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安文理丨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

【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

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代王驾的《社日》是我中学期间很喜欢读的一首诗,尤其“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一句,写尽农家春社散去,以醉扶归之态。令我没想到的是,多年后,我见到的第一件郑祖纬作品竟也是《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谓有缘。画面中一白发如雪,一满头青丝;一轻盈,一蹒跚,慢慢走向画面深处。此作应为五仙世伯嘱而作,未钤印。画中一老一少,用墨洗练简洁,造型奇倔,线条如锥画沙,凝重而富有节奏,渐具自家面目。

《家家扶得醉人归》

20世纪初,浦江涌现了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徐天许、张子屏、戚维新、洪勋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而郑祖纬因其才情和英年早逝,以及林风眠、潘天寿对其器重和痛惜更令人关注。仅有25岁生命的他如流星一般,短暂却极其耀眼。

郑祖纬,1908年5月28日出生于浦江县新三郑村。字地生,号仙华山人、仙华山民。他四岁即能吟诗,七岁能用粉团捏飞禽走兽、摹门神灶司,十二岁随匠人去庙宇祠堂作佛像、壁画,故有“神童”之誉。在其十八岁就读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前,郑祖纬除了受家庭影响外,其艺术启蒙主要受之于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博大而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又能感受到百姓生活之艰辛。也许正因为他有此经历,使其后来的作品带有浓重的人文情怀。

郑祖纬

就读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对郑祖纬的艺术生涯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925年,杭人沈定一在杭州城隍山阮公祠开办了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并任校长。姜丹书、周天初等名家为教员。郑祖纬在学校开办当年即考入绘画系,著名山水画家余任天是他同学和室友,对他印象颇深。据余任天回忆,郑祖纬就学期间生活简朴,学习刻苦,不善言谈,即便室友之间也一天说不上几句话,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和创作上,成绩斐然。可惜浙江艺术专门学校由于时局及经费等原因只办了两年,第二年夏天,郑祖纬在该校的学习生涯也随之结束了。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郑祖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第二十六军北伐,曾任少尉军佐。离开画案,历经生死,饱览天堑之胜,对一位艺术家对生命和艺术之思考也许有着重要意义。

《双虎图》

1928年至1932年在国立艺术院(亦称西湖艺术院,后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近五年学习经历,是成就郑祖纬艺术高峰和地位的重要阶段。

1928年春天,郑祖纬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艺术院国画系,成为该系第一批15名学生中的一员。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林风眠任院长。初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四个系,学制五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学制改为三年)。艺术院创办初期,绘画系开设有木炭画(素描)、国画、水彩画、油画、速写等实习主科,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美学、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理论副科,以及国文、体育、外语(英、法、日)等普通科。该院师资济济,当时堪称一流,绘画系师资尤为强大。除校长林风眠直接兼任一些课程以外,在绘画系任课的教师有:林文铮、吴大羽、潘天寿、刘既漂、孙福熙、李超士、蔡威廉、李风白、王悦之、张光、周天初、李苦禅、姜丹书等名家。还有法国籍油画、素描教授克罗多,日本籍图案教授斋藤佳藏等外籍教师。五年间,除了名师亲授,还有李寄僧、何愔、胡善馀、陆德麟、何浩、彭友贤、蒋黛侠、姜遇文等同学的相互勉励,更有浦江籍同学徐天许、洪勋、项荒途的乡情相慰。他既具才情又勤奋刻苦,绘事突飞猛进,学业成绩为同学之冠。国立艺术院学习阶段是其艺术生涯最为重要的阶段,他在此受到全面而系统地教育,天赋才情,名师垂青,加上自身刻苦,诸事兼备,林风眠、潘天寿二位先生又寄他以厚望,可谓前程无限。1931年,他在杭州举行画展,誉满钱塘,为江、浙、皖书画界所瞩目。白龙山人王震观后,叹道:“奇才出世,吾侪徒抱残守缺耳!”

然而天妒英才,1932年夏天的一场伤寒,竟让这位画坛奇才匆匆走完人生之路,不由让师友扼腕、亲人痛哭。

1932年夏天,杭州艺专举办暑期学校,郑祖纬为教师并总揽教务,内外操持,不遗余力。谁料忽染伤寒,病势甚猛,因无力治疗而延误时机,不幸于8月4日凌晨三时去世,年仅25岁。林风眠校长悲恸长叹“天妒奇才!”潘天寿先生痛惜不止,为之失眠、辍食数天。追悼会上,潘天寿痛挽:“天才何短命?大造亦忌能!”

学友含泪汇其佳作,捐款编印《郑祖纬遗作集》五百册,以志纪念。此书由潘天寿题签,林风眠作序,同学徐天许记其生平事略。林风眠在《序》中写道:“……郑君祖纬为余校第一个班之学生,其力学致志差与同仁相埒,而国画造就尤为同辈难能。苟天假其年,必能为国画界辟一生路,乃不幸而殁于功亏一篑之际。此固余校之损失,抑亦吾族艺术之厄运也!”林风眠对郑祖纬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双兔》

郑祖纬生活的年代是国运剧变的年代,他经历了帝制结束、粤军北伐、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等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节点。国运难测,民生凋零,加上他出生在农村,对民间疾苦感受尤深,故这一切都将影响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主张。由于他早逝,加之散佚、毁坏严重,所以存世的作品并不多。据何保华先生在《郑祖纬及其绘画艺术》一文中统计,绘画作品约有74件,其中国画66件,西洋画8件。中国画中花鸟画有39件,人物画22件,山水画5件。在这有限的存世作品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所留下的印记,尤其他的人物画,将国难时运、民生维艰付之于笔下,使其艺术取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表达了民族气节的同时,又展现了悲天悯人的一面。

郑祖纬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的传奇,一因其生命如昙花,一现即逝;二是虽然家乡有他的许多传说,但他存世的作品极少,难以一窥全豹;三则有感25岁之年纪有如此造诣,故猜想,如天假其年,他在中国画坛将处何地位?

