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的宁阳县城池:历经千年风雨屡次增修保障一方平安


20世纪九十年代宁阳县城一角:辑自1994年版《宁阳县志》

清代以前的宁阳县城池:历经千年风雨屡次增修保障一方平安

山东省宁阳县,地处鲁中偏西,今隶属泰安市管辖。因西汉初年于宁山之阳置县而得名,治所在今县城南泗店“古城”。古城城池遗迹无存,其形式、规模已不可考。今之县城所在,起于何时没有十分明确的资料,《宁阳县志》上说大约在“高齐乔置平原时,以后因之”,说的是北齐(550年~577年)时期,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于汉宁阳城北17里,宁阳县改称平原县。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因与与德州平原县同名,又因县东南二十里有古龚邱城(即所谓的“半城”,晋代已有)而改称龚邱县。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宣圣讳改龚邱县名为龚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讳,恢复汉代旧名宁阳,沿用至今。

宁阳县城在古代是有城池的,不过已经拆除,不复存在。作为现代宁阳人,走在规模宏大、交通便利、高楼林立、市场繁华的宁阳城里,常常在想:那座环周四里,高有二丈有余,城楼高耸,四门威严坚固的古代宁阳城池,倘若仍在,登临城顶,举目远眺,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查阅相关史料,清代以前的古老宁阳县城,有如一幅历经沧桑的绵长画卷,徐徐展开,带我们走进历史,走进历史上的宁阳县城。

疆域境至图

漫话城市的产生

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渔猎而食,居无定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生产和生活的便利,人类开始定居,渐渐有了村落,起初为了防御禽兽和敌人,村落周围筑起栅栏围墙,便是“城”的雏形,后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因“城”而“市”,村落发展成城市。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规模成熟的城邑(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其防御功能逐渐增强,于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吴越春秋》)人们逐渐对城市加以营建,在都邑四围建起城墙和护城河,便有了“城池”,城即城墙(又叫城垣),护城河叫池。

城市人口集中,建筑设施齐全,是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城池的规模大小、坚固与否,是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象征。一旦发生战争,攻城掠地,是战争双方的重要目标。因此,城池关系紧要,不言而喻。

中国早期的城池,几乎都是土筑而成,至今留存的古代城墙遗迹,夯筑的土层十分明显。夯土城墙的缺陷就是容易被雨水冲刷,需要不时地修葺,代价较大。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包砖,即外砖内土,更加坚固,也有效防止了雨水的冲刷剥蚀,防御功能也得到增强。

跟其他地方诸多城邑一样,宁阳县城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土城,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用砖包墙。

城池廨宇图:辑自光绪十三年版《宁阳续志》

历史上的宁阳县城池

关于宁阳县城池,光绪十三年版《宁阳县志·城池》篇中有明确的记载:

宁阳城外砖内土,四周长有四里五十步,城墙高二丈四尺三寸,城顶宽一丈,城底厚二丈。一里为500米,一步约1米,可知宁阳县城周长约为2050米。丈、尺是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按一米等于三尺算,宁阳城高八米多,顶宽三米多,底厚六米多,将近七米。

宁阳城有四个门楼,各高一丈三尺五寸;四个角楼,各高五尺六寸;四个腰楼,各高六尺九寸。城墙内面为砖砌,上有四十八个水溜子。四哥城门处各有一条登城马路。四个城门,东门叫寅賓(旧名望泗),西门叫宝成(旧名临洸),南门叫迎薰(旧名迎恩),北门叫拱极(旧名瞻岳)。城外有护城河,深八尺,宽一丈二尺,蛇眼诸泉四面环绕。

旧县志(光绪十三年之前的县志)记载,“宋始筑土城”,光绪十三年版《宁阳县志》说“未为有据,今酌改”,是说“县城不知所自始,约在高齐乔置平原时,以后因之”。虽说宁阳县城不是始建于宋代,但从“宋始筑土城”可以确定宋代宁阳县城仍为土城。

金大定二年(1162年),县尉完颜阿合速增修宁阳县城,此后多次重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工部主事乔缙葺修。正德六年(1511年)毁于寇,正德十年,知县纪洪重修,增置四门,建了甕(wèng)城。甕城,即瓮城,为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城内通向城外的要道,战时为城防部队坚守的重点,是保护城门的第一道防线。

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李贞在将北门往东一面城墙用砖外砌。同年九年知县许恩将城墙全部都换成了砖面,县城宽高规模、护城河宽、深就一如清代光绪年间的样子,将四门旧名改题为新名(见上)。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徐如冀将城顶水道改在了里面。(旧志云:城外砖内土,旧时水从外泄,则女墙之下虽有水孔,岂无泄之不尽者,积久而淤,旁行直渗,土溃砖崩,时勤砌筑,民力何堪,自徐公改水道于内以散其流,始免复隍之患)。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陈学夔、县丞余方、典史严旦,捐募物资款项重修县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夏士任重修。

