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可乐,为啥这么难喝?

难喝、没味儿、齁甜、发苦、喝完不快乐、不如白开水...

网友们对无糖可乐的评价相似到令人心疼。

来源:新浪微博

同样是“肥宅快乐水”,为什么经典可乐能风靡全球,而主打健康的无糖口味却“风评被害”?

被说难喝的无糖可乐,到底冤不冤?


肥宅「不」快乐水

无糖的配方,确实影响了可乐的口感。

从配料表来看:

原本创造甜味的果葡糖浆和白砂糖,被换成了阿斯巴甜、安赛蜜和蔗糖素这三种“代糖”。

来源:品牌旗舰店

阿斯巴甜和蔗糖素产生的甜味,能持续很长时间,让你一直感觉嘴巴里很甜。[1]

可代糖的甜,并不像真糖那样口感回甘、层次丰富,反而还会让你尝到“甜中带苦”的滋味——

安赛蜜与味蕾中的苦味受体的结合性很强[2],这便是无糖可乐里“药味”的来源。

即使可乐品牌们反复改进了无糖的配方,使它更贴近原味,但代糖的硬伤依旧存在,人们也愈发意识到:不加真糖的可乐根本不是“从前那个少年”。

而口感的缺陷也只是一方面,真正抹杀掉“甜食快乐”的,其实是人本身。

因为无糖可乐的甜味,可以骗过你的舌头,却骗不过你的肠道。

聪明的肠道,可以识别出你喝到肚子里的是真糖、还是代糖。

如果是真正的糖,肠道中通往大脑的迷走神经就会被激活,给大脑带去满足感。而如果是代糖,肠道便会无动于衷,大脑也感受不到应有的兴奋。[3][4]

就这样,同时拥有口感劣势和肠道限制的无糖可乐,不再那么让人快乐了。


你的另一个大脑

明明舌头已经品尝到了甜味,为什么肠道还要多管闲事、背叛感官?

随着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肠道的强大,超乎想象。

肠道神经网络,是40亿年前地球多细胞生物早期神经系统的原始形态。脊髓、大脑都是在肠道神经的基础上,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后才慢慢出现的。

来源:维基百科 | 肛肠动物水螅

直到如今,它依旧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即使没有大脑,肠道也能独立运作,向身体发号施令。

肠道拥有着专属的神经网络,能够时刻感知人体内的世界。

饭里的每一个小分子,在血液里飘荡的激素,保卫身体的免疫细胞,肠道细菌的窃窃私语......都在肠道的“智能”监控之下。[5]

收集到大量身体情报之后,肠道自己会先思考。只有它觉得重要的信息,才会被上报给大脑处理——肠道也被学界称为人的“第二大脑”。

甚至很多脑病的发生,都和肠道息息相关。

2017年,瑞典科学家对38万人进行了近40年跟踪研究之后发现,可引发脑结构异常的“问题蛋白”会先出现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里,一路“爬”上大脑,影响神经元。

《解剖学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也指出,当肠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时,可促发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类似的大脑炎症反应,且肠道里也能发现和与脑部病变部位相同的物质。

临床中,很多貌似患上脑部疾病的人,也需要进行胃肠镜等消化系统检查。[6]

日常生活里,肠道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我。


被肠道拿捏的生活

作为“第二大脑”,肠道控制着我们身体中的诸多感官。

如果发现酒精含量特别高,它就会通知大脑的“呕吐中枢”,叫你“一吐为快”;

当遭到病原体侵袭的时,“不舒服”的信号就会被传到大脑,提醒你关注它的健康;

酒足饭饱后,肠道又会发出让你心满意足、昏昏欲睡的信号......[5]

甚至连你今天想吃什么,都可能是肠道替你做的决定。

2022年,美国匹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够控制对不同食物的食欲,影响宿主的饮食决策。[7]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也发现,下丘脑神经元可以感知到肠道微生物活动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控食欲和体温。[8]

除了这些之外,肠道里的微生物还可能会悄悄改变你的精神状态。[9]

人体内九成的微生物,都生活在肠道里。它们能够分解一些难以消化吸收的东西,并把所得的物质反馈给我们或生成各种其他物质。

来源:CAS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细菌

比如,与多巴胺、内啡肽齐名的“快乐物质”血清素,约90%都诞生并生活在肠道里、几乎影响了人体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

小到调节情绪、精力、记忆力,大到塑造人生观,血清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它的浓度较低时,你的情绪就会随之低落。常见的抗抑郁药物,主要也是用于维持、增加血清素水平。[5]

长期的科学研究,再一次证实了肠道微生物与人体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们发现,患有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疾病的人,肠道菌群往往也会有所异常。[10]

而服用益生菌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认知能力便会得到改善,甚至达到与传统抗抑郁治疗相似的效果。[11]

抑郁症患者与非患者的肠道菌群对比

从无情揭穿零糖可乐的快乐真相,到监控人体饮食、掌控情绪感官,陪伴地球生物40多亿年的肠道,不断用它独特的运作机制告诉着我们:

快乐没有平替,善待肠道才是健康真谛。

[1]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无糖可乐为什么“难喝”?[Z].

[2]Kuhn C, Bufe B, Winnig M, Hofmann T, Frank O, Behrens M, Lewtschenko T, Slack JP, Ward CD, Meyerhof W. Bitter taste receptors for saccharin and acesulfame K. J Neurosci. 2004 Nov 10;24(45):10260-5. doi: 10.1523/JNEUROSCI.1225-04.2004. PMID: 15537898; PMCID: PMC6730199.

[3]Tan, HE., Sisti, A.C., Jin, H. et al. 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 Nature 580, 511–516 (2020).

[4]赵思家.我的大脑好厉害[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

[5][德]朱莉娅·恩德斯.钱为.肠子的小心思[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6]李珍玉.肠道不好,大脑得病[N].生命时报.

[7]Trevelline B K, Kohl K D. The 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host diet selection behavior[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17): e2117537119.

[8]Gabanyi I, Lepousez G, Wheeler R, Vieites-Prado A, Nissant A, Chevalier G, Wagner S, Moigneu C, Dulauroy S, Hicham S, Polomack B, Verny F, Rosenstiel P, Renier N, Boneca IG, Eberl G, Lledo PM. Bacterial sensing via neuronal Nod2 regulates appetite and body temperature. Science. 2022 Apr 15;376(6590):eabj3986. doi: 10.1126/science.abj3986. Epub 2022 Apr 15. PMID: 35420957.

[9]Rumiana Tenchov, Information Scientist.How Your Gut Microbiome is Linked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Z].CAS

[10]Valles-Colomer, M., Falony, G., Darzi, Y. et al.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Nat Microbiol 4, 623–632 (2019).

[11]PIRBAGLOU M, KATZ J, DE SOUZA RJ, et 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can positively affect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Nutr Res, 2016, 36(9): 889-89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可乐   肠道   甜味   口感   微生物   大脑   情绪   来源   发现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