若是将视线穿过表象,就能看到川农人纯净的初心本色,当它与青葱学子相遇,便会绽放出非比寻常的“惊艳”光彩。

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康玉,大学期间共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30余项荣誉,现已直博至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动物医学院2019级学生盛雯,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等众多名校offer,现已推免至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管理学院2019级学生李侦,在校期间荣获众多各类荣誉奖项、奖学金,现已三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青春熠熠生辉,四载硕果累累,2023届川农本科毕业生中,像这样“惊艳”的身影还有很多。

据统计,2023届川农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4128人次获奖励资助,总金额超过4664万元,其中7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1人获评优秀学生标兵;共13111人次获校级及以上荣誉称号。截至6月5日,2023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境)外升学合计2755人,升学率超30%。其中有57个班级升学率超过50%78个寝室升学率达80%及以上,965人升学至985及软科世界大学排名Top100的高校。回顾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他们取得惊艳成绩的秘诀就藏在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举措之中。

“登峰计划”“耕读教育”“课程思政”……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持续开辟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如此,川农如今已经实现了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全覆盖,本科生参与论文发表、专利发明的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近十年学校所产出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中,有本科生署名的占比达到了92.6%;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收录学术期刊论文496篇、授权专利673件

以扎实的学业水平为基础,川农学子也在各级各类创新、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仅2021-2022学年中就获得校外竞赛奖项687项,其中国家级357项,省级330项。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中,学校共有89支团队入围省赛,参赛规模和晋级省赛项目位居全省第三,取得了12金27银32铜、8件作品入围国赛的优异成绩。

潜心育人,硕果盈枝。川农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当“朴素”的本色遇到耀眼的青春,川农学子的故事就变得“惊艳”了起来。

“乡土”情怀蕴“国际”,广阔情怀塑造英才

“请总书记放心!让中国碗装中国粮,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永丰村)考察,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川农马均教授向总书记作出了庄严承诺。20年的坚守,让这片田野创造了最高亩产969公斤的四川盆地水稻超高产纪录,也带动着眉山市150万亩水稻实现了优质化生产。

“兴中华之农事”是从学校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它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成果:周开达院士培育出冈、D型系列不育系及杂交稻,让水稻每亩增产约20%以上,截至2013年已推广3.048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攻关22年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累计推广89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11亿元,它也是首个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建校以来,学校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70%左右的获奖成果都得到了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学校水稻国际合作基地获评四川省2022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先进集体

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沃野,只为让中国人的饭碗端的更牢、更稳,广阔无边的“乡土”情怀背后,是川农人始终不改的报国丹心。当我们将视角拔高,就会发现这片丹心同样照出了一条耀眼的国际化之路。这条道路上,既有通过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观格局,也有也有鼓励学子从川农走向世界,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育人担当。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不遗余力地为学子搭建世界成长舞台,每年都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川农学子走出国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数目众多、形式多样的交流项目,正在帮助他们成为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

一直以来,学校都在通过“留学川农”、外籍教师引进、学生出国、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等举措,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出国留学或开展对外交流的机会。现阶段,学校已经与美、英、法、德、加、俄、日、韩等24个国家(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国(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了“2+2”“3+1”“3+1+X”“4+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2022年,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拓展,新增国际合作协议、项目与平台58个

进入川农,不仅是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更是登上了一个充满机遇和包容的平台。正如“乡土”情怀为无边沃野披上丰收的外衣,莘莘学子也能从学校提供的“国际”视野中收获全面成长。

“传统”沃土植“现代”,深厚底蕴绽放新花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中华文明以农而立其根基,因农而成其久远。哪怕是在今天,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产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保障。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到如今的四川农业大学,川农已在这个“传统”领域深耕了117载,并成长为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为中国农业发展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久的积淀,赋予了学校深厚的学科底蕴和专业实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畜牧学进入全国前10%,作物学进入全国前20%;作物学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9个学科位居ESI世界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4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正如“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展开现代化的新图景,川农积蕴已久的深厚实力也在锐意进取的川农人手中开出了“新花”。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传统农业与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技术创新融合,催生生物育种产业;将传统农业与工程学创新融合,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将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创新织合,催生智慧农业。不仅如此,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潜力推动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先后开设了智慧农业、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顺应时代需求发展新态势,造就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022年,学校“耕读教育”全面实施,在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等待首批进驻学子的,不仅有涉及农、林、草、园艺等多个领域的实践课程,还有近距离领略最新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解决多雨带来病害的"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全球首个人工选育春花枇杷、基于5G+人工智能的智慧农场应用与研究等最前沿农业“黑科技”的宝贵机会。在这座占地2500余亩的综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里,一位位川农学子正在夯实逐梦未来的根基。

无论是新专业还是“耕读教育”,广大川农学子都能立足于学校深厚的底蕴,切身领略科技前沿的魅力。未来,还将有更多同学在“传统”的沃土上播种希望,收获“现代”的、全新的成长。

从“朴素”到“惊艳”,从“乡土”到“国际”,从“传统”到“现代”,四川农业大学也在这一次次“华丽转身”中,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精彩。告别农林院校固有的“刻板印象”,拥抱更为广阔高远的成长空间,就让你我许下青春之约,待到金秋九月共聚川农校园,一起探寻彼此更加精彩的另一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农业大学招办官微、海外网、四川民盟、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大同市农业农村局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业大   眉山市   初心   现代农业   水稻   乡土   反差   朴素   学子   惊艳   传统   高校   农业   学校   学生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