以上所列历次修城档案,全都记载于旧县志中。

宁阳县署图:辑自光绪十三年版《宁阳续志》

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夏士任重修之后,宁阳县城“承平日久,渐就倾圮”。城墙的渐渐失修损坏,防御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为后来的城防留下了隐患。

咸丰初年,江淮地区盗贼涌起,大有北窜的势头,宁阳县内人心惶惶,惴惴不安,常常为县城不可守而担忧。知县董春卿商量劝捐修城,撤旧更新,但因为力量单薄而中止。当时有人提出补垣浚壕的建议。大致是说:如果按统一标准撤修,需费很大,一时难以完成,可以选那些坍卸倾倒之处,根据轻重不同,间断修补。比如,有砖脱落的地方加以镶嵌修补,有土坍塌的地方就加土填实,城楼堞垛有倾倒的进行修筑,那些砖块并未脱落的地方,全保存原样,但务必新旧一律完整。再将城壕加宽加深,挑通蛇眼诸泉,做到壕水充足便既可以为城防提供保障而且外观也好看,这样算下来工料费用能省不止过半。知县董春卿起初觉得主意不错,但终没能照建议去做。

1851年(清·咸丰元年)宁阳城城池廨宇图

庚申九月(1860年九月),盗贼突然之间来到宁阳,宁阳城内百姓纷纷逃散,县城失守,衙署被焚,民居也多遭焚烧。不久,盗贼走了,县城恢复,但这次遭遇损失不小,也更让人们知道了城池坚固的重要性。第二年(1861年),知县李琛决定加修县城,除了动用了仓谷外,又花费白银一万三千四百八十五多两,修了四座城楼,四百八十二丈五尺城垣,一千三百四十四个垛口,五百八十一丈二尺城壕,用了一年的时间,同治元年(1862年)竣工。

这样一来,贼寇屡次屡来到城下,全城官民固守城池,不再为县城的安危而担心。后来,知县程西池,又将城池不很完整的地方重加修补,就是后来一直保持的县城模样。

县志的编撰者议论道:百姓还是百姓,为何之前弃家四窜,后来奋勇登城守城?贼寇还是贼寇,为何之前接踵而登,后来却望城而逃,这难道不是因为城有完好倾圮,而导致人心聚散的缘故吗?这就是孟子为滕文公出谋划策注重城池的修筑,而不单单拥有邑城的原因所在。

《孟子对滕文公》记载:“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à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听命于哪个好呢?”孟子说:“我没什么好办法,真要说办法,只有一个:把城池修得好好的,官民一起坚守,百姓誓死不会离去,这办法可行。”

1852年到1868年,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一股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捻军十分活跃,曾经来到宁阳,侵扰村落,闹得四境鼎沸,人心惶恐,团练组织无力抵抗。后来民间各处环村筑堡,奋起自卫,方圆百里之内壁垒林立,盗贼既抢掠不到什么,又得不到休整,时间一长,自困难耐,势力大减,最终被官兵剿灭。

李鸿章曾说:“贼寇的优势在于流动性(机动性)强,对付他们的方法应该是限制他们,使其不能流动,由此可见城堡的作用多么重要。”他这番话值得深思借鉴。“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汉书·王莽传赞》)由此可见,无论在那个时代,一座城市的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光绪八年(1882年),宁阳知县陈文顕捐资倡募,历年增补,修了砖垛口三百五十二个,典史徐铨等人负责监工,待有足够的资金时,将对宁阳县城进行统一普修。

宁阳文庙(旧县署)现状

老城换新,底蕴犹存

时移境迁,风云变幻,宁阳县在历史上可谓命运多舛,但宁阳大地厚重肥沃,滋生万物,生机勃勃,加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百姓。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宁阳县一直在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发展,日新月异。

现如今,虽然古老的封闭式城池早已不存在了,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然十分重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宁阳县城不断拓宽,规划更加科学,交通更加便利,职能部门更加齐全,越来越成为本县内重要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随着当今文庙(旧县署址)及其他历史文化古迹的重修与开发,宁阳县城既有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又有浓郁的人间烟火味,我们相信,新时代的宁阳县城定会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

————

【说明:作者王新国,宁阳县历史文化促进会成员。本文原创首发作者今日头条号“大汶河文化故事会”。参考文献:光绪十三年(1887)版《宁阳县志》、康熙二十五年《兖州府志》、2013年版《宁阳县历史文化大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宁阳县   平原县   城池   宁阳   土城   光绪   县志   知县   平安   清代   城墙   县城   千年   风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