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的房地产调控



经过多年的的发展,房地产的商品化,逐渐改变几亿城市家庭的资产结构,也为我们的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房地产的贡献不小,但也给经济埋下了一颗畸形的种子。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后,09年后启动了多轮的财政及货币刺激,推动了房价,形成了经济的“泡沫”。


为了解决房价上涨的问题,上面和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手段,如利率加成、限购、限售等政策。


从实施角度来看,这样的政策更像是“叶公好龙”,没有解决保障房建设和租售同权,收效甚微。


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入城市的房价反而是“越调越高”,脱离了收入支撑的基本面,再加上政策的调剂影响了市场的真实反应,导致政策的“效率”更差了。


从“房住不炒”提出后,民营开发商纷纷倒下,互联网经济遇到瓶颈。市场从“增量预期”调整为“存量博弈”,收入的基本面出现波动,房价只涨不跌的信仰破裂,导致全国的房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脸”。


为了稳住房价,上面和地方如法炮制的像过去抑制房价上涨一样,反向出调整,也让政策的预期直接向下,导致市场的最后一刻稻草也被压垮。


特别是2022年,政策的脸,就像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让很多游离的购房者无法适从。不但无法刺激房地产消费,反而形成了“早买多亏”的预期。


销售端的疲软,直接导致土拍市场的紧张,这又加剧了财政的压力。这样一来,地方在基础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不得不出现骤减,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基建模式也发生了断裂。


“靠卖基建卖教育的地产项目,都面临空头支票的压力。”


为了维持板块的活力,地方也开始出现“新闻造城”的惯例,把盖一个学校的钱分成两份学校的钱,这样就能推动两个板块的购买,但学校的交付必然是延期了。另外,随着教育市场化,地方要求某些学校自负盈亏,很多学校和地产的合作,也变得频繁。


捐款、送楼,就可以让项目变成“学区房。”


一些四五线城市,即便是商业、商务用地,也可以实现“学区房”的梦想。给钱就可以,因为学校也需要生存,教育也必然面临商业化。


故事发展到2023年,除了上海、杭州、成都、合肥等城市,很多城市的去化周期都超过了1年。一些四五线城市,比如泉州、晋江、哈尔滨等等,都超过了3年的去化周期。一些远郊和高库存项目,超过10年以上去化周期的都有。


这么看,很多城市的供应、板块价格都存在扭曲。


因为,那些去化周期短、库存压力小的城市,地方反而通过压低市场供应死守房价参考线,因为他们有产业经济、有产业财政收入。而那些去化周期长,库存压力大的城市,反而一直想卖地。


调控端也是如此。


这样“刻舟求剑”的政策下,只是通过“减少供给”暂时压制了核心城市的房价。而这一轮的调整,更是加剧了核心资产的信仰,一旦下一轮的经济刺激重启。


以城市为界大市场,必然冰火两重天。

核心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就会离基本面越来越远。


人和房地产,只能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房地产   进退两难   基本面   板块   房价   政策   地方   学校   城市   经济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