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有9位专家拒绝在三峡同意书上签字,如今担忧应验了吗?

假如,你家在河边,上游不远处,有一座海拔185米,相当于66层楼那么高的大坝。里面拦着393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2800个西湖。

就问你,有没有一丝丝的巨物恐惧?以及时不时会不由自主的担心?

没错,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地球上规模最大、装机容量第一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简称三峡工程。

现在的我们只知道中国被称为是“基建狂魔”: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塔,中国建的;非洲最大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吉布三水电站,中国建的;东南亚第一条高铁,印尼雅万高铁,中国建的……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有“基建狂魔”之称的我们也曾遇见过无数棘手的问题,要说“基建狂魔”手下的棘手工程,三峡大坝绝对榜上有名。

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三峡大坝被提上议事日程,支持和反对修建的专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为形成统一意见,水利部组织大量专家分组论证,但在做出论证报告前,却有九位专家、两位顾问、一位政府官员拒绝了在论证书上签字。

这9位学者都是来自生态环境、移民、经济等各领域的泰斗,并且都专程实地考察过长江流域的情况,在他们眼中,三峡大坝的修建的弊端远远大于好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代表了当时反对者的担忧,包括技术上、战略上的:计划过于激进(曾计划坝高230多米,将淹没重庆),特殊国际形势下大坝无异于一个明显的、易造成大面积危害的战略目标,以及泥沙淤堵破坏生态等。

当初毛主席觉得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非常浪漫,但是知道事情的复杂性后,没有敢冒险。毛主席委托张爱萍将军从军事的角度提出看法,回答是三峡工程可能成为战争目标,据说是毛主席最终动摇的原因。后来邓小平专门跟张爱萍将军谈过三峡问题,邓小平对他说:“你胆子太小。”

那既然如此多人反对,为什么一定要修三峡工程?让我们从头道来。

修建的缘起

如果给三峡工程列一张年表,那么将会是一个长长的清单。长到可以从现在一直往前追溯一百年。

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最早提出三峡工程这个宏大构想:

“改良此(指长江宜昌段)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先生眼光锐利,发现三峡一带水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通过“堰其水”,不仅利于江上轮船通航,还可利用长江丰富的“水力”,为实现他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服务。

而且在20世纪初,受全球变暖影响,长江流域水害频发。当时最严重的,就是有着“九曲回肠”之称的荆州一带,由于泥沙淤积这里河面高于地面,成了“空中悬河”,一遇洪水就易溃堤受灾。

老百姓很期盼能彻底治理好长江,不再受水害之苦。

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专家曾提出,可以通过修建三峡大坝,降伏长江,让洪水不再为害反而能发电生利,确实利国利民。

但这些美好的设想,在战乱不休、民生凋敝的错误年代,注定无法付诸实施。只能等待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最佳时机。

争议中上马

中央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国家计委下发的关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通知,正文写道: “长江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 字很少,事很大。

正因为事很大,更不能贸然上马。为了这一天,从建国之初就开始了一次次谋划、考察、勘探、论证,历代领导人高度关注,一步步在推进这个构想变成现实。

1981年三峡总体工程的一部分——葛洲坝工程胜利竣工。修建三峡大坝进入随即进入最后的论证和完善阶段。中央的决心很大,同时也十分谨慎,多方征求意见。

1986年国务院要求水利部组织了400名从事水利、地质等40多种专业的专家,分15个小组,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论证。技术方面论证的焦点很快集中到泥沙沉积问题、防洪能力问题上。

而这些论证的结果最终指向一个重大判断——该不该建三峡大坝。

泥沙沉积将会导致水库容量降低、寿命缩短,同时也会影响库尾、港口、坝体和下游河道等安全,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而防洪是三峡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利用水资源发电。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防洪功能,保证三峡大坝所控制的100万平方公里流域安全,那这个大坝也就没有修建的必要,至少现在没有。

同时,也有关于群众移民安置、战略安全、整体生态环境改变等一系列担忧。

反对者并不容易被说服,因为他们担心的事,只有建起大坝才能真正得到验证,在此之前,只能从现有条件的观测和模拟中获得信息。

三峡大坝的建设难道就此停滞?当然不会。

三峡工程论证组综合支持和反对派的意见,专门成立防洪、泥沙专家组,专题研究这些最焦点的问题。

对于泥沙问题,支持者认为这是所有水坝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可以采取“蓄清排浑”的方法,汛期时适当排沙泄洪,日常蓄水发电等。