天妒其才,英年早逝,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同情和关注,但生命最大的意义是在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由潘天寿题签、徐天许述郑君生平事略的《郑祖纬遗作集》是首次集中的呈示,共收录国画26件、西画8件,惜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图片只能观其大概,笔墨、精神不得一见,难见原作精髓。此后,西泠印社出版过《郑祖纬》画册,而原作只在民间或展览会(拍卖会)上零星得见一二。近年相对集中的展示则是2021年在大儒艺术空间的“郑祖纬逝世90周年国画作品展”上。该展由陈熙、吴涧风等人发起,征集民间藏品20件,在杭州集中展出。虽然有不少作品收藏于各地博物馆,没能一同展出,但这次民间行动使得90年后的我们得以集中欣赏到了这位先贤的一大批真迹,很是难得。

在郑祖纬作品中,人物画显然有着重要地位,因为它能表达更为丰富的内涵。如《首阳二难》,它不仅仅反映了艺术水准的精湛,更是作者气节的反映。据说郑祖纬就读国立艺术院期间,因其才情横溢,日本驻杭领事米内山庸夫对他十分赏识,并有资助其赴日留学和招婿之意。“九一八事变”后,郑祖纬义愤填膺,作《首阳二难》以明“不食周粟”之志,断然停止与领事的交往,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行列,表明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他的人物画从取法上看,远师黄慎、任伯年,近学王震,同时又注重写生,所以他的人物画取法不一,有多种面目。其中《首阳二难》用笔刚猛,如铁划石,面部用线亦然,瘦骨嶙峋,以示坚贞不屈。作品中画伯夷、叔齐外只题长款,余不及一物,孤愤激昂,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老子》人物用线上与《首阳二难》比较,概括性更强,更为苍率。老子之白衣、青牛之结体、脸部之表情及右上部之长款,互为呼应,轻重有致,画面到了增一则多、减一不可的妙境;《晴秋》则从另一角度入手,纵笔直取即成茅棚,后有疏竹,二翁各想“官租急、无朝餐”之心事,而童子执壶茫然,此乃生活之写照,被作者一一收之笔下。《钟馗》则属酒后乘兴之笔,兴之所至狼藉满纸,乘兴之笔往往醒后不可复得,该作当作如斯观。当然,郑祖纬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金刚怒目”式的表现,如《春寒赐浴》《林下美人》便有温婉、隽永的一面,包括《风雪中驴子背上》《牧童水牛》等作,均各有所取,这是一位年轻画家应有的多面性。

《渔夫》

花鸟画无疑是最能表达郑祖纬心性的画种。他的花鸟画早年取法于民间绘画,后受海派影响。就读国立艺术院后主要师法潘天寿、李苦禅,能糅合而化为己意,力图形成自家面目。在题材上,他遍写平生所见,虎、牛、犬、猿、鹰、鹭鸶乃至鱼虾,都是他笔下常见之物,但纸上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却异于常人,如《篱菊》《猿戏》;他尤喜画虎,笔者所知,有五件老虎题材的作品存世,创作年份跨度很大。第一、第二件《虎啸图》为一稿二画,后一件技法上较为成熟,吴山明先生题跋。第三件仅见于《郑祖纬遗作集》,第四件收藏于作者家乡。第五件即是收藏于义乌市博物馆的《双虎图》,此作因多次出版和展出,为人所熟知。他画虎不作常态,方笔写眼,重墨作结构,姿态清冷,极有磊落、孤高之格,气势之大,山君之野,观之悚然,吴茀之先生为之题跋,并判为弱冠时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另作牛、犬,亦如此出,挥写之际,笔下如有风雨,如《耕罢》《阿义》;鹭鸶则用墨徐徐写出,临水而立,倩影无声,如僧入定,布以沙洲、垂柳,不食人间烟火之态跃然纸上,如《寒露》《柳荫三鹭》。由于他有极强的笔墨把控能力,如椽巨笔收放自如,故喜作巨匹大作。他的《群鹰图》《双牛》《双虎图》均为丈二匹作品,《鹭鸶图》更是丈六匹作品,开合之宏大,用笔之雄健,时人为之震惊。潘天寿先生可谓阅人无数,当他看完《鹭鸶图》巨作后,不由断言:“二十年后,必当万人敌!”

对于艺术的本质,郑祖纬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说过:“学艺寻古人蹊径,可少迷路;作画要今人欣赏,方能立足;不然,虽高隐襟怀、魏晋风度,于世何补?”无须讳言,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他希望有更鲜明的自家面目,他要用入世的态度表明自己的主张,从而参悟生命与艺术的终极意义。就此而论,他具备了更上一层楼的所有条件,可惜他的生命在25岁这一年被定格了!

9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郑祖纬时,不仅仅是怀念和追忆,更多的是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参考论著:何保华先生所著论文《郑祖纬及其绘画艺术》)

(吴建明:民盟华夏书学会副会长兼秘会长、浙江知美画院副院长)

——源自潮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浦江县   艺术院   鹭鸶   遗作   花鸟画   人物画   才情   杭州   浙江   国画   笔下   中国   绚烂   短暂   生命   艺术   作品   丰安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