其实泥沙问题,归根结底讨论的并非该不该建的问题,而是建了以后,如何防范泥沙淤塞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防洪问题,反对者主要是质疑三峡工程能产生多大的防洪功能,而防洪专家组经过反复研究推演拿出一份全面详实的报告,结论就是:如果不建三峡大坝,“没有与其等效或接近等效的其它方案”。

最后专家组在争论中求同存异,形成了一份最终的报告呈交上去,1992年全国人大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当然,反对者在投票时仍然不少。所以才会出现几百张反对、弃权票。

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举国之力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饶是如此,这一世界级工程也耗时15年,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专家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将走出图纸、论文,在现实世界里得到验证。

多年后印证

关于泥沙问题。经过近10年观测,年均沙量为2.03亿吨,比1990年前的均值低了42%。实际上河道中泥沙很大一部分是上游水土流失,随着中国实施水土保护,植被覆盖的土地自然减少了泥沙。

而当初专家最关注的防洪能力呢?

三峡大坝按照抵御“万年一遇”洪水设计,长江历史记录最高洪峰在1870年,达到10.5立方米/秒,三峡大坝可以面对12万立方米/秒的洪峰也确保安全。

坝体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坚固的三角形切面重力坝,不仅不怕水侵蚀,还能越泡水越抗压。大坝蓄水17年后的监测数据显示,其抗压能力已经由设计的25兆帕,提升到43兆帕。

坝体顶有多高,底就有多宽,原子弹打上去,也是炸出一个大缺口,泄漏的流量相当于同时打开几个闸门,而不会整个水库崩溃。

防洪的真实战绩可看2020年数据:8月18日,三峡迎来建库以来最大的2022-5号洪峰,入库流量7.5万立方米/秒,出库流量4.9万立方米/秒,一进一出削减了2.6万立方米,可想而知给下游减轻多少压力。

通过三峡库区与上下游30多个库区、蓄洪区联动协调,已经把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水害降到了最低。

上世纪80年代,反对建三峡大坝呼声最高的是黄万里,他断定三峡水库建成10年内,泥沙鹅卵石将淤堵导致长江断航,20年内维护成本大增,只有投入没有收益。

而这些预言一一不攻自破,到2023年4月,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4900亿千瓦时,成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能源保供和发展支撑的“稳定器”。

建成后逐渐甚嚣尘上的“三峡工程导致地质灾害增多、诱发大地震、影响大气环流等传言,也都先后被辟谣证伪。

比如,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83%发生在蓄水第一年,此后就趋于稳定恢复到往年常规水平。

三峡工程蓄水后由于岩溶、矿洞浸水产生的只是微震和极微震,学术界公认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断层深度渗透影响范围不会超过10千米。而大地震属于地下深层的版块碰撞所释放能量,与前者完全是两码事。

前面说过三峡的高度是海拔185米,而大气环流高度达3000米,如果说大坝阻断环流的话,那周围的每一座山是否也难逃其咎了?

与三峡工程配套,建设前已对库区生态系统进行了严格考察论证,分别从陆生、水生生物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包括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划定保护区、人工繁育等,其中如中华鲟等已经具备人工条件下长期保存能力。

实际上,有很多传言是人们臆测出来的,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很多灾害只不过是让三峡工程背了个锅,而理性辟谣的声音又不如抱持怀疑的言论吸引人,所以有些误会就一直这样存在着。

无论人们如何评说,三峡工程从最初构想到建成治水发电,竟已走过百年之久。

百年梦想,百万移民,百项世界记录,都是这座世界第一大坝的标签。只有湖水静静,只见大坝巍峨,在沉默中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和魅力。


参考资料:

  1. 李锐《我知道的三峡工程上马经过》《炎黄春秋》2014年第9期
  2. 沈茜蓉《三峡工程:过去和未来》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8期
  3. 《三峡工程:交出高分“生态答卷”》中国网-2021-06-10
  4. 刘紫凌、李斌、高亢、林晖《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12月15日
  5. 许全喜,袁晶《三峡工程泥沙监测模拟与实践》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武汉,中国,4300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长江流域   水利部   水害   环流   专家   反对者   库区   长江   泥沙   水电站   专家组   大坝   基建   中国   书上   年前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